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先秦史学名家马非百:秦献公“止从死”,堪比林肯解放黑奴!

先秦史学名家马非百:秦献公“止从死”,堪比林肯解放黑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小趣事 访问量:1114 更新时间:2023/12/4 21:00:11

在古代,君王或贵族死后,存在用活人殉葬的现象,史籍中也称为“从死”。

考古研究发现,殉葬在商朝非常盛行,殷商君王死后,常常以战俘奴隶进行人祭,并将妻妾宠臣及亲近的奴仆武士等用作人殉。

到了西周,周人本无人殉习俗,加之周初文化大变革,周人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人的地位得以提高,以活人殉葬之风式微。

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的人殉(两侧台上)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殉之风又起,墨子就曾说: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有数十人;将军大夫死后,殉葬者多则数十人,少则数人。

这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遭到了儒、墨、法等诸家的反对和批判。

与此同时,用木俑、陶俑来替代活人殉葬的习俗兴起,俑殉逐渐取代人殉。

对此,孔子仍批判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即便是用人俑代替了活人,但因为人俑太像真人了,其背后依然隐含着对人生命价值的践踏和蔑视,与儒家“仁爱”的道德伦理不符。

所以孔子连用人俑殉葬都反对,认为此举不仁,更何况用活人呢?

秦公一号大墓中发现186具殉人,系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中,又以秦国的人殉习俗最为典型。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第5任国君秦武公时,便“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开始用活人殉葬,殉葬的有66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也就是说,给秦穆公殉葬者多达177人,其中包括秦国的良臣、子舆氏的奄息、仲行和针虎三人,史称“三良”。秦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一首名为《黄鸟》的诗歌。

这首诗载于《诗经》,以呼天抢地的哀号,表达了对“三良”殉葬的极度悲痛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以活人殉葬的可怕景象——

秦穆公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舆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舆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舆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经·国风·秦风》

殉葬坑

“三良”,也成为后世咏史诗里诗人们最热衷的题材之一。

像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曹植王粲阮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等,都曾写过咏“三良”的诗作。

“此生泰山重,忽作鸿毛遗。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所以靖节翁,服以黔娄衣。”

——苏轼《和陶咏三良》

秦献公

一直到战国时期,“献公元年,止从死”,即秦献公即位后,才废止了秦国用活人殉葬的制度。

对此,著名先秦史学家马非百先生曾评论说:

“秦自武公开以人从死之风,计从死者六十六人。中经德、宣、成、穆、康、共、桓、景、哀、惠、悼、厉、躁、怀、灵、简、出公,以至献公元年,凡十九君,历时共二百九十四年,实为国家定制。

以穆公之贤,从死者竟达百七十七人之多。吾人今日读《黄鸟》之诗,尚不禁发生阴森惨毒之感。

献公于即位之初,竟能毅然废而除之,此实由社会进化趋势有以使然,然献公在人类史上之贡献,固不在林肯解放黑奴之下矣。”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7_018R9f5YsRd7

秦始皇陵兵马俑

当然,秦献公虽然废除了从死制度,但人殉现象并未就此完全杜绝,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命令后宫不育的嫔妃全部为始皇殉葬,“死者甚众”,并将留在秦始皇陵墓室中的工匠封闭于墓中,“无复出者”。

从汉至宋,大部分皇帝都不再以活人殉葬;但到辽金元时期,殉葬之风又卷土重来;至明代,朱元璋开殉葬恶例,他死后殉葬的嫔妃达数十人,此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皆用人殉;直到明英宗才废除了人殉制度。

清代康熙皇帝也明令废除人殉制度。不过,民间和地方官府却大力表彰妻妾殉夫,称她们为“烈女”、“节妇”,人殉制度实际上并未彻底根除。

从秦献公“止从死”以来,尽管在历史上屡被废止,但人殉这一罪孽邪恶的制度却禁而不绝,衰而又兴,可谓我国封建王朝史上最黑暗、血腥的一页。

-完-

标签: 秦献公

更多文章

  • 秦国自秦献公到秦始皇的160多年,为什么没出过1个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秦献公

    文|飞鱼说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而大分裂往往孕育着大变革,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过程中,势必充满腥风血雨。不是正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或许是对这个年代最恰当的描述。天

  • 《大秦帝国之裂变》作为秦献公遗孀、秦孝公生母的太后是真国后

    历史人物编辑:这就是历史么标签:秦献公

    《大秦帝国之裂变》主要讲述了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君臣相遇相知,携手变法强秦二十年的故事。诸侯国纷争、庙堂计谋和新旧势力的抗衡是刻画的重点,但丝毫不妨碍剧中女性角色的出彩,几个主要女性角色中又以秦献公遗孀、秦孝公生母的太后最为让人叹服。太后是秦献公的遗孀,面临丈夫离世她强忍悲痛叮嘱儿子嬴渠梁办大事,颁布

  • 当年自从秦献公继位之后,为何到统一之前,都没出现过昏君呢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秦献公

    文/子涵聊历史在古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基本上都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可以肆意妄为,甚至想杀谁都没有人敢阻挠,就算是朝廷的大臣,也需要看皇帝的眼色。甚至拥有了权力之后,有些人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的昏庸,要知道在王位上待时间久了,难免会犯糊涂。而且在战国春秋时期,社会非常混乱,天下分为了好几个不同的国家。这些

  • 秦献公为何不传位于长公子嬴虔,而是选择仲公子嬴渠梁?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秦献公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对于秦献公为何传位于老二嬴渠梁,有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当时秦献公在临死前,先后召集了老大嬴虔,老二嬴渠梁会见。 对于老大的评价,秦献公是八个字,即:“临难不乱,临危不惧”;而对于老二,秦献公也是八个字,即“铮铮铁骨,定国柱石”。 从老父亲对于两个儿子的评价,我们应该可以一目了然

  • 秦国为什么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秦献公

    秦国从东周到战国这几百年的时间,也经历几十代国君,但是,要说没有出现一个昏君,这也是不对的。秦国之所以最后能统一天下,主要是他们总会在关键的时刻,就出来一个明君,这些明君为秦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说一下,秦国出过哪些明君,这些明君又为秦国做过什么贡献?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秦襄公,这个人对于

  • 《大秦帝国》误解最大的一个人—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史标签:秦献公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一扫秦国积弱,秦国开始迈向强国之路,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秦孝公的父亲是秦献公,在影视剧《大秦帝国》里面,秦献公被描述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角色,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秦献公就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的秦献公虽然看起来并不如他的后代们那么辉煌,但是也算是一代英主。秦献公嬴师隰

  • 春秋战国秦国收复少梁,秦献公为什么能险中取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这样聊标签:秦献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梁,位于现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由于紧邻黄河渡口,一直都是秦晋魏三国争夺之地,在春秋战国争霸过程中,秦国从戎狄手中夺取,后又多次易手。魏文侯时期,他派吴起打败秦军占领少梁,并建立河西郡。秦国几代国君都想夺回这块要地都没成功,在秦后惠公继位后,他派出五十万精兵对阵吴起五万魏武卒,也没收复

  • 没有秦献公改革 商鞅变法能成功吗?被人忽略的秦献公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秦献公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献公形象秦国,很多人都熟悉,尤其是《大秦帝国》开播之后,秦国给人的感觉更是不同。对于很多人来说,秦国的君主无非是:出子,秦国开创者;秦襄公,封侯,秦国建国者;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王,张仪为相,南并巴蜀,称王;秦昭王,长平之战,称西帝;秦始皇,一统六国,

  • 秦献公为什么迁都栎阳,秦人的个性,由此显露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秦献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大秦帝国》里最常看到的一句话,每次读到这句话,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激动和热情。老秦人这种热情,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秦人的这种共赴国难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秦国有两个比较有名的都城,一个是故都雍城,一个是后来的咸阳,然而在这两个比较稳定的都城

  • 春秋战国秦灵公首次公祭轩辕黄帝,在黄河边构筑工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院标签:秦灵公

    春秋战国秦灵公是一位隔代继位的国君,由于他爷爷秦怀公死后,太子秦昭子死得早,大臣们就拥立秦怀公的孙子、秦昭子的儿子赢肃为国君。虽然秦灵公在位时间并不长,总共只有十年时间,却做了两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我们一起来看看,秦灵公做了哪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首次公祭黄炎二帝。大家知道,轩辕黄帝是远古华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