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子产:位居相位四十多年,死后老百姓哭丧

子产:位居相位四十多年,死后老百姓哭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聊聊知识 访问量:4678 更新时间:2024/1/1 2:26:43

说起春秋贤相,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管仲。诸如管鲍之交、尊王攘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类似的小段子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

然而,对于子产能够了解的人却屈指可数。

管仲私德有亏,所以《管晏列传》记载:“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里的“小之”不是讲管仲气量狭小;而是“以之为小”,孔子很瞧不起管仲。

对待子产,孔子却显示出不同的态度。《仲尼弟子列传》如此记叙,“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子产能够与老子、遽伯玉、晏婴等齐名等位,可见孔子对子产的尊重之义。“严”字解释为尊敬。

“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

子产在世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曾路过郑国,跟子产相处亲如兄弟。

“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

听闻子产去世的消息,孔子失声痛哭,“子产的仁爱,真是古代的遗风。”言外之意,子产之死仁爱精神也伴随着消亡了。

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不仅让孔子敬佩,就连季札对子产也是一见如故,相交恨晚。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高风亮节,以辞让吴王王位而闻名于世;更让人拍案叫绝是“见微知著”的政治智慧,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政治预言家。

吴王余祭四年,也就是郑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开了外交之旅。在鲁国,欣赏周乐,听到历史,预测未来;在齐国,建议晏婴交还权力和封邑躲避鲁难;在晋国,王室卑弱,三家分晋;在卫国,“卫多君子,其国无故”。

在郑国,季札“见子产如旧交”,子产高规格接待了季札。两人相见相交是历史的幸事,更是郑国的幸事。所以,季札说道,“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

季札坦诚地告诉子产:“郑国执政者奢侈腐败、荒淫无度,大难即将来临,执政重任最终会落到你手中。”

果然,如同季札预测的一样。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内乱,诸公子为争宠夺利而窝里横,互相残杀。

也有人想趁机杀掉受国君信任的子产。而“公子或谏曰”,这是一个历史上未留名姓的好人,一句话阻止了子产被杀,也间接的挽救了郑国。

“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

子产对于郑国的重要性,这句话足以说明分量。子产为人仁爱有德,这是郑国能够继续立足于强大的诸侯之中的根本。所以千万不要杀了他!

“乃止。”

对外郑国北临有晋,南面有楚,西隔周便是秦,东邻有卫、蔡、宋、陈,可以说周围诸侯国环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一代雄主此消彼起。

郑国处于夹缝之间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自从第三代枭雄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失去了往日雄风,一蹶不振。

南北分别是楚、晋两大强国,他们动辄征伐,郑国只好朝“晋”暮楚,毫无原则,反复无常。郑国君王经常是早晨跪完楚国,下午再拜晋国,处于夹缝之中,两边讨好委曲求全。

“国际上”诸侯征伐不断,在国内诸公子内乱。诸公子争宠事件平息后,子产得到了郑简公的重用,正式执掌郑国国政。

“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

子产执政忠实地贯彻了延陵季子的方针——为政以礼,所以郑国国内局势发生了较大改观,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当国相之后,郑国的局面发生了诸多的改变:

一年后,街头不见浪荡子,老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无需犁地耕田。二年后,市场上没有哄抬物价的,买卖公平。三年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干完农活,农具放在地里不会丢。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按照丧礼操办。

郑国国内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

郑简公二十五年,子产奉命出访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疾病。晋平公针对自己的病情,向子产咨询了一个高精尖的科技难题。这个难题在晋国史官不知道,医官搞不懂,全国无人能解答。

子产追本溯源还原真相,浅显易懂地告诉了晋平公,并且推断他的病不是什么鬼神作祟,纯粹欲望所致,或饮食不节,或情绪波动,或沉湎女色。

晋平公深以为然,跟叔向交流了眼神,不禁夸赞道:“善,博物君子也”。

“博物君子”,在《史记》中还有延陵季子荣膺这一称号。晋平公高度褒扬子产,这国际声誉对提升郑国地位有莫大关系。

司马迁关于子产的记载相对单薄,而《左传》中却颇多记载,仅从《古文观止》中可见一斑:

郑国对朝见晋国时贡品太重感到苦恼,“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写信陈述重币对个人家国的危害,批评范宣子借加重诸侯贡赋中饱私囊;

子产陪同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没会见郑简公,“子产坏晋馆垣”,以处置晋国的怠慢,晋平公接见郑简公,“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礼仪规格不降反升;

楚国公子围到郑迎娶公孙段家的姑娘,带兵娶亲让子产担忧,“子产却楚逆(迎亲)女以兵”,有理有据地回绝,并警示郑有所防范,楚国最后才放下兵器进城娶亲。

除了子产在外交方面政治智慧,还有如何培养人、用人方面的“子产论尹何为邑”,关于政令的宽与猛,有“子产论争宽猛”。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国人全都失声痛哭,悲伤得如同死去了父母兄弟一般。“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由此可见,子产对郑国的影响有多深,他的死让老百姓觉得没有了依靠。

《循吏列传》说子产为相“二十六年而死”,估计司马迁算错了账,献公十三年卒,定公十一年卒,简公三十六年卒,如果从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做国相,并且中间没有间断,那么“声公五年、献公十三年、定公十三年、简公十三年”,子产应该是四十四年的国相工龄。

查阅度娘,“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卿。相郑四十年,晋楚不能相加兵。郑成公少子。”这条内容与所推测计算的工龄比较吻合。

比较遗憾的是,作为“博物君子”——子产的事迹没有广泛流传,反而不如私德有亏的管仲。

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是管仲制定的政策后世推行效仿的多,且成就了一代霸主——齐桓公;而相对于子产只是延续了郑国,并没有让郑国强势崛起。

标签: 子产

更多文章

  • 孔子说:与鲁者争是鲁者,与莽夫争是莽夫,曾子说:我也鲁莽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曾子

    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曾氏父子是谁了吧。小曾是鹅城人。小曾十六岁的时候,大曾把小曾送到了孔子门下。不过,几天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

  • 他自号孔老二,将子女取名孟子孙子荀子曾子等,培养了5个博士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曾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说历史的女人——第1055期)教育问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该重视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教育之间的竞争。谁的教育先进,谁的人才就多,那么这个国家就自然会领先世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

  • 古人气节:一条巷,曾子因其名而不入;一座城,墨子因其名而掉头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曾子

    古人有气节,有气节既有大智慧。一身浩然气,万古永流传!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早已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立身之本,躬身践行。古代许多有志之士,其高风亮节,崇高的品德令人敬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有

  • 曾子母亲啮指痛心的典故,告诉我们咸卦“咸其拇”心灵之间的感应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曾子

    咸卦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意思就是,咸卦初六,感应到脚的拇指。《象》:感应到脚的拇指,是心意在外的原因。拇是指脚的大拇指。初六是咸卦的最初爻,也就是最底爻,居最下,相对人体而言,在下者为足。此时在咸卦中,合之就成了咸其拇。此时咸卦初六的感应是才开始,也是在最下,所以感应最浅,此时

  • 嘉怡装饰曾子悦:所有的修行,永远基于爱与善良

    历史人物编辑:城品人物标签:曾子

    人物档案 曾子悦,Z&Z嘉怡装饰联合创始人,陌上花开软装创始人。从2004年创立,发展至今(2023年),近20个年头,时至嘉怡装饰的青春时期,承载了曾子悦与曾兵姐弟的创业梦。这份梦想的底色是爱与善良,它的未来是一份百年的期许,成为一家可以传承的“百年老店”。 “中庸”讲究的是一份平衡之

  • 历史上有哪些感天动地的友情,比如钟子期俞伯牙这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钟子期

    伯牙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故事很简单,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注意,伯牙本来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完全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感天动地”吗?真不觉得。就算冯梦龙用了繁花似

  • 唐鹤德晒私藏照片纪念张国荣,网友把两人友情比作俞伯牙和钟子期

    历史人物编辑:善待生活标签:钟子期

    每年的四月一日,张国荣的粉丝们不会过愚人节,而是纪念他们的偶像!而且,张国荣生前的有人,每年都会发文,今年更是暖心又意外!今年的5月1日,是张国荣逝世的19周年,唐鹤德发文没有伤情,反而晒出自己和张国荣甜蜜照片,暖心配文:“人间四月天是暖,是爱,是希望!”看到这则消息,有网友称:“古代有俞伯牙与钟子

  • 伯牙钟子期的知己之交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钟子期

    前言伯牙和子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他们二人以音乐为纽带,结为知己好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他们的故事和音乐精神一直被传颂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人物介绍伯牙(约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1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至战国时期初期著名的琴师。他是南郑人,世居褒中(今陕西省南郑

  • 为什么秦献公可以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而秦始皇却没有处理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秦献公

    秦献公是一个使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重新提高诸侯国之间地位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而秦始皇自不必说,是秦朝统一华夏,也是历史首次实现华夏一统的杰出又伟大的人物。那么,为什么秦献公走之前能及时处理好后代继位的问题,而秦始皇却没有处理好,使小人得以得逞呢?.我们首先从人物经历来看一下。秦献公(公元前4

  • 秦献公登位后第一年,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了天怒人怨的人殉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秦献公

    这个答案见于秦孝公之《招贤令》。秦孝公时期,为了招贤纳士,曾经发布过一个《招贤令》,里面是这么讲的:以前秦穆公管理期间,秦国那是真的强,东平晋乱、西攻戎翟,最后连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秦国是为西方诸侯之伯长,即“霸主”。但穆公之后,有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四代之乱政,西河之地也被敌国所攻占,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