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没有秦献公改革 商鞅变法能成功吗?被人忽略的秦献公

没有秦献公改革 商鞅变法能成功吗?被人忽略的秦献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 访问量:2407 更新时间:2024/1/20 5:15:16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献公形象

秦国,很多人都熟悉,尤其是《大秦帝国》开播之后,秦国给人的感觉更是不同。

对于很多人来说,秦国的君主无非是:出子,秦国开创者;秦襄公,封侯,秦国建国者;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王,张仪为相,南并巴蜀,称王;秦昭王,长平之战,称西帝;秦始皇,一统六国,千古 一帝。

但一直有那么一个人被人忽视,但他却是自秦穆公之后秦国重新崛起的开创性人物。他就是秦献公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其名为连)。

即位

秦献公于公元前424年出身。当年正是其父亲秦灵公即位元年。和东方其他国家一样,秦国自从秦穆公死后,渐渐被权臣把持朝政。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就曾被以庶长鼌为首的大臣所围攻,最后被迫自杀而死。秦怀公的太子早死,秦怀公死后,大臣就立太子的儿子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献公13岁时,父亲秦灵公去世。大臣们拥立秦献公的叔祖父、秦怀公儿子悼子为君,是为秦简公。秦献公外逃到魏国。

公元前387年,秦简公儿子秦惠公去世,由其三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的母亲临朝听政。由于秦出子母亲重用奄变,其他大臣不服。

3年后,即公元前385年,时年39岁的秦献公,在魏国听说秦国君臣不和后,就想回国自立。秦献公想要从郑县(今陕西华县)回到秦国,但是守将右主然不让秦献公进入。右主然说:“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

秦献公没有办法,只能北上从焉氏塞进入秦国。庶长菌改(即《史记》中的庶长改)前往迎立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听到消息后,大惊,于是就以寇边的名义调动军队,想要击败秦献公。在军队出发时还是以击寇名义,到了半路,军队哗变,变成了:“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老年秦献公

于是秦献公就和投诚的军队回到秦国都雍城,包围秦出子母亲。秦出子母亲只好自杀,只有3、4岁左右的秦出子,也同时被杀。秦出子母子死后,尸体被沉到湖里。秦献公于当年即位。

秦献公即位后,埋怨右主然不让他通过,想要杀他。监突力劝秦献公:“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秦献公听从了监突的话,于是赦免了右主然,并赐予原和右主然一起守郑县的士卒每人20石米,同时也把迎立自己的菌改升为官大夫。

这段历史,《史记》中没有记载,在《吕氏春秋 不苟论 当赏》中有记载。

改革

秦献公即位后,针对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国势羸弱、大臣把持朝政等,奋发图强,大力改革秦国。秦献公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停止人殉,增加秦国人口。秦献公即位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停止实施了300年的人殉,以增加秦国人口。

二、迁都栎阳,国家东向。为了摆脱秦穆公死后所形成的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集中君主权力,秦献公即位2年,即公元前383年,把秦国都城从雍迁移到栎阳。为什么要迁都到栎阳?因为栎阳当时是一个交通要道。司马迁在《史记 货值列传》中关于栎阳写到:“北卻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下图是雍、咸阳、栎阳三地的位置图

从左到右:雍、咸阳、栎阳

因此,秦献公迁都栎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栎阳靠近魏国,秦献公长期生活在魏国,熟悉这一带,属于自己地盘的即视感,摆脱秦国权臣长期把持朝政的局面,提升国君权力;2、秦献公有意夺回河西故地,迁都栎阳,国都东移为此做准备;3、栎阳属于交通要道,有着良好的商业贸易条件,有利于发展商业,实现富民强国,即栎阳的商业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秦献公的大胆和疯狂:竟然把国都迁移到边境不远的地方!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孝公

三、初行为市,大力发展商贸。秦国很早就有商业贸易。秦国定都在雍雍,也有因为商业贸易的因素。《史记 货值列传》提到雍时,写道:“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即雍是陇地和蜀地两地之间商业贸易的节点。秦献公迁都栎阳,也有因为商业目的,因为栎阳是通往三晋的交通要道,是打通山东六国商业贸易的关键节点。如此一来,秦国就有了连接巴蜀、陇、山东六国的商业贸易网络。秦献公实施初行为市的政策,就是在原有的商业贸易的基础上,以明确法令来巩固和扩大商业贸易,建立固定的商贸市场。

祝中嘉认为,秦献公的初行为市政策可能包括:规定市场位置、指定交易时间、明确交易原则、规范度量衡、宣布税率和征收方式等。

不管怎么说,秦献公的初行为市政策,维护和扩大秦国商业贸易规模,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三、实施户籍相伍政策。什伍政策不是商鞅变法时的措施吗?肯定有很多人这样问。但事实上,在秦献公10年,即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就实行了以五户为一伍的户籍政策,以便进行赋税、兵丁等的征调。林剑鸣认为这一政策正式取消了西周时所划分的国人和野人的身份。祝中嘉认为,秦献公的户籍相伍,和秦简公的初租禾(即收取田赋,即赋税),以及后来秦孝公商鞅变法的开阡陌政策,都是秦国从村社制转向自耕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推广县制。作为秦国开始使用人殉的秦武公,在公元前688年(秦武公10年,还是春秋中期),就已经开始设立县。“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 秦本纪》)。秦献公在公元前379年,在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善明氏设县。公元前374年,秦献公更是在都城栎阳设立县。

秦献公推广县制,为秦孝公商鞅变法时大规模设县奠定了基础。

现在从秦献公改革中看看,秦献公为商鞅变法奠定了那些基础:1、迁都栎阳,摆脱权臣把持朝政,集中君权,这是商鞅变法能够成功实施、秦国守旧大臣无力阻止的关键。

2、停止人殉和户籍相伍,一是增加人口,二是构建什伍制基础,这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社会结构基础。

3、推广县制,为商鞅变法时大规模设县奠定体制基础。

4、初行为市,增加秦国收入,提高秦国国力,富民强国,降低国人对于商鞅变法的抵触心理。

5、秦献公对魏、韩、赵三晋之国及西羌的战争,扭转了他国关于秦国是弱国的印象,为商鞅变法获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少梁之战

以下就来说说秦献公的战争。秦献公两头作战,东与魏、韩、赵打,西击退羌人,保卫西陲。

根据《后汉书 西羌传》,秦献公刚即位时,就发兵抵达渭水上游,消灭狄獂戎。羌族首领卬因为惧怕秦国势力,于是离开赐支河,向南走到几千里外外居住。

公元前374年,秦献公派遣胡苏攻打韩国,但在酸水被韩国将领韩襄击败。

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和赵国在高安交战,战败。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针对魏国在武城筑堡垒情况,出动出兵在洛阴击败韩、魏联军。

公元前364年,秦将章蟜在石门山(今山西运城市西南)打败魏军,斩首6万,最后还是赵国出兵救魏国,秦军才撤退。此战是秦穆公以来秦国所赢得的重大胜利,秦献公也因此战被周显王称伯。

公元前363年,秦国在少梁击败魏军,赵国再次出军救援魏国。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趁魏、韩、赵交战的机会,派遣庶长国,再次在少梁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帅公孫痤,并占领魏国繁龐。同年,赵国和韩国在上党密谋攻打秦国。当年秦献公去世。

从上面可以看出,秦献公对魏国作战是节节胜利。若不是秦献公去世得早,魏、赵、韩三国联合攻秦,肯定会在秦献公时期出现。这同时也说明《大秦帝国

黑色裂变》(电视剧或小说)在涉及秦献公时,所塑造秦献公是一介武夫的形象是错误的,秦孝公因为秦国一穷二白不得不进行商鞅变法,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秦献公改革,秦国已经初具规模,商鞅变法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综上,秦献公是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第一位扭转秦国国势的君主,并非传统上所认为的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才开始变强。“宣王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即石门山之战)。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史记 楚世家》的这句话就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

秦献公的改革,停止人殉、迁都栎阳、初行为市、户籍相伍、推广县制、对外战争等等,都在为秦孝公进一步的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和打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孙皓辉先生的小说《大秦帝国之裂变》及因此改变的电视剧中秦献公整个只知道打仗的一介武夫形象,并非历史上真实的秦献公。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不是因为秦国一穷二白,而是更多继承秦献公的遗志,夺取河西故地,恢复秦穆公霸业。虽然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表现秦国一穷二白的情景很有励志,却非事实。

秦孝公为何谥号为孝,更多是因为他继承、发扬秦献公遗志这个孝。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秦孝公就是秦献公的延续。

最后,再说说老子和秦献公所说的那个预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老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秦献公11年,即公元前374年。17年后,就是公元前357年,即秦孝公5年,商鞅变法第三年。那么老子说的这个霸王应该就是秦孝公了。

秦孝公是公元前381年出生,在公元前374年时,已经7岁。难道老子是给秦孝公看面相而说的吗?

总的来说,没有秦献公改革,商鞅变法就很难在秦国实行,更别谈成功。秦国就会和楚国一样,虽然还会强大,但无缘一统。

标签: 秦献公

更多文章

  • 秦献公为什么迁都栎阳,秦人的个性,由此显露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秦献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大秦帝国》里最常看到的一句话,每次读到这句话,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激动和热情。老秦人这种热情,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秦人的这种共赴国难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秦国有两个比较有名的都城,一个是故都雍城,一个是后来的咸阳,然而在这两个比较稳定的都城

  • 春秋战国秦灵公首次公祭轩辕黄帝,在黄河边构筑工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院标签:秦灵公

    春秋战国秦灵公是一位隔代继位的国君,由于他爷爷秦怀公死后,太子秦昭子死得早,大臣们就拥立秦怀公的孙子、秦昭子的儿子赢肃为国君。虽然秦灵公在位时间并不长,总共只有十年时间,却做了两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我们一起来看看,秦灵公做了哪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首次公祭黄炎二帝。大家知道,轩辕黄帝是远古华夏时

  • 春秋战国秦景公在位四十年,两次大败晋国,修建秦公一号大墓

    历史人物编辑:老挝红梅标签:秦景公

    陕西凤翔县境内,考古发现这里是秦国雍城的原址所在地。除此之外,秦国十几个国君的陵墓也都埋葬在这里,其中“秦公一号大墓”的挖掘,更是让春秋战国秦国的历史又多了许多研究资料。既然考古证实此墓为秦国第十九任国君秦景公的陵墓,那他在位四十年都有哪些功绩,为什么要建造这个秦公一号大墓呢?秦国在秦穆公称霸春秋以

  • 一顿操作猛如虎,秦桓公作为春秋霸主,却在晚年亲手毁掉了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秦桓公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是对于齐桓公一生的写照。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霸主,但后期却因为用小人导致齐国国力大衰。实际上齐桓公毁掉江山是因为自己的不良嗜好所导致的最终结果。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姜太公吕尚的后代。在鲍叔牙的帮助下脱颖而出,成为齐国的国君。在继位之后非常贤明,听从鲍叔牙的意见启用自己

  • 秦晋辅氏之战,秦桓公精心准备为何会输?看《左传》中的神秘文化

    历史人物编辑:无心镜一标签:秦桓公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柱国之臣赵盾去世,强大的晋国相对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状态:北边要全力抗击赤狄、潞氏,南边还要紧防强大的楚国。正是在这样一个紧要的关头,秦桓公认为重新从晋国手中夺取中原霸主的机会到了,经过精心准备,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晋“辅氏之战”。但是,让人有点想不能的是,秦国经过了充分

  • 「春秋故事」迁都雍城、饮马黄河-秦德公父子积攒实力低调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秦德公

    秦武公二十年,秦武公病逝。秦武公的弟弟嬴嘉继位,是为秦德公。秦德公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嬴恬,即后来的秦宣公;次子嬴载,即后来的秦成公;少子嬴任好,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秦德公的三个儿子都当上了秦国国君,甚至到了自己的小儿子秦穆公继位后,秦国已经发展壮大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那么秦国这几代国

  • 秦国不只有秦始皇,开创阶段的君主,还有个很重要的秦武公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秦武公

    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位列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了。而秦穆公能够成就霸业,也离不开前面几代秦君的努力开拓。这其中,就包括秦武公这个厉害的角色。 【秦武公赵说】 秦武公,名赵说,是秦穆公的伯父。在秦武公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齐桓公继位的那一年。所以也可以说秦武公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成王和

  • 秦武公的母亲是谁?废掉他的到底是几个人?|史记秦次元012

    历史人物编辑:厨子宁哥哥标签:秦武公

    秦宁公年纪轻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他立了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武公。不过,在秦宁公死后,秦武公并没有顺利上位。而是在权臣的把持下,废掉了他,立了他的弟弟出子。史记上说,“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这很符合当时的风气,郑国、鲁国、齐国、晋国都在发生同样的事。那么,在秦国,秦武公被

  • 「春秋故事」秦武公-除权臣,开疆土,设县治,占关中渭水流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秦武公

    秦出子六年,弗忌和三父派一名贼人杀死了只有十一岁的秦出子,重新迎回秦宪公的大儿子嬴说继位,是为秦武公。秦武公继位时只有不到十四岁,他知道,以目前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与大庶长弗忌和威垒三父这两位权臣相抗衡。弗忌、三父两位权臣从秦宪公时期便开始把持朝政,大庶长弗忌掌握秦国朝政事务,威垒三父掌握秦国军队。

  • 「春秋故事」秦出子-秦国权臣时代的傀儡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秦出子

    秦宪公十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宪公突然去世。秦宪公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秦武公和次子秦德公都是和鲁国的夫人所生,而小儿子秦出子则是和周王室的公主所生。按照周礼,本应该是长子秦武公继位,然而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庶长弗忌和威垒三父却拥立秦宪公的小儿子秦出子继位。其中大庶长一职,是秦国独有,类似于后来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