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公二十年,秦武公病逝。秦武公的弟弟嬴嘉继位,是为秦德公。秦德公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嬴恬,即后来的秦宣公;次子嬴载,即后来的秦成公;少子嬴任好,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秦德公的三个儿子都当上了秦国国君,甚至到了自己的小儿子秦穆公继位后,秦国已经发展壮大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那么秦国这几代国君是如何积攒实力,到春秋争霸的呢?
首先,秦德公继位伊始,就将秦国都城从平阳(今陕西眉县)迁到了雍城(今陕西凤翔)。一方面秦德公将平阳宫城留给了哥哥秦武公的儿子公子白,避免了公子白和自己在同一个地方有权力相争的威胁;另一方面,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号称“水上秦都”,当时秦德公命人占卜后认为雍城地势优越,其子孙凭借此地可以向东发展到黄河边上去牧马,这正是秦国人数代国君的梦想。而事实也证明,秦德公的这次迁都是正确的,雍城作为秦国都城一直到战国秦献公时期,历经19位秦国国君,建都长达294年,可以说是秦国的龙兴之地。
当年,位于黄河西岸的小国梁国和芮国便纷纷来秦国朝贡,可见此时秦国的影响力已经到达了黄河附近,秦德公梦想的子孙饮马于黄河的梦想离现实已经越来越近了。
秦德公只在位一年多便去世了,秦德公的大儿子秦宣公继位。秦宣公继位之初,正好赶上东周发生“子颓之乱”,周惠王被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赶出洛邑。此时秦国的大臣们劝谏秦宣公出兵勤王,但秦宣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按兵不动,韬光养晦慢慢发展。
事实证明秦宣公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已经是东周,周天子的权威早已衰落,做一些名誉上的事情,不仅对增强自己的实力无益,反而会遭到其他诸侯的针对。于是就在中原诸国为了“子颓之乱”而争相折腾的时候,秦国反而获得了相对平稳的宝贵的四年发展机遇。
但是秦国定都雍城后,确定了秦国进一步东进的决心。而要想进一步东进,与黄河东岸的大国晋国的交战在所难免。所以在秦宣公四年,秦国与晋国在河阳地区发生了第一次的交战。
此时晋国的国君正是一代雄主晋献公,此前晋献公一直是与狄族部落或者中原小国开战,还没有见识到秦国的战斗力。而秦国也是第一次对中原大国开战,所以秦宣公极其重视,再加上秦国多年与西戎作战锤炼出来的战斗力,这一次秦晋交战以秦国的胜利而结束。当然晋献公此时的重点也不是秦国,所以在对秦作战碰了鼻子之后,便将战略重心继续放在了征讨其他小国上。但此次交战使得秦国开始涉足中原诸国,为后来秦穆公争霸奠定了基础。
秦宣公十二年,秦宣公去世,其弟弟嬴载继位,是为秦成公。秦成公在位四年便去世了,其小弟弟嬴任好继位,即后来的春秋霸主秦穆公。而秦国在经过多年的低调发展后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