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膑被挖膝盖事出有因,山东出土一组竹简,证实庞涓并没冤枉他

孙膑被挖膝盖事出有因,山东出土一组竹简,证实庞涓并没冤枉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赵新华 访问量:1398 更新时间:2023/12/19 21:28:45

人类史与战争息息相关,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体现,更是对社会进步和蜕变的一种蜕变。虽然如此,但战争的场面总是十分惨烈的,有无数的士兵和战士在战场上流血流汗流泪,也有无数的将领为了带领军队走胜利,使用各种各样阴险的手段。

今天我们谈及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孙膑。知道他的人都知道孙膑这个名字是怎样得来的,不知道的也可以继续往下看。战国时这名有名的谋士孙膑,原先其实并不叫孙膑,但至于他的本名是什么,历史上已经失去记载了。

孙膑本和另一人庞涓,是在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的门生二人。两人原先结拜为师门兄弟,同窗修习鬼谷子老师精湛的用兵之术。但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初,庞涓先行出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毕业了出去找工作,在魏国找了份还不错的工作。

孙膑较庞涓出师略晚,结果在刚下山的时候,受到师兄庞涓的邀请,说是要一起吃个饭聊聊事业,结果到了魏国,庞涓一声招呼也不打便把孙膑扣押。不仅如此,庞涓还借此为孙膑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对孙膑用以膑刑——命令手下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让孙膑这辈子再也站不起来。

在那之后,不知是孙膑自愿自称孙膑,还是世人因此都叫他孙膑了。对于庞涓残害孙膑这一事件,后人看法皆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孙膑太没防范所致,而有的人也觉得是庞涓做得太过分,后者占大多数。但光是《史记》当中,对两人之间的纠葛并没有记载太多的细节,而近些你那,山东临沂出土了一组竹简,把历史事件细致地还原了。

这组竹简并不是别的东西,而就是出自孙膑之手的《孙膑兵法》。经过专家的鉴定,山东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并不是赝品,而是货真价实的孙膑真手迹。后经过解读,人们发现,《孙膑兵法》当中记载的用兵之术,并不比庞涓对孙膑做的那些事情“正气”到哪去。

拿后来的桂陵之战举例,我们都知道,在桂陵之战当中,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从而遭到了孙膑的报复。但是事实上,魏国大将庞涓是没有这么容易就上当的,而在桂陵设伏之前,孙膑也做了一定的准备。

孙膑是田忌的门客,在“围魏救赵”一役当中,齐国为了援助赵国,准备向魏国出手。但孙膑认为,魏国大将庞涓不会这么轻易上齐国的当,于是便找田忌要了两队领兵水平奇差的人马,派遣他们去攻打魏国的平陵——要知道,平陵当时在魏国也算是个重要的关卡,统领的地域及其广阔,且平民和军马都有不少。

但孙膑执意要做,田忌也只好照办。后来果不其然,两队人马就这样牺牲在了平陵。这个时候,庞涓却上了孙膑的当,认为齐国如此不会用兵,那么魏国撤兵回援也不是不可。庞涓便就带了一支队伍,从赵国遥遥赶回魏国,结果就在赶回去的途中,被孙膑在平陵设下的伏兵生擒。

于是便有了庞涓平陵被擒的史话故事。历史上都认为,孙膑这样对庞涓是处于报一箭之仇。但是这个也很难说,毕竟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而鬼谷子之术何尝不是利己之术?所以按照用兵的心思来说,孙膑庞涓二人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由此可见,孙膑被剜膝盖骨也不是一味的冤屈,而是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看作是庞涓的一个“预警措施”。庞涓对孙膑实在是太过了解,知道孙膑出师后必将是自己的一员劲敌,所以晚收拾不如早收拾好,于是在魏国先行残害了孙膑。

只不过,庞涓对孙膑的残害非但没有斩草除根,反而落得了一个自己两次被擒的下场,着实是失算。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减灶之策有何深意?孙膑用围魏救赵两战庞涓,为何他一再上当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庞涓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后世两千多年的人多尊崇,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计策有千变万化的功效。在孙膑对抗庞涓的故事里,其实孙膑就两次用到了围魏救赵的计策。第一次桂陵之战,孙膑佯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离赵国国都邯郸,转身解救大梁。结果被孙膑安排在桂陵的人马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被俘。第二次马陵之战,孙膑其实依旧沿

  • 庞涓下山前,鬼谷子送他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果真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庞涓

    都说时局造英雄,奴隶制时代亦是如此。西周灭亡后,宜臼在众多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周,天子的名号虽在,手中却没有绝对集中的权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不过是名存实亡罢了。各方争霸的时代,才能出众的士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文化思想也得到了相互交融。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派应运而生,比如诸位所熟知的儒家、法家、道家

  • 孙膑vs庞涓:马陵之战,两大兵家斗法,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庞涓

    战国历史上,孙膑和庞涓虽是同门师兄,却实非同道中人,最终分道扬镳,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如此。两人曾在鬼谷子门下拜师学艺,三年后结下仇怨。庞涓追名逐利,将孙膑的同窗之情与鬼谷子的培养之恩,抛诸于脑后。孙膑在魏国封将,排挤掉孙膑后,一直耀武扬威,孙膑被齐国设计救回,从此与孙膑势不两立,马陵之战孙膑

  • 桂陵之战庞涓轻敌被俘,为何他不吸取教训而又惨死马陵?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庞涓

    文|飞鱼说史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黄道周《广名将传》桂陵之战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直线上升,当然此战中还成就了孙膑。而魏国,经此一役颜面大损,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动摇,

  • 庞涓一步步错失灭秦国最好时机,全赖这一大错,至死都不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庞涓

    不晓得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秦国并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最强国,在战国之初,秦国就被魏国压着打,几乎打得快要亡国了!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魏国数次想要灭亡秦国,却一步步错失灭秦最好时机,身为上将军的庞涓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他始终灭不了秦国?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国之初,魏

  • 孙膑和庞涓的情同手足到兵戎相见,如何引起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庞涓

    这是发生在师出同门的两位军事家之间,齐国的军师孙膑和魏国的将军庞涓,他们两个人的斗智斗勇,引起了战国时期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也正是这场战争,使强盛的魏国由强盛转衰,究竟战争是因何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一 孙膑出逃孙膑跑到猪圈里面装疯,让庞涓特别高兴,庞涓说“你看你小样,谁让你当时那么猛呀,一点也不知

  • 山东竹简出土,揭开孙膑擒庞涓的细节:为报私仇不惜牺牲同僚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多次交手,几乎都成为军事谋略上的经典,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似乎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庞涓深知孙兵的军事能力远超自己,在魏国谋得差事之后,立刻派使臣邀请孙膑一起共事,但背地里却设计陷害孙膑,让他受到“膑”刑的残忍迫害。膑刑,也就是挖去他的膝盖骨,受刑后的孙

  • 庞涓为何那么恨孙膑,想尽办法虐待他?挖骨、刺脸无所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庞涓

    同窗之情固然可贵,但是在历史同门相残的事情也不再少数。而往往引起同门相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嫉妒。嫉妒之心人生而有之,而有嫉妒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嫉妒心而去害人性命。最典型因为嫉妒之心同门相残的案例,那就非庞涓和孙膑莫属了。此二人本是同门,皆是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鬼谷子是谁?纵横家尊他为

  • 庞涓和孙宾,传了千百年的仇怨,围魏救赵会是最后的结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庞涓

    公元前361年,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一个叫公孙鞅的人离开魏国的大梁,独自踏上前途未知的渺茫世界。有人说,公孙鞅的离开,使魏国痛失一流人才,如果这个公孙鞅不走,不知道那名震后世的商鞅变法还存不存在,中国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而在公孙鞅离开大梁的同时,遥远的太行山脉之中,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正志得意

  • 孙膑与庞涓同门师兄弟,为何最后手足相残?看看那个时代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庞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群雄争霸期间,各路人才涌现,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墨子、孙子等名家名士。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孙膑。想必大家也一定都听过孙膑、庞涓两兄弟之间的故事。兄弟两人因妒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