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减灶之策有何深意?孙膑用围魏救赵两战庞涓,为何他一再上当

减灶之策有何深意?孙膑用围魏救赵两战庞涓,为何他一再上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坤说历史 访问量:1671 更新时间:2024/2/14 22:21:35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后世两千多年的人多尊崇,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计策有千变万化的功效。在孙膑对抗庞涓的故事里,其实孙膑就两次用到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第一次桂陵之战,孙膑佯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离赵国国都邯郸,转身解救大梁。结果被孙膑安排在桂陵的人马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被俘。第二次马陵之战,孙膑其实依旧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上过一次当的庞涓,会不会再次上当呢?其实这一次,孙膑对围魏救赵做出了改进。

01围魏救韩,孙膑故技重施。

经历了第一次围魏救赵的事情,庞涓算是吃尽了苦头。他回到魏国以后,在魏惠文王的支持下,决定发动对韩国的战争,以此弥补上次桂陵之战的损失。

魏国对齐国开始动手:韩国几番挣扎以后,压根就不是魏武卒的对手,所以果断向齐国求援。毕竟齐国上次救过赵国,这次应该也会搭救韩国。齐威王也有自己的打算,和上次围魏救赵的方略一样,等到魏国和韩国火并了数次以后,他终于派遣田盼带兵,以孙膑为军师,围魏救韩。这次孙膑的计策依旧是攻打魏国大梁,迫使庞涓回援。不过魏国又不是傻瓜,他们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是故技重施来了。魏惠王这次可真的生气了,他觉得齐国总是在这儿碍事,必须要好好教训他们一番才行。所以撤回所有攻打韩国的军队,转而集中力量对齐国军队开火。

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史记》

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带领大军前去与齐国决战。路上魏国大军自然是非常小心,以防中途有人埋伏。似乎围魏救韩的计策就这么被庞涓识破了。

当时留给孙膑的处理方式其实有三种:首先依旧在半路上设下埋伏,这是上次围魏救赵的时候,所使用的办法。这次围魏救韩如果还是这么用,那么孙膑的水平可见也不怎么样。不过绝对可以反其道而为之,敌人越容易想到的,越可能是突破点。其次齐军撤离魏国,既然已经解决了韩国被围困的问题。而齐国大军也没有蒙受损失,就此罢兵也算是缓和了与魏国的关系。这是比较中庸的做法。再者齐军与魏军正面交锋,当时双方兵力,应该说都不弱。棋逢对手之下,死伤必然是无法预料的。要想出奇制胜,必须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最终孙兵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与齐军正面较量。但是如果直接与之较量,显得孙膑不会用兵,所以孙膑依旧使用了高超的计谋,那就是减灶之谋。

02减灶之谋使得庞涓再次中埋伏。

齐国大军早已进入魏国内部,此刻迎头碰上了魏军。孙膑决定以减灶诱敌的方法,再次实施中途设伏的计策。

孙膑利用当时马陵有利的地形,在道路两侧设下一万名弓箭手,等到火光亮起来以后,就万箭齐发。并且把树皮都给剥了,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在追击齐军的时候,孙膑让齐军佯装败退,并且每天减灶。火灶是做饭用的,每天减灶,可见齐军人数越来越少,可见是丢盔弃甲,军心涣散了。庞涓一连追击三天,齐军每天都在减灶。这使得庞涓想要赌一把,他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丢下步兵和辎重,前往追赶齐军。结果问题来了,孙膑命人提前在马陵,将树皮剥了写上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到了马陵以后,命人点起火把去看树上的字,结果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

庞涓这回算是彻底被孙膑给耍了,所谓杀人诛心。万箭齐发是在杀人,而书上写的字,则是在诛心。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

孙膑已经看穿了庞涓的所有智谋,这使得这位魏国冉冉升起的新星,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忧愤之下,庞涓只好选择自杀。此后齐军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军上将军太子申。

这一招其实跟围魏救赵时,在桂陵设下伏兵的计谋是很类似的。但是唯一的不同是,因为桂陵之战用过这一计谋,短时间内再用第二次,一定会引起对手的怀疑。

这个时候孙膑采取减灶的办法,诱惑庞涓。使得庞涓再次中了孙膑的埋伏,其实埋伏还是那样的埋伏,只是该怎么让对方中埋伏的计谋,显得很重要。

03减灶是计谋的关键,十万灶是否夸大了?

我们注意这次计谋的关键,其实就是减灶。那么减灶的过程是怎样的人?孙膑说,刚进入魏国的时候,士兵留下10万灶。等到第一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5万灶,第二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3万灶。

魏国军队本来就是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们向来瞧不起齐国军队。这一次他们更是不把齐国军队放在眼里,看着火灶的减少,便推测齐军已经乱了。正因为这一计策,使得庞涓中了埋伏,那么10万火灶的数据是真的吗?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人口稀少,齐军怎么会要这么多火灶呢?一个灶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考究。不过至少三四个人的伙食应该是可以打发的。这么来说,齐国进入魏国的军队有三十万人之多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打灭国战争,也不过就这么多人马,更别说当时只是为了吓唬一下魏国而已。

所以这里孙膑所提出的10万灶,其实也是疑兵的一部分。10万灶的出现,表现出齐国这次的决心,是要和魏国决一死战的。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

可是后来变成了5万灶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一半人马跑掉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再往后变成了3万灶,大半的人马都跑了,齐军已经不成规模。

庞涓以精锐骑兵,前去攻打不成规模的齐军,自然是水到渠成。至于齐国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前去魏国,谁也搞不清楚。

总结:减灶之策,后世多有沿用。

其实减灶的办法,从孙膑使用了以后,在历史上也都有过运用。虽然手段是不同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总结下来,那就是佯装败退,途中设伏。这一招在战场上是有奇效的。如果对手相信了败退,那么就会中埋伏。如果对手不信的话,至少也是缓兵之计。

所以说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并不是这本书上写的字所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每个人去悟。每个人悟出来的办法,才是孙子兵法真正可贵的地方。

参考资料:《史记》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庞涓下山前,鬼谷子送他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果真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庞涓

    都说时局造英雄,奴隶制时代亦是如此。西周灭亡后,宜臼在众多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周,天子的名号虽在,手中却没有绝对集中的权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不过是名存实亡罢了。各方争霸的时代,才能出众的士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文化思想也得到了相互交融。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派应运而生,比如诸位所熟知的儒家、法家、道家

  • 孙膑vs庞涓:马陵之战,两大兵家斗法,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庞涓

    战国历史上,孙膑和庞涓虽是同门师兄,却实非同道中人,最终分道扬镳,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如此。两人曾在鬼谷子门下拜师学艺,三年后结下仇怨。庞涓追名逐利,将孙膑的同窗之情与鬼谷子的培养之恩,抛诸于脑后。孙膑在魏国封将,排挤掉孙膑后,一直耀武扬威,孙膑被齐国设计救回,从此与孙膑势不两立,马陵之战孙膑

  • 桂陵之战庞涓轻敌被俘,为何他不吸取教训而又惨死马陵?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庞涓

    文|飞鱼说史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黄道周《广名将传》桂陵之战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直线上升,当然此战中还成就了孙膑。而魏国,经此一役颜面大损,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动摇,

  • 庞涓一步步错失灭秦国最好时机,全赖这一大错,至死都不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庞涓

    不晓得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秦国并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最强国,在战国之初,秦国就被魏国压着打,几乎打得快要亡国了!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魏国数次想要灭亡秦国,却一步步错失灭秦最好时机,身为上将军的庞涓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他始终灭不了秦国?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国之初,魏

  • 孙膑和庞涓的情同手足到兵戎相见,如何引起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庞涓

    这是发生在师出同门的两位军事家之间,齐国的军师孙膑和魏国的将军庞涓,他们两个人的斗智斗勇,引起了战国时期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也正是这场战争,使强盛的魏国由强盛转衰,究竟战争是因何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一 孙膑出逃孙膑跑到猪圈里面装疯,让庞涓特别高兴,庞涓说“你看你小样,谁让你当时那么猛呀,一点也不知

  • 山东竹简出土,揭开孙膑擒庞涓的细节:为报私仇不惜牺牲同僚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多次交手,几乎都成为军事谋略上的经典,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似乎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庞涓深知孙兵的军事能力远超自己,在魏国谋得差事之后,立刻派使臣邀请孙膑一起共事,但背地里却设计陷害孙膑,让他受到“膑”刑的残忍迫害。膑刑,也就是挖去他的膝盖骨,受刑后的孙

  • 庞涓为何那么恨孙膑,想尽办法虐待他?挖骨、刺脸无所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庞涓

    同窗之情固然可贵,但是在历史同门相残的事情也不再少数。而往往引起同门相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嫉妒。嫉妒之心人生而有之,而有嫉妒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嫉妒心而去害人性命。最典型因为嫉妒之心同门相残的案例,那就非庞涓和孙膑莫属了。此二人本是同门,皆是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鬼谷子是谁?纵横家尊他为

  • 庞涓和孙宾,传了千百年的仇怨,围魏救赵会是最后的结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庞涓

    公元前361年,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一个叫公孙鞅的人离开魏国的大梁,独自踏上前途未知的渺茫世界。有人说,公孙鞅的离开,使魏国痛失一流人才,如果这个公孙鞅不走,不知道那名震后世的商鞅变法还存不存在,中国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而在公孙鞅离开大梁的同时,遥远的太行山脉之中,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正志得意

  • 孙膑与庞涓同门师兄弟,为何最后手足相残?看看那个时代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庞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群雄争霸期间,各路人才涌现,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墨子、孙子等名家名士。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孙膑。想必大家也一定都听过孙膑、庞涓两兄弟之间的故事。兄弟两人因妒生恨,

  • 鬼谷子八字箴言“遇羊而荣,遇马而瘁”,预见了庞涓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庞涓

    在群雄争战的时代,拥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是制胜的一大关键因素。譬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便是刘备打下江山功不可没的一大谋臣,而他在《三国演义》中的神算形象在小说的夸张渲染下近乎妖魔化,并不真实。可在战国时期,确有一位堪称有“通天之智”谋略家,极具神秘色彩,被誉为千古奇人。此人便是鬼谷子。他的旷世奇才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