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历史上最一根筋的刺客豫让

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历史上最一根筋的刺客豫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鑫观史 访问量:810 更新时间:2023/12/26 8:18:22

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被视为春秋时期终结、战国时期开始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时期,晋国曾一度称霸中原,但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日渐式微。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大家族不仅把持着晋的朝政,还各有大片的封地,豢养庞大的军队,相互攻打。

智伯名瑶,是继智宣子之后智氏的继承人。其族人对其的评价是:身形伟岸,武勇善射,刚毅果敢,才艺通达,巧言能辩,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品性不好。

换句话说,智瑶有才无德。由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结果可想而知。而在智伯后期的所作所为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史书上记载,同为晋国公卿的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都与智伯结怨。但是若论与智伯积怨最深的,还属赵氏主君赵襄子。

《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郑,赵简子疾,使太子毋卹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卹。”这段记载中,知伯就是智伯瑶,赵襄子(毋卹)当时还是太子,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打了赵襄子。

《左传》也记载了这次出兵伐郑。在攻入郑都城城门之时,智伯命赵襄子先攻入城,襄子则请智伯先,智伯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长得那么丑,又没有胆量,怎么还配做太子!”

更为过分是的,收兵回去后,智伯居然还插手赵的政事,建议襄子之父赵简子,废除襄子的太子之位。因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

后来赵氏将范、中行氏灭掉后,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司马光评说此事:“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豫让就是智氏主君智伯的家臣。智伯的品行史上虽无好评,但他却是慧眼识得豫让,始终以礼诚待,最终使其以死相报。

《史记》将豫让的故事收录在《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并于在结尾处道:“(《刺客列传》中记录的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不管他们的大义成就与否,他们的立场是鲜明的,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志向去做事,他们的名字都已永垂后世,活这一世也不算是枉然了。可以说,这是对豫让的一个中肯的评价。

豫让,晋国人。姬姓,毕氏。豫让曾经依附于范氏与中行氏门下,但是在那里,他并没有受到礼遇,一直都没有什么做为。于是转而去投智伯。智伯对豫让十分尊宠,待之以上宾之礼,豫让感念智伯知遇之恩,誓死为其效力。

智伯瑶兵败身死,赵襄子将他的头骨涂上漆料,做成了饮酒的器具,这是胜者最大的荣耀,却是败者最大的耻辱。豫让逃进山中,发誓说:“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而吾魂魄不愧矣。”

《史记》中写道:“及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豫让改名换姓,伪装成服刑之人,混入宫中刷涂厕所,并随身携带匕首,伺机刺杀赵襄子。

但是,被机警的赵襄子发现了。豫让说:“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的左右随从想要杀了他,赵襄子赞道:“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把他放了。

没过多久,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这一次豫让更是变本加厉,他用漆将自己涂黑,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还伪装成乞丐的样子,在街上行乞。他的伪装技巧也是着实了得,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来。

豫让在街上行乞,他的友人发现了,认出了他。友人惊讶的问:“你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是我。”友人见此状,哭着说:“你这何苦呢!你可以假意投靠赵襄子啊,以你的才智,襄子必然会厚待于你。等他接近你时,你再刺杀他多容易啊!”豫让回答道:“如果我投靠了赵襄子,又伺机去杀他,那就是为臣不忠、心怀二意啊。况且我所选择做的事本就是很艰难的。今天我的做法,就是要让后世心怀二意的人臣,感到羞耻。”——真英雄本色也。

不久,赵襄子骑马过桥时,豫让就躲在桥下欲再次行刺。可能是他的形象不只是吓人,还把赵襄子的马吓惊了,结果豫让又一次被发现了。

赵襄子问豫让:“你以前为范氏、中行氏效力时,智伯将他两族尽灭了,你为什么没有为他们去效死。为什么对智伯瑶就以死相报,一心刺杀我?”豫让回答:“范氏、中行氏以对待众人的方式对我,我就以对待众人的方式对他们;但智伯却以对待国士的方式对我,我就应以对待国士的方式对他。”赵襄子叹道:“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赵襄子虽是感慨,但终不能以自己的性命为儿戏,这次“使兵围之”,定是不能放他了。

豫让见事以至此,对赵襄子说:“在下听说英明的君主从不遮掩别人的长处,而做为一个忠臣,至死也应有名有节。前一次您已宽赦了我,天下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德。今天之事,在下自然任杀任罚。但请求您将衣服给我,让我击杀,以致报仇之意,臣下虽死无憾了。没有其他的奢望了,这就是臣下的心腹之言。”

赵襄子更是感动于豫让的大义,命人拿了自已的衣服给他。《史记》上记载豫让拔剑,三次跳起刺衣,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就自杀了。

赵国的有志之士听闻豫让之事,都为此流下了眼泪。——英雄自是惺惺相惜。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不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豫让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讲究原则的刺客豫让,连连失败,我悟到了三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故事标签:豫让

    晋阳之战后,赵、韩、魏三家大胜,智家不仅家破人亡《资治通鉴》每日一读:智伯瑶水淹赵襄子,聪明反被聪明误!,智伯瑶的脑袋还被赵襄子做成了酒壶!智家家臣豫让十分痛恨赵襄子,决心刺杀他为主公报仇。一、接连失败的刺杀行动豫让先是化妆成犯错被罚做苦役的下等人,潜入赵府,为赵家清理厕所,准备等赵襄子出恭时要他的

  • 士为知己者死-东周四大刺客之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豫让

    春秋时期的刺客,与如今我们简单理解的杀手不同,那个时候,刺客们基本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信条,因此带有一些侠士的气息。有人曾说: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刺客之道,杀身成仁,是忠义!刺客之道,三尺直剑,五步之内,血染金殿,王者畏惧,是勇气!刺客之道,舍身报恩,是忠义!本篇我们说说《史记·刺客列传》

  • 千古忠义第一人——忠心耿耿为主复仇的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豫让

    豫让是春秋末年晋国的臣子,深受国君智伯的器重。公元前403年,赵国国君赵襄子联合韩国、魏国消灭了晋国,杀了晋国主智伯。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和城池,赵国的国君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砍下来,用油漆漆了,当做饮酒的酒杯。豫让听说了这件事勃然大怒,他发誓要为主公智伯报仇雪恨。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心

  • 刺客豫让:“狗洞”钻越久的人,越难以领悟

    历史人物编辑:小杨杨说美食标签:豫让

    春秋时期,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国联军围困晋阳,击败了晋国的正卿——智伯瑶,晋军大败,智伯瑶被杀,首级被赵国国君赵襄子——赵无恤做成了酒具,用来喝酒。此后,晋国智伯家族被屠戮一空,其领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自此,历史进入战国阶段。智伯瑶有个家臣叫豫让,他发

  • 成功率低但知名度极高的所谓刺客——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豫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太白的《侠客行》里的这两句话,生动描写了古代刺客的行事风格。而正如古龙所说,刺客,正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职业之一。太史公在他的《史记》里写了很多刺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位,众多不成功但却为后人所惦记的刺客之一: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

  • 从冯森和米振东的对话,看要离与豫让的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豫让

    最近听“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公子光用刺客专诸刺杀自己的堂兄弟吴王僚,为斩草除根解决后患,公子光听从丧门星伍子胥的建议,找到貌不惊人的要离,去刺杀自己的侄子庆忌。要离废了自己一支胳膊,用全家人的性命,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从而杀死庆忌。听到这,我想起最近看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冯森与大Boss米

  • 古代郡县治理的故事01---“藏富于民、民不敢欺”的西门豹

    历史人物编辑:季晋宇标签:西门豹

    西门豹,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邺城属于东郡,是魏国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与韩国、赵国交界。魏文侯时期,翟黄推荐西门豹任东郡太守。西门豹初到邺城,呈现在其眼前的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待兴。于是西门豹会集地方上的长者询问原因,原来,流经邺城的漳水河总是泛滥成灾,弄得百姓背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西门豹为邺令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西门豹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

  •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

    历史人物编辑:花语媛暖标签:西门豹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担任邺县的县令,召集邺县年高而有名望的人,询问当地人民的疾苦之事。那些人回答说:“老百姓发愁的事就是给河神娶亲。”西门豹问他们原因,那些人说:“邺县的三老(掌管教化的官)、廷掾(县府的助理)每年向人们收取几百万的赋税,用二

  • 再读《西门豹治邺》,若论治世之才,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西门豹

    再读《西门豹治邺》,从治世角度看,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官吏,关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之中,这个故事小学课文《西门豹》讲得很清楚。在历史上,西门豹是由翟璜举荐给魏文侯从而得到赏识,成为邺地一方太守的。翟璜何许人也?他或许不出名,但他举荐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