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士为知己者死-东周四大刺客之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东周四大刺客之豫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丽萌 访问量:3540 更新时间:2023/12/26 8:23:10

春秋时期的刺客,与如今我们简单理解的杀手不同,那个时候,刺客们基本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信条,因此带有一些侠士的气息。有人曾说:

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

刺客之道,杀身成仁,是忠义!

刺客之道,三尺直剑,五步之内,血染金殿,者畏惧,是勇气!

刺客之道,舍身报恩,是忠义!

本篇我们说说《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客——豫让,讲讲他悲壮忠义的故事!

豫让,晋国人,是晋国大夫智伯的家臣,智伯对他很敬重,并按照国士的礼节对待豫让,然而公元前453年,智伯在晋阳之战被韩、魏两家反水,赵、魏、韩联合起来杀死了智伯,并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智伯身死后,赵襄子甚至把他的头骨漆成饮具!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唉!侠士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人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现在智伯理解我,我定要为他报仇而死,以报答智伯,那样我死而无憾了!)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他时刻怀揣着匕首,打算伺机行刺。有一天赵襄子正要上厕所时,忽然觉得心神不定,就下令把修整厕所的人抓来审问,这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于是将其逮捕。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却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家臣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这次的失败并没有磨灭豫让复仇的心。过了不久,他把全身涂上漆,使皮肤溃烂,变成了一个生疮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以至于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朋友路过他时,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他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主君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困难的,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最后,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提前一天,埋伏于赤桥之下,赵襄子到达桥边时,马突然受惊,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让手下人去查看,果然是豫让在桥下面。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以对待普通人的礼节来待我,我因此也以普通人的礼节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以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我因此以国士的礼节报答他)

赵襄子听完很受震动,但为了自己的安全,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包围他。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便对赵襄子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为了完成信念不会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您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您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可是我还是想得到您的衣袍,让我刺几下,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这就是豫让的故事,他舍身报恩,杀身成仁的事迹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为历代人称颂。

标签: 豫让

更多文章

  • 千古忠义第一人——忠心耿耿为主复仇的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豫让

    豫让是春秋末年晋国的臣子,深受国君智伯的器重。公元前403年,赵国国君赵襄子联合韩国、魏国消灭了晋国,杀了晋国主智伯。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和城池,赵国的国君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砍下来,用油漆漆了,当做饮酒的酒杯。豫让听说了这件事勃然大怒,他发誓要为主公智伯报仇雪恨。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心

  • 刺客豫让:“狗洞”钻越久的人,越难以领悟

    历史人物编辑:小杨杨说美食标签:豫让

    春秋时期,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国联军围困晋阳,击败了晋国的正卿——智伯瑶,晋军大败,智伯瑶被杀,首级被赵国国君赵襄子——赵无恤做成了酒具,用来喝酒。此后,晋国智伯家族被屠戮一空,其领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自此,历史进入战国阶段。智伯瑶有个家臣叫豫让,他发

  • 成功率低但知名度极高的所谓刺客——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豫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太白的《侠客行》里的这两句话,生动描写了古代刺客的行事风格。而正如古龙所说,刺客,正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职业之一。太史公在他的《史记》里写了很多刺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位,众多不成功但却为后人所惦记的刺客之一: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

  • 从冯森和米振东的对话,看要离与豫让的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豫让

    最近听“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公子光用刺客专诸刺杀自己的堂兄弟吴王僚,为斩草除根解决后患,公子光听从丧门星伍子胥的建议,找到貌不惊人的要离,去刺杀自己的侄子庆忌。要离废了自己一支胳膊,用全家人的性命,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从而杀死庆忌。听到这,我想起最近看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冯森与大Boss米

  • 古代郡县治理的故事01---“藏富于民、民不敢欺”的西门豹

    历史人物编辑:季晋宇标签:西门豹

    西门豹,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邺城属于东郡,是魏国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与韩国、赵国交界。魏文侯时期,翟黄推荐西门豹任东郡太守。西门豹初到邺城,呈现在其眼前的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待兴。于是西门豹会集地方上的长者询问原因,原来,流经邺城的漳水河总是泛滥成灾,弄得百姓背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西门豹为邺令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西门豹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

  •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

    历史人物编辑:花语媛暖标签:西门豹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担任邺县的县令,召集邺县年高而有名望的人,询问当地人民的疾苦之事。那些人回答说:“老百姓发愁的事就是给河神娶亲。”西门豹问他们原因,那些人说:“邺县的三老(掌管教化的官)、廷掾(县府的助理)每年向人们收取几百万的赋税,用二

  • 再读《西门豹治邺》,若论治世之才,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西门豹

    再读《西门豹治邺》,从治世角度看,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官吏,关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之中,这个故事小学课文《西门豹》讲得很清楚。在历史上,西门豹是由翟璜举荐给魏文侯从而得到赏识,成为邺地一方太守的。翟璜何许人也?他或许不出名,但他举荐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吴起

  • 典故“谤言盈箧” 乐羊认为打败中山国有功,其实是魏侯替他挡枪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乐羊

    乐羊,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名将乐毅先祖。后来从宋国来到魏国,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结果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打下来。乐羊打了胜仗就有些翘尾巴了,一路上敲锣打鼓,唱着凯旋歌儿,威风凛凛地回了魏国。回国后先去见魏文侯,在魏文侯面前侃侃而谈,大谈自己如何智勇智双全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乐羊为魏将攻中山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乐羊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译文:乐羊担任魏将去进攻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君烹杀了他的儿子,并送给他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