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资治通鉴》:讲究原则的刺客豫让,连连失败,我悟到了三点!

《资治通鉴》:讲究原则的刺客豫让,连连失败,我悟到了三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有故事 访问量:1509 更新时间:2023/12/12 13:15:11

晋阳之战后,赵、韩、魏三家大胜,智家不仅家破人亡《资治通鉴》每日一读:智伯瑶水淹赵襄子,聪明反被聪明误!,智伯瑶的脑袋还被赵襄子做成了酒壶!智家家臣豫让十分痛恨赵襄子,决心刺杀他为主公报仇。

一、接连失败的刺杀行动

豫让先是化妆成犯错被罚做苦役的下等人,潜入赵府,为赵家清理厕所,准备等赵襄子出恭时要他的命(估计费了一番功夫,赵家那么大,想要清理赵襄子的御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哈哈)。一天晚上,赵襄子刚入厕所,就觉得心神不安(第六感救了赵襄子的命,也可能是豫让的杀气太重了),忙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豫让倒也硬气,把自己来的目的说了出来,左右侍从准备杀了他,赵襄子说:“智瑶已经死了,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讲义气啊,我以后小心躲着他就是了。”

豫让逃出赵家后,仍不死心,非要赵襄子的命不可。担心被人认出,豫让用漆涂满全身,弄成了一个癞疮病人;又害怕声音被熟人认出(智家覆亡后,不少家臣投奔赵家),忍痛吞下火炭,烧坏声带(这得有多疼,决心可真大!),声音嘶哑难听。装成乞丐到家门口乞讨,连老婆都没认出来。

意外的是,走到街上,居然被昔日的好友认了出来(居然比他老婆还熟悉!),听了豫让的述说,不禁感动:“以你的的才干,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应该是没被发现前),那时再伺机刺杀,不是很容易吗?”豫让郑容说:“我怎能那样干呢?那不是小人行径吗?我现在这样做,虽然很难,就是为了让后世为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我在想,豫让真的是一心一意要刺杀赵襄子吗?恐怕不,也许他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但以此来博取美名倒是值得的!君不看,现在有些人为了出名啥破事做不出来!

一天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埋伏在桥下,准备来个一袭而中。结果赵襄子的马刚走到桥前,马突然受惊,前蹄离地;赵襄子想到前次被刺,令人在附近搜查,遂抓住了豫让,这次没有手下留情,杀了他。

二、豫让失败的原因,值得大家琢磨

这件事《史记》《资治通鉴》均有记载,豫让以刺杀失败而告终。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琢磨:

1、真诚待人,尤其是你的下属

豫让并非一直跟着智瑶,先是在中行家、范家做事,两家被灭后,才投奔到智瑶家的。这就奇怪了,智家联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中行、范家,为什么豫让不替两家先主报仇?豫让的忠心值得商榷!原来,豫让是个极其高傲的人,中行、范家只是把他当做一般家臣,而智瑶则把他当成朋友一般对待,豫让在智家找到了尊严、存在感。

为了这个,豫让不惜自残,也要报仇,大家有什么感想?为人要真诚,尤其是身边的小人物,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看不起人!看过一个报道,有家企业着火,有个清洁工不顾生命危险保护公司财产,之后有人问图什么,清洁工说公司董事长每次看到她都会微笑打招呼!

越是大人物,越能给人春天般的温暖。

2、不要过分理智,珍惜你的第六感

赵襄子的第六感救了他的命,很多时候你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正确的,需要认真对待。

最近在做学习强国,挑战答题难免有不会乱蒙的,慢慢的发现了个规律,第一个看到的答案正确率很高。没什么科学依据,大家见仁见智吧。

3、做事框框条条太多,难以成功

《欢乐颂》里的小关,遇事缺乏主见,朋友的看法是能做事,但难做成大事。小妖精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小关脑袋里条条框框太多。

豫让都不惜自残做刺客,居然还要讲道德,也算是见了鬼了。春秋时期的襄公有什么不一样?迂腐!

这让我想到了曾国藩,刚刚办团练时,湖南各地受太平天国的鼓动,大小起义层出不穷,如果按规处理,就算是累死也镇压不完,怎么办?曾国藩狠了狠心,一个字,杀!连杀了200多人后,湖南各地造反者但闻“曾剃头”无不心惊胆战,地方治安很快得到恢复。

乱世须用重典,风雨飘摇之时须有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手段,受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很难有大作为。

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标签: 豫让

更多文章

  • 士为知己者死-东周四大刺客之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豫让

    春秋时期的刺客,与如今我们简单理解的杀手不同,那个时候,刺客们基本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信条,因此带有一些侠士的气息。有人曾说: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刺客之道,杀身成仁,是忠义!刺客之道,三尺直剑,五步之内,血染金殿,王者畏惧,是勇气!刺客之道,舍身报恩,是忠义!本篇我们说说《史记·刺客列传》

  • 千古忠义第一人——忠心耿耿为主复仇的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豫让

    豫让是春秋末年晋国的臣子,深受国君智伯的器重。公元前403年,赵国国君赵襄子联合韩国、魏国消灭了晋国,杀了晋国主智伯。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和城池,赵国的国君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砍下来,用油漆漆了,当做饮酒的酒杯。豫让听说了这件事勃然大怒,他发誓要为主公智伯报仇雪恨。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心

  • 刺客豫让:“狗洞”钻越久的人,越难以领悟

    历史人物编辑:小杨杨说美食标签:豫让

    春秋时期,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国联军围困晋阳,击败了晋国的正卿——智伯瑶,晋军大败,智伯瑶被杀,首级被赵国国君赵襄子——赵无恤做成了酒具,用来喝酒。此后,晋国智伯家族被屠戮一空,其领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自此,历史进入战国阶段。智伯瑶有个家臣叫豫让,他发

  • 成功率低但知名度极高的所谓刺客——豫让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豫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太白的《侠客行》里的这两句话,生动描写了古代刺客的行事风格。而正如古龙所说,刺客,正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职业之一。太史公在他的《史记》里写了很多刺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位,众多不成功但却为后人所惦记的刺客之一: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

  • 从冯森和米振东的对话,看要离与豫让的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豫让

    最近听“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公子光用刺客专诸刺杀自己的堂兄弟吴王僚,为斩草除根解决后患,公子光听从丧门星伍子胥的建议,找到貌不惊人的要离,去刺杀自己的侄子庆忌。要离废了自己一支胳膊,用全家人的性命,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从而杀死庆忌。听到这,我想起最近看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冯森与大Boss米

  • 古代郡县治理的故事01---“藏富于民、民不敢欺”的西门豹

    历史人物编辑:季晋宇标签:西门豹

    西门豹,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邺城属于东郡,是魏国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与韩国、赵国交界。魏文侯时期,翟黄推荐西门豹任东郡太守。西门豹初到邺城,呈现在其眼前的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待兴。于是西门豹会集地方上的长者询问原因,原来,流经邺城的漳水河总是泛滥成灾,弄得百姓背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西门豹为邺令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西门豹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

  •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

    历史人物编辑:花语媛暖标签:西门豹

    #历史[超话]#《智囊》中西门豹的故事,发生时代为战国初期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担任邺县的县令,召集邺县年高而有名望的人,询问当地人民的疾苦之事。那些人回答说:“老百姓发愁的事就是给河神娶亲。”西门豹问他们原因,那些人说:“邺县的三老(掌管教化的官)、廷掾(县府的助理)每年向人们收取几百万的赋税,用二

  • 再读《西门豹治邺》,若论治世之才,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西门豹

    再读《西门豹治邺》,从治世角度看,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官吏,关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之中,这个故事小学课文《西门豹》讲得很清楚。在历史上,西门豹是由翟璜举荐给魏文侯从而得到赏识,成为邺地一方太守的。翟璜何许人也?他或许不出名,但他举荐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吴起

  • 典故“谤言盈箧” 乐羊认为打败中山国有功,其实是魏侯替他挡枪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乐羊

    乐羊,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名将乐毅先祖。后来从宋国来到魏国,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结果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打下来。乐羊打了胜仗就有些翘尾巴了,一路上敲锣打鼓,唱着凯旋歌儿,威风凛凛地回了魏国。回国后先去见魏文侯,在魏文侯面前侃侃而谈,大谈自己如何智勇智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