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3/12/22 15:32:47

甘罗这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那可是大大有名,头顶“神童”光环,另在十二岁的年纪,他还不动刀兵而仅凭口舌,就为秦国讨要来了十几座城邑。

凭借此功,十二岁的甘罗出任了秦国的上卿(相当于宰相)之职。

但就是这么一个未来仕途注定要光辉无比的“天才宰相”,却莫名神秘消失,其12岁之后的人生经历,差不多是一片空白。

甘罗去了哪里?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还有,他最终又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这一切,还得从甘罗默默无闻时说起。

甘罗的出身可不低,他的祖父,正是曾担任过秦武王时期的左丞相甘茂

想当初,秦武王曾对甘茂说,自己毕生的心愿,就是得到三川之地,然后到周王室的都城看一看。

而甘茂则说,这事儿简单,包在他身上。

后来,甘茂果然帮助秦武王实现了愿望,率兵拿下三川之地,这就让秦武王得以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当然秦武王不久后举鼎而死也是源于此)。

但不管怎么说,甘茂在秦武王前期,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不过,从甘茂在之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也是个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人。

秦武王死后,甘茂就没了靠山,因此就受到了向寿和公孙奭排挤,这二人本就和甘茂有宿怨,如今更是动不动就在秦昭襄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

久而久之,甘茂十分恐惧,因此找了个机会,逃到了齐国。

至此,曾经是秦国功臣的甘茂,一辈子都没能再回到秦国,期间虽说秦国曾试图让甘茂回归,但奈何被楚国所拒,楚国担心甘茂这个人才回去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想方设法阻止甘茂回归。

最终,甘茂病死在了魏国,而一直没能返回秦国,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但让甘茂没想到的是,帮助自己了结这个遗憾的,居然是自己的孙子甘罗。

甘茂去世那年,甘罗刚满十二岁。

十二岁的年纪,在现代还是个孩童,但当时的甘罗,在料理好祖父的丧事后,打点好行囊,依然踏上了返回秦国的路。

他要重现当初祖父在秦国时的风光。

不过,立志容易实现难,当时的甘罗只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没有机会的话,他又如何重现风光呢?

所以在最开始,甘罗也是默默无闻。

而当时的秦国,恰好是吕不韦把持朝政,经人介绍,甘罗来到吕不韦府上,侍奉吕不韦,担任少庶子一职。

什么是少庶子呢?说好听点就是家臣,说不好听的话,也就稍微比下人强一点。

而这种职位,显然不能让甘罗有所发展,毕竟没有平台做媒介,任凭你再有能力,都无法施展才华。

但甘罗与普通人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机会。

当时,吕不韦想占据赵国的部分土地,同时还想兵不血刃的做到这一点,于是,就准备让秦国将领张唐出使燕国,以达到联合燕国,迫使赵国献地的目的。

结果,张唐由于之前与赵国有恩怨,而出使燕国的话,就得途经赵国,因此他担心路上遭遇不测,说什么都不去。

哪怕是吕不韦亲自前来劝说,张唐始终不答应出使燕国。

而就在吕不韦因为此事而烦恼头疼的时候,甘罗主动提出了建议,他毛遂自荐的对吕不韦说,不如让自己去劝劝张唐。

刚开始,吕不韦对甘罗的毛遂自尽十分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连他亲自劝说都不行,更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呢?

所以,吕不韦当场斥责了甘罗一番,让他哪里凉快,就到哪里呆着去。

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战国策》

到了这里,普通人被一通斥责后,往往就退避三舍了,但是甘罗没有,他不仅没走,反而开始为自己申辩。

他提出,古时的神童项橐。七岁就可以能当孔子的老师,如今他甘罗都十二岁了,怎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况且,连试都没试,怎么就开始无端申斥他呢?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顿时把吕不韦说的哑口无言,并且,这会已经稍微冷静点的吕不韦,也觉得甘罗说的不无道理。

于是,他就下令,允许甘罗前去一试,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也未可知呢。

而之后的结果,还真是发生了奇迹,甘罗同样利用他的口才,成功说服了张唐,让他同意出使燕国。

甘罗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恐吓”。

他先是问张唐,若是和白起相比,谁更厉害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张唐自然回答说是白起,毕竟白起的能力,非一般人能比得上。

之后,甘罗又问,既然白起这么厉害的人,都被宰相范雎最终绞杀,难道你张唐认为拒绝同为宰相的吕不韦,将来还有活路吗?

说到这里,张唐这才明白,自己之前屡次拒绝吕不韦,那可真的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如果再拒绝的话,那么必死无疑。

而若是出使燕国,虽说有危险,未必就会死。

权衡利弊之后,张唐当时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于是,十分痛快的接受了甘罗的提醒,麻利的收拾行李,准备程前往燕国。

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甘罗真正的高光时刻。

张唐定下行程后,甘罗又找到吕不韦,提出,由他先行前往赵国,帮助张唐扫清障碍,避免赵国找张唐的麻烦。

对于甘罗的主动请缨,吕不韦不敢怠慢,毕竟这是出使他国,事关重大,因此,就进宫禀报了秦始皇嬴政。

最终,嬴政召见甘罗后,同意了由甘罗代表秦国出使赵国。

就这样,当年只有十二岁的甘罗,以秦国使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赵国的路程,而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个孩子居然会给秦国要回来十几座城池。

甘罗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到了赵国后,面见了赵悼襄王,继续使用“恐吓”之法,使得赵悼襄王主动献出了城池。

具体的操作,是甘罗先提出,燕国的太子丹已经被送往秦国当质子,同时,秦国大将张唐也将前往燕国担任宰相。

这么一来,甘罗就给赵悼襄王制造了一种秦、燕两国即将结为同盟的感觉。

制造完这种感觉后,甘罗适时提出,秦、燕两国这么做,其实也没啥意思,就是想得到赵国在河间的土地。

紧接着,甘罗又说,如果赵王不想被秦、燕两国围殴,那么可以主动献出河间的城池,然后,他(指甘罗)就可以回去请求秦王,不与燕国联盟,同时还可以帮助赵国攻打燕国。

甘罗的一番话,可以说是“硬中带软”的典范。

先亮明自己的硬实力,即燕国太子丹现在在秦国当人资,以及张唐要去燕国当宰相,这么一来,就让赵王顿感压迫,琢磨该如何应对秦、燕联盟。

然后,甘罗又抓住了赵王痛点,即不想遭到秦、燕围殴,同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主动向秦国示好。

另外,甘罗还给赵王尝甜头,即只要答应献出城池,那么秦、燕就不联盟。

这么一套“硬中带软”的话术下来,就让赵王觉得有路可退,同时也会觉得这买卖十分划算,不就是几个城池嘛,用这些换来秦国的不进攻,同时也能让秦燕不结盟,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最终,赵王答应了甘罗的要求,主动划出河间附近的五座城邑,献给秦国。

之后,秦国果然不再和燕国结盟,而赵国自然就有恃无恐的攻打燕国,而不用防备秦国来救援,因此,在打下燕国后,赵国也十分识相的又把十一座城池献给了秦国。

如此一来,秦国未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十几座城池,而这,都是甘罗的功劳。

纵观整个过程,其实甘罗能够成功,必要的大前提,是建立在秦国在当时有绝对的武力值上,如果赵国不答应甘罗的要求,那么秦国大可以发兵来攻。

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赵王才会心甘情愿的主动献出城池,不然的话,到时候秦国来攻,那就不是仅仅要五个城池了。

但不管怎么说,甘罗在此次事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秦国没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些城池,因此,算是大功一件。

更何况,当时的甘罗,才不过十二岁而已。

所以在事后,极为高兴的秦始皇嬴政,除了召见甘罗大大褒奖之外,更封赏其担任上卿(就是宰相)之职,另外,还将甘罗的祖父甘茂原来在秦国的田地、房宅,都重新赐给了甘罗。

至此,甘罗算是了结了祖父的遗憾,重现了祖父当初的风光。

按理说,甘罗能在十二岁就出任宰相,未来必定是一片光明,并且我们也知道,在不久后秦始皇嬴政就展开了统一六国的征程,因此,依照甘罗的才智,更应该在之后大放异彩。

但可惜的是,截止到甘罗封相,在此之后关于他的记载,是一片空白。

空白到仿佛这个人从此消失了一样,总之,之后的史料中,再也没有了甘罗人生经历的只言片语。

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才会导致甘罗消失的这么突然呢?

当然,现存的史料中,并没有交代甘罗去了哪里结局如何,但是,根据与之有过交集的人所留下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甘罗最终归宿的。

首先,与甘罗有关的第一个线索,就是吕不韦。

前文讲到,甘罗曾经担任过吕不韦的家臣,并且,他说服张唐,出使赵国,最终得以出任秦国上卿,都是拜吕不韦所赐。

因此可以说,吕不韦对甘罗是有知遇之恩的。

但我们都知道,在吕不韦风光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只不过是一个少年,朝政并未由其完全把持,大部分时候,都是吕不韦说了算。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甘罗当时被封赏为相当于宰相的上卿之职,真的是嬴政的意思吗?个人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很简单,对于授上卿这样的国家大事,按照当时嬴政在朝堂上的地位,他根本没有相应的话语权。

换而言之,他说了不算。

要知道,上卿不是普通的官职,也不是阿猫阿狗,随便封了就得了,这可是一国之宰相,因此,就轮不到还未亲政的嬴政说了算。

那么是谁安排甘罗成为上卿的呢?当然是吕不韦。

至于为什么吕不韦会扶持甘罗,也很简单,因为吕不韦当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他在想办法保证自己能永葆富贵。

比如,他在意识到自己与嬴政的生母赵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后,就找到嫪毐,让其替代自己。

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想退出与赵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以求自保吗?

而除了安排嫪毐进宫之外,吕不韦必然也会在朝堂上有所动作,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当时在朝堂上想有所动作,最有效的就是投资门客,并让自己的门客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位。

所谓投资门客,是战国后期十分盛行的事情,在当时也叫做“养士”,比如战国四公子,即春申君、信陵君等,每个人门下,都蓄养了大量的门客。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既能在笼络人才的同时,还能抬高自己的声誉,更能壮大自己的力量,一旦在必要时刻,这些门客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蓄养他们的人称霸诸侯。

所以在当时,尽可能的网罗人才为自己所用,是差不多所有有地位的人常干的事情。

而吕不韦之所以会让甘罗投入自己门下,也是这个原因,甘罗出身不低,是曾经的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算是名门之后,但由于甘茂的失势,导致他的未来一片黯淡。

这个时候,吕不韦就将其收拢在自己门下,而他的目的就是,对其进行培养,等到日后甘罗有所成就,就得知恩图报。

这就是当时养士的目的之一。

所以,在甘罗成功的说服张唐出使燕国后,吕不韦意识到,甘罗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因此他才会帮助甘罗达成出使赵国之旅。

不然的话,凭甘罗当时的身份,怎么可能会得到秦始皇的召见和肯定?这不都是因为吕不韦在背后操纵的吗?

而到了甘罗帮助秦国要来了十几座城池,更让吕不韦意识到,自己捡到了宝。

所以,在他的影响和授意下,尚未亲政的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将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封为了秦国的上卿。

说白了,这背后都是吕不韦的意思,他之所以把甘罗推上去,只不过是想把甘罗当做一个棋子,放在秦始皇身边,以便影响到秦始皇。

不管是让甘罗当间谍,还是当卧底,总之,在秦始皇身边安排一个自己人,总归没有坏处。

也就是说,甘罗是吕不韦放在秦始皇身边的人,至于让他干什么,或者起到什么作用,那就不言而喻了。

但对于秦始皇来讲,他能不知道甘罗是吕不韦的人吗?相信他肯定知道。

既然知道,因此,在公元前238年之后,也就是秦始皇亲政的那一年开始,随着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甘罗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了。

先是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剿灭嫪毐的叛乱,并将其车裂,曝尸示众,又囚禁生母赵姬,随后,在次年,他又免除了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但即便如此,秦始皇还是不放心,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给吕不韦后,最终迫使吕不韦饮鸩自尽。

到了这个时候,作为吕不韦的门人,且还是吕不韦一手推上去的人,甘罗该如何自处?

且不说他该如何自处,相信秦始皇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并且,史料中还记载,当时在吕不韦死后,秦始皇仍然忌恨吕不韦和嫪毐,因此,就将二人的所有门人,都押到了京城。

而这其中,大概率是包括甘罗的。

所以,事情发展到了这里,其实甘罗的结局已经呼之欲出了,作为忠于吕不韦的门人之一,甘罗很有可能被秦始皇秘密的“处理”掉了,也就是将其杀了。

正是因为被秘密杀了,所以,史料上才不会留下什么记载。

也许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秦始皇咋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实际上没有不可能,秦始皇对甘罗可能没啥意见,但他对吕不韦是恨之入骨,故而,迁怒到甘罗身上,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根据吕不韦这个线索,甘罗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被秦始皇给暗中杀了。

而第二个与甘罗相关的线索,则是李斯。

当然,李斯究竟有没有与甘罗产生过交集,我们不得而知,之所以说他是与甘罗有关的线索,是因为他曾经向秦始皇上的一封奏疏。

公元前247年,也就是吕不韦自尽后的次年,有一个叫做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求见秦始皇。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建议秦始皇,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也就是修一个水渠。

当然,这个郑国此次前来,也是受人之托,当时秦始皇正整顿兵马,计划统一六国,而六国其中的韩国,担心自己被灭,因此就想到了一个主意。

韩国的君臣琢磨,如果让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凿渠溉田,那么就可以变相的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这么一来,秦国就暂时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攻伐,而韩国就能得以保全。

韩国的这个主意,说实话有些离谱,就算是让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水渠,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早晚秦国依旧还是会统一六国。

但不管这个主意好还是不好,反正韩国就是这么做了。

于是,水利专家郑国(这是个人名),就受了韩国的委托,前去秦国,极力劝说秦始皇开始修水渠。

而秦始皇呢,对于郑国的提议,一番考评后,认为非常合适,因为啥呢?当时秦国都城所在的关中,土地大部分均为盐碱地,确实也需要灌溉来改良土壤。

所以,秦始皇就同意了郑国的建议,下令开始修建这条水渠。

但修到半道,秦始皇琢磨出不对劲来,原来,这个郑国修水渠是假,当间谍是真,因此,愤怒的秦始皇,当时就准备杀了郑国。

不过,最终郑国还是保住了性命,为啥呢?他告诉秦始皇,虽说自己是来当间谍的,但是,如果这条水渠修成了,对于秦国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

并且,他还告诉秦始皇,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因此,权衡利弊之后,秦始皇不仅没杀郑国,反而对其加以封赏,继续让其主持工程,另外加大投资,最终这条水渠修建成功。

而水渠修好后,也确实如郑国所言,极大的改善了关中地区土壤的质量,且灌溉土地面积,达到四万余顷,实现每亩增产至一钟(六石四斗)。

这么一来,关中自此成为沃野,而秦国也得以富强。

这便是著名的“郑国渠”由来,抛开郑国渠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说,单说这件事的背后,在当时的秦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动荡。

什么动荡呢?原来,在韩国试图向秦国渗入间谍计划失败后,其他诸侯国,也开始不断往秦国送去了各种间谍充当宾客。

如此一来,秦国境内当时来自六国的人越来越多,而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大臣对秦始皇提出了建议。

大臣认为,这些来自六国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到秦国搞破坏的,所以,这么任由他们随意往来,对秦国没啥好处。

因此,建议秦始皇,马上驱除这些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

而对于大臣们的建议,秦始皇也觉得深以为然,于是,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达了著名的《逐客令》。

一时间,凡是六国出身的宾客,均在被逐之列。

这其中,就包括秦国后来的丞相李斯,当然我们都知道,正是李斯在之后据理力争,向秦始皇递交了同样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使得秦始皇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

但在这个过程中,甘罗极有可能,也被驱除了。

为什么呢?《逐客令》的目的,本身就是将一切有可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人驱逐出境,而好巧不巧的是,甘罗算是楚国人(其祖籍为下蔡,战国后期归楚国),而这个身份,正是被驱逐的对象之一。

更重要的是,当时吕不韦刚刚被秦始皇逼的自尽,作为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甘罗,想必秦始皇不会放心甘罗继续在秦国身居高位。

所以,如果甘罗没有被秦始皇处死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在《逐客令》下达之际,被秦始皇赶出了秦国。

并且,目前现存公认的甘罗墓,也说明了当时甘罗离开了秦国。

现存的甘罗墓,位于现在安徽颍上县东的颍河北岸,而这里在战国时期,同样属于楚国,距离这里不远的寿县(即寿春),便是当年楚国被灭时,楚王负刍的被俘之地。

所以按照这个地理位置来看的话,甘罗是很有可能在被驱逐出秦国后,一路辗转又回到了家乡楚国,本想在家乡过太平日子,但奈何楚国不敌秦国,最终还是被灭。

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一个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楚国人,甘罗想置身事外的可能性极低,甚至大概率是在楚国被灭之际,也遭到了杀害。

当然也不排除甘罗活了下来,只不过自此开始隐居,最终老死在了家乡。

也就是说,不管是他在楚国被灭时遭到了杀害,还是躲过一劫自此在家乡终老,但他离开秦国是基本可以得到肯定的。

正是因为他离开了秦国朝堂,自然关于他的相关记载就越来越少了。

更何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烧了一部分文献,另外,数年后项羽又在阿房宫放了一把火,又烧了不少文献。

所以,即便是在此之前有关于甘罗的人生记载,但经历了两次大火,说不定这些记载都被付之一炬了。

这一点也是极有可能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初与李斯一起为秦始皇制定“皇帝”称号,又与李斯争论分封郡县问题的丞相王绾,史料中就缺乏关于他的生卒年信息。

不仅是王绾,秦始皇称皇帝前后,除了吕不韦、李斯以及冯去疾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剩余大部分秦国当时的高级文官,都没有关于他们生卒信息的记载。

因此再说到甘罗,他12岁之后的人生经历等信息,肯定是曾经有的,但不管是被杀或者隐居终老,其相关记载,极有可能都被外力给销毁了。

所以,这就是甘罗会在史料中突然消失的原因。

至于说民间流传甘罗因为不小心碰到了秦始皇妃子的脚,导致秦始皇大怒,最终被砍了脑袋这种说法,基本上可以判断为野的不能再野的“野史”。

综上,甘罗在仅凭口舌,不动刀兵的情况下,帮助秦国要来了十几座城池,并因此被封为宰相后,之所以会神秘消失,有两个可能,一来是受到吕不韦事件的牵连,被秘密杀掉,二来则是受《逐客令》的影响,不得不返回家乡隐居终老,而之所以没有相关记载,主要是秦始皇和项羽一人一把火,毁掉了不少文献,故而就没有了甘罗的记载。

标签: 甘罗

更多文章

  • 12岁拿下16座城池,官拜上卿的神童甘罗,为何会神秘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甘罗

    如果让你不带一兵一卒,只靠耍耍嘴皮子拿下16座城池,你是不是会说这实在很难办到。但战国时期,秦国就有这么一位十二岁的孩子轻松办到了。不仅如此,他还凭借此机会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奉为上卿,史书都记录了这令人惊喜的少年,但这样一位骄子,从那之后书上却再也没出现过他的名字。他是谁呢?早年经历是怎样的呢?又

  • 《大秦赋》甘罗死于才华,成蛟死于身世,嫪毐则是自己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甘罗

    热播历史大剧《大秦赋》中,因为秦国朝野动荡,楚系芈姓势力、外客势力、赢姓宗亲势力错综复杂,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小心过活,否则很有可能朝不保夕,剧中甘罗,成蛟,嫪毐这3个青年,本来拥有光明的前途,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于非命,让人感叹,秦国的朝野,非一般人能够存活。01甘罗死于才华甘罗,是一位少年英雄,剧

  • 甘罗死得太突然?《大秦赋》的这个脑洞,我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甘罗

    热播剧《大秦赋》,再一次点燃了国人对历史的热爱,尤其是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多,战乱最严重,思想碰撞最严重的时代。这样一个跟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当他再一次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人们被激起的那种惊叹与错愕,好奇与荣耀,都硬生生投射在对剧情的评点和解读上面。尤其是大家似乎都甘罗的死感觉完全

  • 甘罗聪明?嬴政和吕不韦的最终选择,才是历史该有的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甘罗

    吕不韦进入大殿后,没有一点惊讶,看到地上的甘罗,他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他的结果。你是不是也认为甘罗活该被杀,或者说,秦王嬴政故意杀给吕不韦看的。其实在这个剧情上,每个人的表演都是那么的到位,只是甘罗自己看不清楚状况而已,特别是最后见到秦王说的那几句话,虽然是夸赞秦王,但是还不如不说。嬴政夸赞甘罗不费一兵

  • 年仅十二岁的甘罗,被封为上卿,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甘罗

    1.甘罗祖父想必在学生时代,都学习过关于甘罗的一篇文章,小小年纪便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地位,与同年龄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对比。说到甘罗,他的家世背景非户籍籍无名,据记载他的祖父是甘茂,当时甘茂在秦国得到两任秦王的重用,先是惠文王,后在武王时期受重视地位更高。“秦武王三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在武王

  • 皇帝想吃公鸡下的蛋,大臣束手无策,甘罗:这有何难

    历史人物编辑:方圆教标签:甘罗

    江山代有人才出,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都有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有才之士。这些有才之士,一般都是自幼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聪颖过人,且都是有着学识渊博的家世背景下成长,或许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基因遗传学说了。古代小神童中国古代历史五千多年文化传承、博大精深,人才辈出,数不胜数。能在末时便被称之为神童

  • 甘罗:语言的艺术,12岁巧取16座城池,秦始皇盛赞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甘罗

    在中国先秦时期,各种思想融汇碰撞,在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代里,名臣猛将灿若星河,但是一个人能在12岁的时候就暴得大名,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上卿的只有一个人,能够达成这一成就的只有秦国的甘罗!一边是一个12岁的小孩, 一边是相当于帝国宰相的上卿,我们很难把这两者画上等号,可是甘罗做到了,他凭借自己的

  • 秦嬴政时期12岁封相的甘罗,他的结局为什么没人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黑洞BHole标签:甘罗

    甘罗是古代历史上最神秘的孩子,12岁就被封为宰相。公元前244年,甘罗以“白起功高盖世不诛而亡”劝说张唐联合燕秦两国,自己又向吕不韦请命去说服赵国割让城池,并拿燕国的城池补偿给赵国,不仅壮大了秦国、灭了燕国,还削弱了赵国,可谓一举三得!小小年纪心机如此了得,为何后史中再也没有他的踪迹呢?祖上辉煌,幼

  • 甘罗:君侯为什么很不开心?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甘罗

    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司马迁文信侯吕不韦准备攻打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遣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三年之后蔡泽终于促成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庄襄王封给吕不韦蓝田十二县,秦王政又封给河间,吕不韦似乎还不满足。文信侯因此要求秦将张唐去做燕相,想要和燕

  • 十二岁的大秦丞相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甘罗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历史上可能没有比小小的甘罗出名更早的人了,年仅12岁就位列秦国丞相的的高位,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甘罗后来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像甘罗这样的年纪轻轻就能位列高位,这一切也只能发生在秦国,除了秦国当时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土壤。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在变法,所谓的变法就是改变原有的体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