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在秦国不受待见,门客狗盗偷得银狐裘献给秦昭公的宠妃,得到了离开都城的令牌。孟尝君带领门客东出函谷关时,正是夜色渐息,黎明将至,而秦国守卫若无紧急号令,皆以鸡鸣为号开启城门,门客鸡鸣则模拟鸡鸣之声,赚得函谷城门大开,孟尝君等人方才得以逃离秦国。这就是所谓的鸡鸣狗盗故事。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如何搭建强大班子的策略都非常简单,有的是以兄弟情义为原则,歃血为盟,三杯酒入喉,相互之间的信任就此建立,就可以发出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比如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如此,还有近现代的黑社会也是如此。有的则是有独特的技能,能够为自己的主子带来某些价值,这种团队最为盛行,战国四大公子皆是如此模式,鸡鸣狗盗即属于此。
春秋战国以来,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与诸侯君主相见,若在江湖中有了一点儿名声,退而求其次就找到当时的大家族们,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这些大家族的门客,以求寻找机会可以建功立业。张仪、苏秦、吕不韦、李斯等人皆是自门客或是客卿开始,逐渐进入朝堂高层的。春秋战国整个时代的风气是较为开放的,而且当时的大家族们往往也喜欢这些人才,四大公子皆广收门客。
这种开放的风气在齐国尤其突出,齐国这个国家历来就是非常开放的国度,由于商贸文化的发达,各种各样的人才汇聚于临淄城,齐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即因之于此。
而孟尝君对人才的态度也是非常开放的,所谓来者不拒,即便是没有什么明显才华的,只要来到孟尝君的幕府之中,即能享有门客待遇,至少是衣食无忧。鸡鸣狗盗就是这样来到了孟尝君的身边。
后世多有对孟尝君的贬斥之意,即是否认孟尝君的人才观念,就孟尝君不问出身,无分香臭,兼收并蓄的方法不甚苟同,认为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进入幕府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事实上孟尝君对这些人才是有着独立管理体系的,即便是技能非常单薄的人才,只要在幕府待得久了,总会露出些本事。
但孟尝君对所有跟随自己的门客,在对待上都是一视同仁的,即谁都拥有成为住代舍的人才,三种等级的人才通道是敞开的,就是孟尝君可以在有所需求的时候发挥各级人才的作用,谁能发挥关键作用,谁就能得到孟尝君的认可,便有机会成为门客中最高级别的人才。这也是三千门客为服务孟尝君,皆前赴后继的原因。
《东周列国》载:“前番鸡鸣狗盗及伪券有功之人,皆列于代舍。”这即是说,鸡鸣狗盗在孟尝君逃离秦国之事上,立了最大的功劳,所以理应归于代舍级别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