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历六世而胜,探析其明君辈出的原因

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历六世而胜,探析其明君辈出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牛大哥道历史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1/31 14:20:02

战国以秦国的大一统而宣告结束,虽然秦国并没有完成秦始皇“传承万代”的壮举,但完成统一也足以让秦国青史留名,那么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秦国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当中只能属于中等实力,甚至还一直遭到其他国家的轻视,在战国初期,秦国的戏份也不多,但秦国却完成了逆转,堪称“弯道超车”,只不过这次超车,经历了足足六位皇帝。

一、六位明君

秦国能够完成大一统,并不是一两位皇帝的功劳,而是足足六位皇帝的接力行动,秦国的蜕变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结束,期间六位皇帝都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才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逆转,那么这六位皇帝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秦孝公

秦国的蜕变从秦孝公开始,秦孝公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状态,不过秦孝公一生有两件事对秦国最为重要,分别是对内的变法和对外的战争。

秦孝公为了改变秦国的面貌,重用商鞅进行了商鞅变法,虽然商鞅的结局略微凄惨,但商鞅的变法却彻底影响了秦国。

简单来说,商鞅变法当中有两项内容影响非常深远,首先是对土地的改革,让秦国的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冷兵器时代,对土地的改革不但可以让国内更加富足,也保证了日后秦国大军的粮草辎重。

其次,商鞅变法确定了军功制度,在战国中后期,秦国战士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就是因为秦国的所有士兵都可以享受到军功,一人杀敌,全家收益,这项政策贯彻到了秦始皇统一,让秦国的整体战斗力急速提升。

而在对外方面,秦孝公时期主动对魏国发动了战争,将魏国势力赶到了黄河以东,不但为秦国争取到了大面积的发展区域,还稳定了秦国的边界,从此之后秦国作战只有东出,没有防御,可以说秦孝公给后世的皇帝开了一个好头。

(二)秦惠文王

秦孝公之后继位的是秦惠文王,虽然他主导了商鞅的死亡,但他却没有否认商鞅变法的效果,而是将变法中的大部分政策坚持了下来,有了商鞅变法的基础,秦惠文王东征西战,为秦国扩大的疆土,最重要的是,秦惠文王打下了巴蜀。

巴蜀是中国的粮仓之一,三国时期蜀国就是依靠巴蜀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而秦惠文王拿下巴蜀,让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这不仅保证了人口生长,还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他领域当中,比如制作兵器等。

(三)秦武王

在历史中,秦武王的戏份并不多,因为他英年早逝,年仅23岁就离开了人世间,但秦武王对秦国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位好战的皇帝,秦武王在开疆扩土方面颇有建树,平定了大量内乱,他在位期间秦国尚武之风盛行,他的好战性格也传承到了后世皇帝的身上。

(四)秦昭襄王

秦能够完成统一,秦昭襄王的功劳当属第一,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嬴政是无法完成统一壮举的,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同样完成了两件大事,在外交方面,远交近攻的政策彻底打破了六国只见的连横策略,让其余六国不再团结,给了秦国一一攻破的机会。

而在战争方面,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起是公认的战国第一名将,他不仅战无不胜,而且每次都是歼灭战,让其余六国无法和秦国正面对抗,尤其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在秦昭襄王去世后,继位者是秦孝文王,因为秦孝文王在位期间只有3天,所以不列入这次讨论,但他在位期间也曾大赦天下,是一位善良的皇帝。

(五)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就是那位赵国的质子,他在质子期间结识了吕不韦,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秦国,继承王位,并将嬴政立为了太子,由于在位时间不长,秦庄襄王的功绩并不多,仅仅是消灭了势力较弱的东周,但他在位期间,保证了秦国的稳定,并给予吕不韦足够的权力,让他能够帮助秦国快速强大,成为了昭襄王和秦始皇两人的优质桥梁。

(六)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期间,完成了历代秦国皇帝的夙愿,在李斯和王翦一文一武的帮助下,对六国逐个击破,完成了统一的壮举,虽然很多人说秦始皇是“捡了个现成”,但秦始皇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带领下,秦国的军队所向披靡,无人可挡,而他在建国后的一系列举措,也对后世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得出来,秦国能够完成统一,是前后六位皇帝的不断接力才顺利完成,其余六国也曾出现过明君,比如赵国曾出现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王三位明君,魏国也曾出现魏文侯这种百年一遇的君王,那么为何唯独只有秦国能接连出现六位明君呢?这和秦国的整体处境有很大关系。

二、秦国的处境

(一)长期的外部压力

秦国地处偏僻,这一方面限制了秦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让秦国长期受到外敌的骚扰。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立刻开始筑起了长城,从这点可以看出,秦国对外部敌人还是十分避讳的。因为秦国的历史上,长期受到外敌的骚扰,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戎狄部落,就是秦国的宿敌,所以秦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几乎常年保持着战争状态。

不仅如此,秦国本身资源贫乏,再加上周王朝一直不待见秦国,经常给秦国开“空头支票”,所以秦国想要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抢夺领土,这就和古代的科举相同,每一个学子从懂事开始就被迫读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之后科举这一条路,所以秦国从秦孝公开始,每一位皇帝都会将开疆扩土当做自己的使命,这也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思想。

(二)秦国的文化

秦人尚武,恶劣的环境往往会塑造勇猛的族群,这点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早已证明,而秦国的生存环境同样较为恶劣,再加上外敌和其余六国的虎视眈眈,秦国尚武之风盛行,从平民到皇室成员,都是骁勇善战之辈,这点从秦武王就可以看的出来。

秦武王在位期间,不仅他自己十分崇尚力量,还多次委任大力士入朝做官,再加上商鞅变法设立的军功制度,秦国几乎所有人都十分的彪悍,崇尚用武力征服一切,这也是为何秦国军队从未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失败过。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秦国之所以能够连续出现六位明君,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仇恨。仇恨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因为仇恨,秦国从秦孝公开始,每一位皇帝都以完成统一作为毕生的目标,那么秦国的仇恨从哪里来呢?

(三)六国卑秦

从西周开始,秦国的身份就十分的卑微,秦国早期的存在,是作为西周的附庸来防范西北方的敌人,虽然后来秦国通过军功,达到了和其余六国一样的地位,但是在其他六国,尤其是魏国、赵国这样的大国眼中,秦国的身份依旧十分低微,将他们称之为“秦之野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秦国从平民到皇帝,一直承受非常大的心里压力,尤其是秦庄襄王和秦始皇,曾经作为人质的他们,在赵国遭到了无数的冷眼和歧视,甚至赵国必须出动士兵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但言语间的嘲讽是防不住的,这促使秦国所有皇帝都憋着一口气,所有杀不死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四)秦国的优势

除了外部压力迫使秦国自身不断强大,秦国能够先后出现六位明君,和秦国的用人制度有关。

优秀的皇帝,在无人扶持的情况下也举步维艰,而水平一般的皇帝在优秀人才的帮助下,也可以打下一番事业,而秦国最大的优势,就是远超其余六国的人才数量。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争相抢夺优秀人才,但其余六国都有相同的弊端,那就是优先聘用本国人才,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位置,很少有外人可以插手。

但秦国不同,秦国用人不拘一格,只要你有能力,我就可以给你机会,事实上,那些改变秦国的优秀人才,大多不是秦国本土人士,商鞅、张仪、魏章、范雎、蔡泽、甘茂、李斯、蒙骜、郑国、吕不韦等,这些在秦国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人,都不是秦国本土人,但秦国却愿意给他们足够的权力和机会。

三、结语:

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秦国能够完成统一,除了本身六位皇帝的接力外,其余六国的“帮助”也功不可没。

换句话说,正是六国逼着秦国出现了六位明君,才导致了他们的灭亡,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在庞大的压力之下,秦国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反观其余六国,却举步维艰、不思进取,最终成为了秦国统一的垫脚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临终前做了古怪的决定,商鞅从中意识到了大难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临终前做出了要让位于商鞅的古怪决定,这个决定让商鞅意识到了自身的巨大危机,因为不管这个决定是否执行,下一任秦王绝对不会饶过自己,而且商鞅在秦国变法已经触动了很多统治阶层的利益,没有秦王的支持根本无法在秦国立足。公元前361年,商鞅进入了秦国,这个将会给秦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人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日

  •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秦国空前团结,为什么没有出现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栀沫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内部团结稳定,没有农民起义爆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秦国民众是秦法直接受益者现代人一说秦法,脑袋里第一直觉就是“暴虐”,实际上这不是事实。我们来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几条没有一条是专门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比如

  • 商鞅三试秦孝公:高度契合的君臣关系造就秦国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秦孝公

    阴云密布的天地间大雪纷飞。待昔日恋人白雪一袭红衣为他抚琴献祭女儿红悠然拔剑自裁后,他仰天大笑,贴于大黑板上,五头怪牛背向不同的方向驱逐。骤然间,天雷炸破长空,雪地洒下猩红,从此青史徒增英雄。他就是商鞅。上面的壮烈情节出自《大秦帝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孙皓晖,是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

  • 商鞅为了到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他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秦孝公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自古至今答案是一样的,要有真才实学。今天小编就说说春秋战国时,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而进行变法革新的?卫鞅在去秦国前,一直潜心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当一名私人秘书,由于公叔痤为人狭隘,害怕卫鞅取代他的位子,所以一直把他压制不用。吴起被魏文侯发掘出来以后,卫鞅一直在暗中揣摩学习,并

  •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秦孝公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商鞅变法,初中课文里就有很多关于变法故事的讲述,但是也只是大致的小故事,并没有将请具体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商鞅变法的真相,并且探讨一下商鞅和秦孝公两人的内在关系,揭秘历史上商鞅被车裂的具体细节,也重新为这位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变法大家正名。商鞅

  •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为何有人说秦孝公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秦孝公

    秦国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是秦孝公的功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自身的不足。然而,他们的改革是表面的改革。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持续时间不长,他们的改革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改革者的消失而消失。秦国来看到东方六国的改革见效,也想通过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国力。不

  • 做好当下,秦孝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让秦国富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秦孝公

    一个人要想让别人瞧得起自己,首先要做到自身强大,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富有外人才不敢轻视,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你穷,任何邻国都可以藐视你。秦孝公时期,秦国有多穷,六国会盟从不邀请秦国,仿佛秦国是外星球,孝公先祖几代不作为,导致国家版图不断缩小,打一次仗割一次地,最后连秦国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河西”也割让给了

  • 商鞅变法谁最劳累?秦孝公40岁时已满头白发,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43岁去世,因病逝世;商鞅变法期间,商鞅主要负责法令的制定和实施,秦孝公则要面对来自秦国上下的各方压力,表面上看商鞅更辛苦,实际上秦孝公更劳累。秦孝公43岁因病去世,当时属于高龄据民国时期许仕廉《人口论纲要》的分析,战国时期人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秦孝公活到43岁,算是长寿了。通过《资治通鉴

  • 《大秦帝国》原著:秦孝公的深情与抱负,天地可鉴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秦孝公

    嬴渠梁是秦献公的正妻嫡出,气度非凡,文武双修,自然是国君的继承者,比起比他大三岁的哥哥、大将军嬴虔来说,他的深度与气量更适合将遭受排挤、在生死存亡边上的秦国带向强盛。在秦献公与魏国在少梁之战中身负伤重,临终前他将21岁的嬴渠梁叫到床前,叮嘱了他三件事:1、不要报仇,忍辱负重,富国强兵;2、善待大臣及

  •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秦孝公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够完成消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大业,除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六世秦王遗留下的雄厚功业,正是有了这坚定的基础,秦始皇才得以运用武力统一天下。不过要追根溯源,那就要得益于秦孝公,他又到底做出什么贡献呢?一、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21岁即位,之前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削弱,为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