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209)冬天,曹仁最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拦截”使命,从江陵(今荆州区)向襄阳(襄阳市襄城区)撤退,孙刘两国军队和曹操大军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整。
曹操在建安15年(210年)1月,发布《求贤令》:“古往今来,有为国主,有为国主,何不择贤才,与其同治!”既有贤者,又有不出闾巷之人,怎能有幸相见?高处不胜寒。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招揽人才的时候。如果孟公绰是赵神医和魏神医,那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如果是滕神医和薛神医,那就不行了。若必廉士,齐桓其如何能一统天下!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人吗?你有没有偷了你老婆的钱,却没有遇到一个不知道的人?二三个儿子,其辅佐我,明扬平丑,唯才为贤,我取而用之。
这份诏书,字字铿锵,字字铿锵,充满了对贤者的渴望,并引用了曹操对于“贤”字的观点,即“不可以无德无才”,并宣布将更加注重对社会中底层人才的选择。照我们今天看来,这是要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走上更高的位置,也是要打破阶层束缚,让平民百姓有更多晋升的机会,这些都是充满了正面的力量!不过,这个命令一发布,立刻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被无数人唾弃了数千年。
(曹操:我要尊重人才。)
这是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唯才是举”。司马光后来说:没有德,没有才华,叫做傻瓜,有德,叫做君子,有才华,叫做有才能,叫做卑鄙。傻子再怎么想要做坏事,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做坏事,就像是一只想要吃人的幼犬,被人一脚踢开。可如果是一个阴险狡诈,却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他就是一头展翅欲飞的老虎,那才是真正的祸害!(是故才德全而为贤,才德兼而为愚,德胜才而为贤,才胜德而为劣。“愚人之心,不能周,不能强,就像一只母犬扑人,被人所擒,君子之智,能行其恶,能断其恶,是一只有翼者,其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司马光:胡说八道,有本事的都是小人,都是祸害)
司马老先生说得很有道理,若是一味的看重一个人的天赋,很可能会让一个有天赋的人成为一个没有天赋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德高望重之人,往往都是德高望重之人。”身为上位者,如果没有足够的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腐朽,在历史上,有许多才华横溢,但道德败坏,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做下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因为这些人而引起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曹操真的不明白“德”与“才”的关系?这个简单的道理,他难道不懂?不会吧?那么,他为什么要制定一个“唯才是举”的方针?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那个时代的官员选拔。
在后汉王朝,对官员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式:察举制和征召制。而“查举法”则是由州、县的官员,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对有才能之人,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的身份,向朝廷举荐,经过考验之后,便可任职为官。“征兵”指的是皇帝,或州,县,甚至是县令,都可以直接使用。州县的官员都是有实权的,朝廷只是委派了一些高层官员,其他的官员都是由州县官员来挑选和委派的。因其以孝道治国,特别设孝廉科考,孝廉最看重品德,因此能入选者寥寥无几。不过,到了东汉中叶,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弊端很多,县衙里的官员,也都是空有其名,到了后期,更出现了“举人,却不识书本”的说法。“举孝廉,父离乡”,导致曹操所面临的局面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官宦之家,他们没有什么孝道,也没有什么廉耻之心,只有德行,没有才能,或者说没有什么才能。
治国离不开学识,但那时学识却被士族贵族所把持,能得到学识的都是自己家族的子弟。太学这种朝廷设立的学堂,除非是六百石的大官子弟,或者是县衙里的县衙,或者是县衙里的县衙,或者是县衙里的举荐。一般人根本就没有文化,他们没有文化,也不会写作,更不会读书,他们能做什么?
这样的话,世家显贵的门第必定世世代代都是世家显贵,这样的恶性循环没有被破坏,士族就会继续延续,并且还会不断壮大。同样的,士族也在不断巩固着自己的身份,他们互相推荐,互相联姻,互相依附,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权力越来越倾向于顶尖的世家,像弘农杨氏,像汝南袁氏,都是四代三侯(四代三侯)的大族。
(袁绍:我家先祖四代三王,能有什么好的,也只能如此了)
以前,拥有推荐权力的政府高官是怎样选拔优秀的人才的?当然,他要挑选的,都是未来有用,知恩图报的人,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本事,那就看他们自己了!(州府选孝子,只选有知恩图报之人。这样的话,推荐人与被推荐人之间,既是在政治上,也是在个人感情上,如同师徒一般,亲如父子,若是被推荐的人,不再听从推荐人的命令,不再顾念情分,那就会立刻被整个读书人所唾弃,被所有读书人所唾弃,被所有读书人所唾弃,被所有读书人所遗弃,哪怕是耆宿大贤,也是如此。于是,那些权势滔天的权势人物,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推荐中,慢慢的结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的支持者遍布整个大陆。
就拿袁绍来说,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他还只是渤海郡郡守,而联盟的十大势力中,有不少都是由冀州的韩馥等人推选出来的,而他却被冀州的刺史等人推选为联盟的领袖,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韩馥等人都是袁氏的人。至于刘备,当年做徐州牧,将唯一的举荐资格交给了袁绍之子袁谭,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他成功地进入了君王的圈子,从袁绍手中换来了一线生机。之后,在曹操打败了他之后,他就去找了袁绍,得到了袁绍和袁谭的盛情款待。“主人,请走青州。青州郡守袁谭,前君之故茂才,率兵相送。先王随谭往平原,白绍请谭驰出山。绍遣人出城迎接,出城两百余里,才能再见上一面。”如此一来,士族与朝廷重臣们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几乎把持了所有的文官人选,既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又能与皇帝分庭抗礼。
而在底层的人,想要往上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这些农民,生活在尘封的土地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是需要另辟蹊径的。500多年前,秦孝公的招贤令上写着:来呀,有能耐就跟着我,我分你一杯羹!(我尊敬官员,愿与他分享土地。)300年前,汉武帝发布了一条征召人才的命令:来啊,如果你有能力,就跟着我,我会让你当 COO,当总裁!(察官员中,有才华横溢之人,可为将军,可为国效力之人。)不过能来这里工作的,都是世家大族。可现在,曹丞相的招贤令上写着:来啊,有能耐就跟着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我们都要打破这个邪恶的陈规!那些庶族、贫民、贫民一听到这话,顿时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提升了一大截,好家伙,咱们这些平民也能翻身了,这尼玛就是咱们要跟他拼了命的那种!如此一来,张角等人从此不再在曹操的势力范围内出没,从而扼杀了内部矛盾之源。再加上他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再加上“唯才是举”的名号,所以,不管是忠于孙刘两家的官员,还是寒门子弟,都会对他产生极大的诱惑。只有抓住了自己的根基,才能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才能站稳脚跟。
有人会说,曹操不是早就看出了这个任人唯亲的缺点么?他会不会现在就想到“唯才是举”呢?不会吧?试想一下,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他20岁就完成了(20岁,以孝廉为郎),难道就是他天赋异禀,霸气外露,小小年龄就被冠上了“治国之才”的称号,所以人们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样一个好苗子推荐到朝廷?到底是哪位高人有这样的眼光?他推荐的是什么人?赫然就是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大将军。至于自己的五子良将,于禁和乐进都是无名小卒,加入军队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功绩一路高升,而张郃、张辽、徐晃三人却是最卑微的官员,甚至还曾经被贬为将军。而郭嘉,在加入曹操之前,名声不显,品行不正,可是曹操还是将他封为了一个大将军,而杜畿,赵俨,王象,都是平民出身,但是都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年多以前,他取消了三公的职位,改成了丞相,成为了百官之魁,然后又以击溃袁绍,斩蹋顿,一统天下,成为了丞相。他成为真正的重臣,现在夺回荆州,更是大功一件,但重臣在古往今来,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他如今五十五岁,早就不是当初那种一门心思想要治理国家的少年郎,也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了。
《求贤令》一出,就彻底改变了以前择官看人看人看人的做法,而是建立了一个看人看人的体制,将那些地方官员和朝廷大臣们的选官权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所谓“唯才是举”,人才到底是个啥东西?有没有什么衡量标准?由谁来界定,由谁来诠释?当然,我认为你有才华,你有才华,可以为官。我看你也就是个人品不错,没什么真本事,实在抱歉,你还是在家休息一下吧。施展正义,顺应民意,既要安抚,又要打击,这就是政治之道。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达官贵人和世家,现在会怎么想?因此,这《求贤令》可以说是曹操对所有人的一种宣示:“诸位大人,醒醒,此一时彼一时,是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了。”
就在曹操意气风发,谋划未来之事时,突然从南边传来一则惊人的情报:刘备已从孙权手中夺下江陵(曹公闻权国已有田产,遂写一篇文章,写在地上)。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