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为了到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他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的?

商鞅为了到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他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三说史 访问量:665 更新时间:2024/1/31 22:29:51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自古至今答案是一样的,要有真才实学。今天小编就说说春秋战国时,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而进行变法革新的?

卫鞅在去秦国前,一直潜心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当一名私人秘书,由于公叔痤为人狭隘,害怕卫鞅取代他的位子,所以一直把他压制不用。

吴起魏文侯发掘出来以后,卫鞅一直在暗中揣摩学习,并在帮公叔痤打理朝中事务三十年中,把魏国里里外外研究个透。所以,当魏武侯继位后,吴起被公叔痤排挤投奔楚国,卫鞅才感到自己可以施展拳脚了。

可是,公叔痤仍然把着相位不放,直到他躺在病床上快死了,这才向魏惠侯推荐卫鞅,并告诉魏惠侯,卫鞅是个值得把魏国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的人。

但魏惠侯好像对卫鞅不大感兴趣。见他有些犹豫,公叔痤又出主意说,既然主公对用他不托底,那我还建议你,这个人千万不能离开魏国,如果不用他,一定把他杀了。

卫鞅也真是倒了大霉,遇到这么个顶头上司。在魏惠侯那里讨个好后,公叔痤临死还得卖卫鞅个人情,他又对卫鞅两面三刀的说,你跟了我几十年,现在也该露露脸了。我把你推荐给了主公,但他不一定听得进。我又跟他说了,如果不用你,就把你杀了。这事,我是公事公办,你也别怪我,现在你就快点逃跑吧,逃得越远越好。

卫鞅心想,好歹也在魏国也卖了几十年的苦力,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真算是看错了人,接不上班也就算了,现在弄的连命都快没了,于是赶紧离开魏国。

事也赶得巧,秦孝公继位后看到魏楚两国经过变法图强后,国力大增,他也想在任上搞出点名堂。于是,在全国张贴告示招贤纳士,一经录用,加官进爵。

卫鞅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他把名字改成商鞅,就这样跑到了秦国,举目无亲的,后经一个太监介绍,三次跟秦孝公面试。第一次他趴在地上不敢抬头,两眼看着地面把上古三代说个遍,只说得秦孝公哈欠连天,连连撵他走人,还把太监骂了一通,你找的是什么人啊,上古三朝黄帝老爷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商鞅再次拿着招贤告示央求太监引荐,这个秦孝公也真给面子,居然又听他讲了半天,说的全是夏商周三代的事,秦孝公没听完又把他撵走了,还把太监大骂一通。

连着两次挨骂,别说太监生气,商鞅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过了几天,他求太监最后引荐一次,被他缠得没招,秦孝公跟他又见了一面。这次,商鞅不讲上古也不讲前三代,专讲秦国地形国情和如何称霸的事,没聊一会,秦孝公高兴地说,好,好,好。今天你先回去,改天我挑个日子好好考考你。

三次面试总算通过了,但秦孝公到底用不用他,还要看最后一次考核了。商鞅也是几天几夜睡不好觉,琢磨着如何应对改天考核的事情。

但改天就不是一天的事了,商鞅整整跟秦孝公聊了三天三夜,秦孝公终于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他最担心的就是朝中没人做改革这件事。经过三次面试一次考核,商鞅总算是找了一份好差事。

听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改革大臣,朝中马上有人反对,为首的就是旧贵族甘龙、杜挚,但商鞅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又有秦孝公支持,这事自然就推行了下去。

商鞅把在魏国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全使上了,又把吴起当年在魏国实行的内容,借鉴了过来。期间他也加了一些新法,如改革户籍、实行连坐法、严明纪律、废除世袭等制度,建立功爵制、严惩私斗,发展农业及手工业作坊生产等。第一次变法有所进步后,又开展了第二次变法,这次统一了度量衡,统一赋税,建立郡县制,也是在这时候,秦始皇统一六国所使用的改革内容,基本在商鞅变革中就有了雏形。

纸面上的东西好写,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于是,商鞅就在城门口召开大会,以五十两黄金奖励搬动木头者,从而引出了立木为信的成语。

按照新法规定,凡秦国军民外出必须持有进出护照,居住须有相关路条证件,否则一律不得留宿。凡违背者,当即受罚。

一次,太子驷外出没带证明,商鞅和秦孝公商量就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进行了处罚。虽然法令得到贯彻,也为他的生命埋下了伏笔。见商鞅落实法令动真章,秦国上下遵照执行,从而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

商鞅的变法虽然很成功,但却操之过急,又没借鉴吴起变法的教训。把一个散乱的贵族专制制度一下子转变到中央集权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又触动了王室和贵族的奶酪,他的结局自然好不了哪去。

从商鞅获得秦孝公赏识这件事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他的经历和学问存在很大的关联。当下有很多人提出工作不好找,实际上是本领恐慌,如果你拥有真才实学,还怕没有用武之地吗?

读者朋友,你对商鞅变法有何看法,也分享你的感想吧。(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秦孝公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商鞅变法,初中课文里就有很多关于变法故事的讲述,但是也只是大致的小故事,并没有将请具体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商鞅变法的真相,并且探讨一下商鞅和秦孝公两人的内在关系,揭秘历史上商鞅被车裂的具体细节,也重新为这位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变法大家正名。商鞅

  •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为何有人说秦孝公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秦孝公

    秦国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是秦孝公的功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自身的不足。然而,他们的改革是表面的改革。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持续时间不长,他们的改革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改革者的消失而消失。秦国来看到东方六国的改革见效,也想通过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国力。不

  • 做好当下,秦孝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让秦国富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秦孝公

    一个人要想让别人瞧得起自己,首先要做到自身强大,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富有外人才不敢轻视,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你穷,任何邻国都可以藐视你。秦孝公时期,秦国有多穷,六国会盟从不邀请秦国,仿佛秦国是外星球,孝公先祖几代不作为,导致国家版图不断缩小,打一次仗割一次地,最后连秦国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河西”也割让给了

  • 商鞅变法谁最劳累?秦孝公40岁时已满头白发,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43岁去世,因病逝世;商鞅变法期间,商鞅主要负责法令的制定和实施,秦孝公则要面对来自秦国上下的各方压力,表面上看商鞅更辛苦,实际上秦孝公更劳累。秦孝公43岁因病去世,当时属于高龄据民国时期许仕廉《人口论纲要》的分析,战国时期人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秦孝公活到43岁,算是长寿了。通过《资治通鉴

  • 《大秦帝国》原著:秦孝公的深情与抱负,天地可鉴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秦孝公

    嬴渠梁是秦献公的正妻嫡出,气度非凡,文武双修,自然是国君的继承者,比起比他大三岁的哥哥、大将军嬴虔来说,他的深度与气量更适合将遭受排挤、在生死存亡边上的秦国带向强盛。在秦献公与魏国在少梁之战中身负伤重,临终前他将21岁的嬴渠梁叫到床前,叮嘱了他三件事:1、不要报仇,忍辱负重,富国强兵;2、善待大臣及

  •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秦孝公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够完成消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大业,除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六世秦王遗留下的雄厚功业,正是有了这坚定的基础,秦始皇才得以运用武力统一天下。不过要追根溯源,那就要得益于秦孝公,他又到底做出什么贡献呢?一、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21岁即位,之前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削弱,为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秦

  • 如果秦国没有出现秦孝公,秦国会有以后的强大吗?

    历史人物编辑:暴暴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如果秦国没有出现秦孝公,秦国仍然会崛起,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一、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已经开始崛起,开启了变法,开始插手中原事务秦献公时期,秦国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人殉制度,吸引外国人口入秦,限制贵族权利、加强君主集权等等。虽然效果没

  • 秦国是陕西人的骄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谁是秦国最大的骄傲?

    历史人物编辑:文化纵横说标签:秦孝公

    排名和比较永远是难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两人,都是秦国历史上杰出的国君。他的主要贡献不同,所以也很难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贡献秦孝公对于秦国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变法,在当时,秦国守旧派的势力十分强大。纵观整个秦国,支持变法的人几乎就只有秦孝公和商鞅不得不说,这两人都是十分刚毅且坚强的

  • 秦孝公与商鞅为什么能改革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秦孝公

    秦国发展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数年战争已经让秦国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随时都有灭国破产的危机。怎么办?这是摆在秦国面前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史上最牛招聘启事,500年一雄文《求贤令》开启秦国新征程。《求贤令》原文为: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

  • 秦孝公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秦孝公陵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公元前338年,谥号孝。他的母亲是谁?我们都知道秦孝公是秦始皇的始祖。记得秦孝公那一代,秦国开始真正强大起来,慢慢开始超越其他国家。至于他母亲的信息,历史上似乎没有任何记载。或许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所以没有记录下来。至于野史中是否有相关资料,就不得而知了。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