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年,贾诩病逝,活了77岁。三国谋士,贾诩活最久,他知道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保全自己和家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毫不含糊。
汉末三国,是谋士辈出的时代,贾诩最令人敬佩,他懂得生存的法则。贾诩由孝廉为官,回家路上被氐人劫持,同伴无一幸存,贾诩却安然无恙,还能好吃好喝。
189年,贾诩投奔董卓,担任讨虏校尉。192年,董卓因专权跋扈,任意凌辱后宫,被王允、吕布联手处死,贾诩没了依靠。
董卓被杀后,王允借此机会铲除异己,不知道笼络人心,关中大乱。李傕、郭汜等将领逃出长安,半路被贾诩劝回来:“独自逃走,岂能活命;王允已经下令捉拿西凉将士,斩草除根。”
贾诩这么一说,李傕、郭汜更加害怕,急忙询问对策。贾诩建议:“应该率兵杀回去,一路招兵买马,战败后再跑也不迟,放手一搏吧。”
李傕、郭汜觉得有理,便返回长安,沿途将士纷纷投奔,得到十万人。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吕布在巷战中败逃,王允被处死。旋即,李傕、郭汜、樊稠相互攻杀,纵兵劫掠,长安化为灰烬。
如果不是王允滥杀,如果不是贾诩的“毒计”,汉朝也许能挺过“董卓之乱”这一关,实现中兴。可惜,李傕、郭汜杀回来,一切都变了,东汉没戏了。
贾诩看到李傕、郭汜不是做大事的料,便找借口离开,带着一家老小前去投奔段煨。贾诩能力强,计谋狠辣,段煨害怕他夺取兵权,动了杀心。
贾诩很聪明,他知道段煨“脆弱”的心理,便独自离开。段煨实力小,希望得到外援,贾诩投奔张绣,却没有带家属,他一定会救自己,这样就安全了。
至于张绣,他急需得到谋士协助,一定对贾诩言听计从,以礼相待。贾诩就是看准了段煨、张绣的为人,才敢独自离开,不用担心家人安全。
果然,贾诩离开后,段煨喜笑颜开,对贾诩一家礼遇有加。张绣看到老乡贾诩来投奔,将其奉为座上宾,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
197年,曹操攻打张绣,贾诩建议张绣投降,不要硬刚。后来,曹操让张绣的婶子邹夫人侍寝,惹恼了张绣。贾诩抓住机会,建议张绣夜袭营帐,曹操战败,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
198年,曹操再次南下,张绣采纳贾诩建议,战败后再次率兵追击,将曹操的断后部队杀得丢盔弃甲。
张绣毕竟弱小,想要生存下来,必须投靠强者,张绣选择袁绍。贾诩直言:“袁绍不靠谱,并非做大事的料”,建议归顺曹操。张绣犹豫不决,自己杀了曹操的儿子,他岂能放过自己。
贾诩告诉张绣:“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况且曹操兵力较弱,他需要拉拢盟友。”如此,张绣下定决心归顺曹操。
曹操很高兴,设宴款待他们,还跟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张绣后来也是善终。至于贾诩,曹操更是如获至宝,有这么一个高手协助,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作战不利,粮草耗尽。贾诩让曹操抓住机会,采纳许攸的建议,敢于放手一搏,方才有火烧乌巢,大破袁绍的奇迹。
208年,赤壁之战,贾诩让曹操驻扎江陵,整训兵马后再战。曹操不听,执意南征,结果遭到惨败,狼狈逃回北方。
211年,曹操攻打马超、韩遂,没能取得进展,受阻在潼关一线。曹操想到了贾诩,便问他破敌之计,贾诩让曹操书信韩遂时,故意“涂改”字迹,挑起敌人内讧。
韩遂跟曹操是老朋友,马超一直担心他,此时又得知书信被“涂改”,便怀疑韩遂要投降,两人兵戎相见。曹操抓住机会,将其各个击破,平定了关中。
贾诩的计谋,一用就准,比郭嘉、许攸强太多,但他很精明,也很低调。贾诩毕竟不是曹操的原班人马,不能表现太过张扬,否则就是杨修的下场。
儿女的婚姻大事,贾诩非常低调,不与士族联姻。平日生活,贾诩独来独往,不跟朝臣多说话,还闭门谢客,以此打消曹操的疑虑。
曹操私底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起原因,贾诩:“我在思考袁绍与刘表的事。”曹操大笑,他知道贾诩的意思,不能废长立幼。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想取代东汉,贾诩建议他搞“禅让”,不要给后人留下口实,曹丕当即采纳。曹丕称帝后,感谢贾诩的帮忙,让他担任太尉,册封魏寿乡侯。
223年,贾诩病逝,享年77岁,是人生赢家。但是,贾诩在“德”上有缺,跟陈平一样,后世史家对其多有诟病。
参考书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