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真正最聪明的谋士——贾诩

三国时期真正最聪明的谋士——贾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陀螺V 访问量:3780 更新时间:2024/1/17 8:24:46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著名谋士和军事家。贾诩之所以被称为“毒士”,不是中国人所说的,而是来自日本的游戏。贾诩善于看透人心,能力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眼光。贾诩之所以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贾诩一个计划使王允迷失,吕布逃跑,长安混乱,人们死亡无数。

虽然这一切都不是贾诩想看的,但毕竟起源在他身上,叫毒士不算过分。王允用美人计杀了董卓,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屠戮与董卓有关系的大臣。董卓的西凉兵首当其冲。曾经散布谣言说王允和吕布要杀西凉人。所以西凉官兵都有恐慌情绪,李榷郭汜等主要将领也在计划逃离。

在李榷郭汜血腥统治的岁月里,瘟疫频发,还有天灾,战争等,汉献帝只好逃离长安,仓皇逃跑。当时长安的人差点死了,而这一切的后果,贾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因为贾诩的话,造成了长安城中大量的百姓伤亡。是因为贾诩贪生怕死,不顾后果,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世界陷入混乱,而改变了命运的大人物,因此,三国毒士是贾诩的。

三国时对贾诩的描写是:看人说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善于运用细心观察,考虑说话人的身份,性格,爱好等通俗的方式与人交流,让对方听自己的话。在沟通交流中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对方从不拘泥于规则,应变能力很强。这样的分析,可以断言贾诩的“诩”应该是第一个意思,说得很有套,沟通能力很强。这样的人像他的名字也很符合贾诩这样的人。

贾诩,是东汉至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人称毒士,其人足智多谋,可谓无谋略。贾诩曾经是董卓部将,董卓被杀后,献计李傕、郭汜等董卓余党反击长安,吕布战败,王允被杀,西凉军阀再次控制皇帝。本来,董卓部就准备逃跑,而贾诩在鼓励他们反击,让李傕、郭汜控制了汉献帝,成功控制了东汉朝廷,东汉末年有望稳定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从此,东汉朝廷名存实亡。李郭之乱,成为东汉末年的导火索,贾诩为自保而提出毒计,葬送了东汉江山。但在贾诩看来,汉朝的存亡并不在他的心中。李,郭两人都感激贾诩的贡献计划,准备以朝廷的名义给贾诩加官进爵,贾诩只是自己保命的计划,算不上什么大功为理由拒绝了李、郭二人的封赏。

表面上看,这是贾诩淡泊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实际上这是贾诩内心的计策。李、郭二人控制汉献帝,不仅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关东诸侯都会乘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东汉末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贾诩的计策可以说是最毒的。贾诩年少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次九死一生的险情,同行的伙伴都被杀害,但是贾诩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一劫。

也就是说,年少时期的贾诩,就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年少时期,贾诩曾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朗官的职务,不久以后就因病辞官。回乡的路途中,贾诩遇到了一群劫匪,于是贾诩开始忽悠这群人。劫匪准备把贾诩杀死之时,贾诩却对劫匪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不要把我杀了,我家一定会给你们很多钱把我赎回去。”

当时太尉段颎长期镇守边疆,劫匪对太尉是非常害怕的,正因如此,贾诩却忽悠他们说他是段颎的外孙,利用氐人对段颎的恐惧,使自己脱离险境。“贾”这个字就不用多解释了,是被大家熟知的姓氏。那么贾诩的名字有何意义呢?“诩”念xu第三声,意思有三个方面:第一,夸大,能言善辩,例如词语自诩。

第二同“栩”,形容欢喜、开心。第三,普遍。例词有:来自《说文》的“诩,大言也。”来自《礼记·礼器》的“德发扬,诩万物。”来自《礼记·少仪》的“合同主诩。”贾诩的毒,体现在了观事准确,眼光犀利,并且有点出人意料,并且切中要害,不计后果。其目光远大,算无遗策,精通兵法。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在曹操这里,贾诩更是为曹操选择世子方面立下了功劳。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贾诩的比喻,让曹操避免了曹操的儿子为了魏王位争夺。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一点不为过,《素书》中讲:“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讲的就是练达之人必须“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惟有“动静不失其时”,方能“其道光明”。鬼谷子也一再强调:“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三国时期的贾诩以身垂范,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标签: 贾诩

更多文章

  • 三国谋士贾诩,为何多次跳槽却始终能够受到重用,且最终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贾诩

    在三国的众多谋士当中,贾诩绝对算是高人,他先后为多个势力效命,且总能发挥重要作用,眼光犀利、算无遗策,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势力覆灭之前,他总能顺利改换门庭,且最终得以善终。可以说,这一切应该与他的性格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淡泊名利:贾诩的追求不同世上之人,大多追求名、利二字,但贾诩显然不在此列,或者说他对

  • 三国男子图鉴|贾诩的救赎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贾诩

    编后语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叔侄合为类传,排在文臣之首。如此编选,当然不无道理。这三人均是曹魏的的顶级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均为当世一流。但是,三人的政治理想、人品高下,显然有别。为此,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提出了批评:“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

  • 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贾诩

    洞悉人性应该是对贾诩最中肯的评价。在三国里贾诩号称‘’毒士‘’也可以说明此人既有良谋,也有毒计。更为难得的是,贾诩数次‘’投降‘’但却能够安详晚年,平安一生。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代实在是异数。在三国的乱世之中。忠于其主自然值得赞赏。但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必然。贾诩就是后者。用现在的话说贾诩就是一个精致的利

  • 三国群雄传之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贾诩

    历史名人对贾诩的评价: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阎忠:“诩有良、平之奇。”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

  • 曹操问计,贾诩想起来袁绍和刘表

    历史人物编辑:萧武有话说标签: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毒士。贾诩在几个比较关键的时刻都出了比较重要的主意。第一次是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收到消息就慌了,准备散伙,返回凉州。贾诩这时候随军在前线,在关东掠地。他对李傕郭汜等人说,你们跑回老家,随便有一个官差就可以抓你们,现在你们手里有兵,率兵返回关中,去长安看看情况再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贾诩遭遇强盗,强盗见人就是一刀,贾诩急中生智:我是段熲的外孙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贾诩

    三国时期的贾诩,一直都“够精明”。一日贾诩在途中遇到一伙强盗,强盗见人就是一刀。看着倒下去的人越来越多,贾诩急中生智,大摇大摆地对强盗道:“我可是段熲的外孙,你们要是不伤害我,我外公必然重金来赎我。”当时驻守本地的太尉段熲,因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因此贾诩就假称是段熲的外孙来吓唬强盗。强盗一听眼前这人

  • 得知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为何会发笑?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贾诩

    曹丕当上皇帝时,孙权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巴结曹魏,不仅把于禁送了回去,同时还感恩戴德的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了“大魏吴王”。不过,对于曹丕登基后重用贾诩这件事,孙权确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准确的说,是发表了自己的态度。什么态度呢?在孙权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当众“笑之”。 “昔魏文帝(指曹丕)用贾诩

  • 曹魏肱骨-毒士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贾诩

    谋士有很多种,但是想贾诩这样能够谋好身后事,声名不显而少谋,却又能被主公所信任,辅助多位主公又能够不被怀疑,在乱世出身平凡却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安危,可谓是应了那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算后来曹操去世,他也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相比起其他人的宦海沉浮,精彩绝伦,贾诩一直都是低调而少言,却又能在一些关键

  • 年轻贾诩巧妙使诈免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47年,贾诩出生在武威郡姑臧县,贾诩字文和,是汉末到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贾诩足智多谋,精通兵法并能灵活运用兵法,立过很多大功,是曹魏开国功臣。贾诩年轻时举孝廉,成为郎官,后来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李傕、郭汜、段煨、张绣,几次献计打败曹操。199年成功劝服张绣,一起归降曹操。官渡之战,贾诩

  • 贾诩建议攻打长安,是谁的过错?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92年董卓被杀,王允在安排和处理董卓旧部时,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董卓的部下,除了一个贾诩还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其他董卓旧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般,很难成就大事,但是,董卓部下捣乱的本事却绰绰有余。如果全部赦免他们,他们的能力和政治野心也不高,天下就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