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男子图鉴|贾诩的救赎

三国男子图鉴|贾诩的救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徐视角 访问量:3267 更新时间:2024/1/25 20:11:25

编后语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贾诩荀彧荀攸叔侄合为类传,排在文臣之首。

如此编选,当然不无道理。这三人均是曹魏的的顶级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均为当世一流。但是,三人的政治理想、人品高下,显然有别。为此,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提出了批评:

“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

在裴松之看来,二荀与贾诩的人品,就像夜光与蒸烛,不可同日而语。

荀彧、荀攸叔侄,一生将智谋用于经国安邦,几乎不考虑私利,行事原则性极强。荀彧反对曹操称公谋汉,晚年以身殉节;荀攸谋刺董卓失败,无惧生死坦然入狱。二人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清雅通识”与“王佐之风”,赢得生前身后名。

“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贾诩,则终生为了私利而算计,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二荀的智谋“正大”,近于道;贾诩的智谋“偏小“,流于术。道术相异,境界有别。正道之人,志存高远;谋术之人,易失原则。

作为三国争议较大的人物,后世对贾诩的批评,集中在他频繁的跳槽行为,以及祸乱长安之大罪。以现代价值观来看,忠于一家一姓的忠君思想显得过时迂腐。即便在当时,汉室衰微,群雄并起,贾诩也只是频繁跳槽中的谋士一员。乱世安身立命、智者择明主而栖,是大众理解的行为,算不上人品硬伤。但是,为了自救而引发灾乱,则是贾诩一生都无法洗刷的人生污点。人可以利己,但为之损人,甚至危害苍生,则超出了道德底线。

贾诩建言时,泰半是出于自保,未能预料日后引发的可怕后果。从他日后做出的一系列补救措施,挑选旧臣、救助献帝、保护大臣等,可见端倪。当他再一次立于危墙之下,没有像之前那样,本能地只考虑利己。

《后汉书·献帝记》载:

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贾诩答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这也许是贾诩一生中难得的人性闪光时刻。良知未泯,善念尚存。毕竟他是读书人,是贾谊后人。

谋事做人的边界在哪里,聪明如贾诩,清晰地知道。他未能追求二荀那样的境界,也不愿突破原则底线。多次跳槽,却从未叛主,每一次都能处理好前后任的关系,甚至连被祸害过的献帝君臣,都对他心存感念。

对于贾诩,你也许痛恨,也许同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面临那样的处境,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乱邦。但生而为人,我们又何尝不是时刻面临着选择和考验,甚至可能游走在道德边缘,最终修炼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标签: 贾诩

更多文章

  • 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贾诩

    洞悉人性应该是对贾诩最中肯的评价。在三国里贾诩号称‘’毒士‘’也可以说明此人既有良谋,也有毒计。更为难得的是,贾诩数次‘’投降‘’但却能够安详晚年,平安一生。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代实在是异数。在三国的乱世之中。忠于其主自然值得赞赏。但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必然。贾诩就是后者。用现在的话说贾诩就是一个精致的利

  • 三国群雄传之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贾诩

    历史名人对贾诩的评价: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阎忠:“诩有良、平之奇。”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

  • 曹操问计,贾诩想起来袁绍和刘表

    历史人物编辑:萧武有话说标签: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毒士。贾诩在几个比较关键的时刻都出了比较重要的主意。第一次是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收到消息就慌了,准备散伙,返回凉州。贾诩这时候随军在前线,在关东掠地。他对李傕郭汜等人说,你们跑回老家,随便有一个官差就可以抓你们,现在你们手里有兵,率兵返回关中,去长安看看情况再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贾诩遭遇强盗,强盗见人就是一刀,贾诩急中生智:我是段熲的外孙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贾诩

    三国时期的贾诩,一直都“够精明”。一日贾诩在途中遇到一伙强盗,强盗见人就是一刀。看着倒下去的人越来越多,贾诩急中生智,大摇大摆地对强盗道:“我可是段熲的外孙,你们要是不伤害我,我外公必然重金来赎我。”当时驻守本地的太尉段熲,因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因此贾诩就假称是段熲的外孙来吓唬强盗。强盗一听眼前这人

  • 得知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为何会发笑?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贾诩

    曹丕当上皇帝时,孙权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巴结曹魏,不仅把于禁送了回去,同时还感恩戴德的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了“大魏吴王”。不过,对于曹丕登基后重用贾诩这件事,孙权确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准确的说,是发表了自己的态度。什么态度呢?在孙权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当众“笑之”。 “昔魏文帝(指曹丕)用贾诩

  • 曹魏肱骨-毒士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贾诩

    谋士有很多种,但是想贾诩这样能够谋好身后事,声名不显而少谋,却又能被主公所信任,辅助多位主公又能够不被怀疑,在乱世出身平凡却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安危,可谓是应了那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算后来曹操去世,他也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相比起其他人的宦海沉浮,精彩绝伦,贾诩一直都是低调而少言,却又能在一些关键

  • 年轻贾诩巧妙使诈免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47年,贾诩出生在武威郡姑臧县,贾诩字文和,是汉末到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贾诩足智多谋,精通兵法并能灵活运用兵法,立过很多大功,是曹魏开国功臣。贾诩年轻时举孝廉,成为郎官,后来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李傕、郭汜、段煨、张绣,几次献计打败曹操。199年成功劝服张绣,一起归降曹操。官渡之战,贾诩

  • 贾诩建议攻打长安,是谁的过错?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92年董卓被杀,王允在安排和处理董卓旧部时,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董卓的部下,除了一个贾诩还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其他董卓旧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般,很难成就大事,但是,董卓部下捣乱的本事却绰绰有余。如果全部赦免他们,他们的能力和政治野心也不高,天下就会有一

  • 魏延和姜维:诸葛亮的风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前者又岂止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魏延

    三国后期,关羽、张飞等人相继离世,蜀汉后期的关键大将,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维。比起姜维,魏延资格更老一些,刘备在世时,他已经被封为将军。但是,魏延的结局却不好,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或许有人说,魏延最后不是叛乱了吗?这个是《三国演义》中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叛乱之说。但最后的死,也确实和

  • 孔明死也不放过魏延,并非他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魏延

    乱世三国,建安六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称之为“大事”,其原因则是刘备得了“诸葛亮”,并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火烧博望坡”;虽然刘备最终不得不放弃新野,但这场胜利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同时引出了一位三国名将,也是蜀汉后期第一猛将,保障型“人物”——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