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植妻子因为穿得太漂亮被曹操赐死,曹操为何不考虑曹植的感受?

曹植妻子因为穿得太漂亮被曹操赐死,曹操为何不考虑曹植的感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富刚 访问量:2110 更新时间:2024/3/15 0:59:42

曹操心机深沉,不会仅仅因为曹植的美貌妻子崔氏穿着华丽而将其杀死,背后其实含有深意。

据《魏晋世语》记载,有一次曹操召集儿子们一同参加宴会,曹植和美貌的妻子崔氏也在其中,起初一切都很正常,但宴会结束之后,曹操却下令赐死崔氏。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曹操在宴会上偶然看见崔氏穿着华丽,就十分生气,便以有违节俭的政令将崔氏赐死。

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一个人穿着华丽而将其赐死,而且这个人还是爱子的老婆,实在是太残忍了,曹操为何要这么做呢?

其实,曹操赐死崔氏,还真的不是冤枉她,因为她这是顶风作案,曹操不发飙才怪。

据记载,曹操非常重视开源节流,尤其是在节流方面,他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他自己不喜欢华丽的服装,衣服被褥什么的也是补了再补,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扔掉,他还下令后宫不许穿锦绣。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到后来,曹操将这种节俭的做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臣属及家眷严格要求,尤其是他的家人,更是必须严格遵守。

曹操不仅生前节俭,他的身后事也十分简单,他曾立下遗嘱,他死之后要儿子曹丕将其薄葬即可,“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可见他崇尚节俭的做法不只是做做样子,而是当做一条为人准则去执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内部兴起了一股廉洁勤俭的风气,百姓们严格要求自己,达官显贵们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有人为了巴结曹操,故意在上朝的时候穿着破烂的衣服,这种咄咄怪事自然有失朝廷最基本的体面,但曹操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纠正。

总的来说,因为曹操崇尚节俭,时人没有敢故意露富的,尤其是曹操的家人们,更是在这方面十分注意,都以曹操作为榜样。

比如说曹操的嫡妻卞夫人就是如此,她虽然出身倡家,但机智过人,在事业上为曹操助益良多;而且她十分节俭,服装无纹绣,饰物无珠玉,居住的屋子没有彩漆和绘画,只有淡雅的素色装饰,对于曹操的贵重赏赐也是屡次拒绝,曹操因此十分宠爱她。

在这种以节俭为主旋律的情况下,崔氏却穿着华丽的服装参加宴会,虽然吸人眼球,倍有面子,却有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的嫌疑,曹操不拿她杀鸡给猴看,以后还怎么约束其他人呢?

因此,崔氏之死其实并不冤枉,是她自己枉顾朝廷法令。

不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崔氏不过一介女流,又是曹操的家人,虽然有些许过错,但曹操是可以徇私情的,只需要严惩即可,也可以达到警示他人的目的,不是非要杀掉她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一点面子也不给曹植,非得杀掉崔氏呢?

其实,曹操以有违节俭的政令为由杀死崔氏只是个由头,他真正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警示曹植,不要心存夺嫡之心;二是为了打压崔氏一族,让其收敛行为。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很多儿子,但其中被他认为是继承人的,一共出现过四人,分别是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

起初,曹操最中意的儿子是曹昂,但曹昂出征张绣的时候战死,曹操又看上了年幼的庶子曹冲,因为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已经与成人无异,并且性格宽仁,曹操非常宠爱他,但可惜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意外去世了。

因为曹昂和曹冲的去世,曹操儿子之中有实质竞争力的只有曹丕和曹植了,朝中大臣也分成了两个派别,分别支持者两人竞争曹操继承人之位。

起初,曹植是占有优势的,因为他文采斐然,深得曹操喜爱,并且他手下还有丁仪、丁廙、杨修、杨俊、贾逵等人辅佐。

这其中尤以杨修最为著名,他才智过人,是曹操喜爱的谋士,当时担任曹操的主簿,在职务上对曹植探知消息是有便利性的;而且杨修出自名门大族弘农杨氏,曹植得到他就等于得到杨氏家族。

并且,曹植还有一个出自名门大族的妻子,就是他的妻子崔氏,崔氏的家族是著名的清河崔氏,是曹魏时期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曹植与崔氏结成姻亲,就有极大可能争取到崔氏一族的支持。

不过,曹植虽然握有一手好牌,但他文人习气太重,而且行为任性,不懂得节制,常常因为喝酒误事,这让曹操逐渐开始对其反感。

再加上,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运用各种计谋取得了曹操的青睐,增加了曹操对曹植的厌恶,最终导致曹操偏向于立曹丕为继承人。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饮酒后在只有天子才能行驶的驰道上驾驶马车,并擅自打开了司马门,这让曹操大怒,自此不再宠爱他,并坚定了立曹丕为继承人的想法,但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他并未立即对外公布。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但是,曹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放弃夺嫡之争,而是动作频频,攻击性极强,这就让曹操十分反感了,准备找个机会敲打一下他,让他早些断了夺嫡之念。

于是,曹操赐死崔氏之事就发生了,这事就发生在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前不久,曹操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警示曹植,夺嫡之争已经落下大幕,不要再有非分之想,安分守己才是正道,不要到父子失和、兄弟反目那一天到来再后悔莫及。

也就是说,曹操为了稳固曹丕的地位,保住家族内部的和谐,便牺牲了崔氏一人,这笔买卖对曹氏家族来说当然划算了。

除此之外,曹操赐死崔氏,也有打压崔氏一族的意图。

东汉末期,清河崔氏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曹植之妻崔氏的亲叔叔崔琰,就是曹操手下的著名文人和谋士。

崔琰最初效力于袁绍,袁绍死后他又投奔曹操,因为才识卓越、刚正不阿而受到曹操重用,被曹操派去辅佐曹丕。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崔琰被任命为魏国尚书,此时魏国还没有太子,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来回摇摆,便写了很多密信给一些臣子,让他们四处查访两个儿子的行为举止。

崔琰也接到了曹操的密信,但他连信封都没拆开,就上书曹操,大意是说他支持立嫡立长,曹丕作为嫡长子,理应成为太子。

曹操看到崔琰的上书后,觉得十分感慨,因为那时候崔琰的侄女崔氏已经嫁给曹植,他却拥立曹丕为太子,曹操认为他大公无私、高风亮节,便任命他为中尉。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崔琰在政治上似乎是支持曹丕的,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坚持的只是立嫡立长的传统而已,他对曹丕或者曹植都没有什么偏向,虽然他曾经是曹丕的属臣,侄女崔氏又是曹植的妻子,也就是说他从内心而言其实是个中立派,只不过说了一些他认为正确的话而已。

但是,在曹操看来,崔琰就是支持曹丕的,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曹操觉得必须铲除崔琰才行。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一个叫做杨训的臣子上书称赞曹操的功绩,当时很多人都骂杨训敷衍趋势,是在有意巴结曹操。

杨训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崔琰得知这件事后,就说大家现在批评杨训,但“会当有变时”,意思是大家以后也会跟杨训一样成为曹操的臣子。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崔琰对曹操还是很忠心的,但问题是他为人傲慢,在朝中树敌众多,有些人为了扳倒他,就跑去找曹操告状,说他是对曹操封王不满,曹操也认为他说的“会当有变时”其实暗藏不恭顺的意思,于是下令将他关押起来。

这件事其实不是啥大事,曹操也没准备把崔琰怎么样,只是借机敲打一下他,让他不要以为自己押对了宝,就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言外之意是曹操必须照顾多数大臣的感受才行,维持朝局的稳定发展,不然国家就要出乱子了。

崔琰被关押了几天,曹操觉得差不多了,就派人去看望他,看看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但他表现得十分刚烈,没有半点屈服的意思,还说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是曹操冤枉了他。

这还没完,崔琰人虽然在狱中,但由于他家族庞大,威望甚高,所以前去看望他的人非常多,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并且他在接待宾客的时候,眼神和表情都有怨恨之意。

这种情况是曹操没有料到的,因为他虽然忌惮崔氏一族,平时对崔琰也十分敬畏,但他没想到崔琰的人脉这么广,哪怕人在狱中,都有这么多人支持他,可见崔氏一族的势力实在太过庞大,这可不是件好事。

我们都知道,曹操本就生性多疑,他得知崔琰的表现之后,就产生了许多联想,比如崔琰是否依然支持曹丕,是否已经在暗中支持曹植,或者说他其实是左右逢源,甚至是有更大的野心呢?

最终,曹操认为不管崔琰是怎么想的,他都有必要打压一下崔氏一族,毕竟他已经打算立曹丕为继承人了,不能再出什么乱子了。

于是,曹操便下令赐死了崔琰,并没有株连其他人,比如崔琰的堂弟御史中丞崔林,这就证明他只是在去敲打崔氏一族而已。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而崔琰则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曹操认为是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危之人了。

按道理来说,崔琰之死会给曹植之妻崔氏带来一些思考,也会让曹植对夺嫡之争的微妙变化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但这二人可倒好,一个依然不懈地争夺太子之位,另一个则继续摆出一副高等贵族的派头,完全没有理解到曹操杀崔琰的真实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就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曹植之妻崔氏,这既是在警示曹植,也是在继续敲打崔氏一族,毕竟杀掉崔琰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只得再杀一个了。

而崔氏死之后,崔氏一族也确实老实了很多,尤其是崔林,他没有跟其他人一样为崔琰伸冤,而是一心一意辅佐曹操,并积极拥护太子曹丕,最终得到了曹操的谅解,后来还成为曹魏三公,其子孙也多人在朝为官。

只有曹植依然没有惊醒,他在妻子崔氏死后还在惊醒夺嫡之争,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他因为醉酒而耽误了出征时间,结果再次惹恼了曹操,曹操自此之后连任用他为国效力的机会都不给了。

标签: 曹植

更多文章

  • 曹植真的绿了曹丕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小圈圈标签:曹植

    曹丕的甄夫人一出场就是一个话题人物。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言,和罗贯中后来添油加醋的情节差不多,据说曹操本来也是想把甄宓纳为己有,但是曹丕抢先一步,老曹也就不好意思跟自己儿子抢老婆,毕竟自己已经有很多了。这种八卦绯闻,曹操父子原本是不太在乎的。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在汉末士大夫集团的斗

  • 曹丕曹植立嗣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浮玉织史标签:曹植

    建安16年,曹植被封平原侯,而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按当时来看,曹操应该是没有将曹植视为接班人看待的,封曹植为侯,而不封曹丕,明显是准备让曹丕以嗣子身份嗣侯,且让曹丕为丞相副,很显然是有培养曹丕之意。而之后不久,“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则开始有了两人关于立嗣的较量。据记载,曹丕有

  • 曹植败给曹丕后,对儿子寄予厚望,哪料他儿子的结局,比他还惨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曹植

    所谓:最苦莫过帝王家!其实这句话对三国时期的曹植也非常适用。跟哥哥曹丕为了世子之位,争斗多年后,曹植败给曹丕!从此,曹植就只能仰望这曹丕,一步步登上帝王宝座。曹植这位当年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自然也就成了皇帝曹丕的泄愤目标,所谓亲情也好,兄弟情也罢,最终都变成了“七步之内的滴血诗歌”,而得到一个皆大欢

  • 三国鼎立:七步诗曹植悲伤,安南方七擒七纵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曹植

    三国鼎立:七步诗曹植悲伤,安南方七擒七纵魏主曹丕闻得吴蜀联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议,即欲起兵伐吴。侍中辛毗进谏道:“天下新定,土广民稀,骤欲劳师,未必果利;为今日计,不若养民屯田,待十年后,足食足兵,方可吞吴并蜀,混一天下。”十年为期,并非迂言。曹丕雄心勃勃十个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后?当下叱

  • 曹操与自己儿子曹丕、曹植3人抢1个女人?其实这就是一个八卦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曹植

    人生常多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管在任何朝代,情字当头,总是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有的成了经典,有的成了遗憾,有的则成了八卦却一直流传下来。比如三国时期的“一女乱三曹”,就是其中最大的八卦头条之一,为何这样说呢?所谓三曹就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一女乱三曹则是讲曹操

  • 都说曹植比曹丕有才,其实曹丕多才多艺,曹丕有个才艺还完胜曹植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曹植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二十八讲:都说曹植比曹丕有才,其实曹丕多才多艺,曹丕有个才艺还完胜曹植。我国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人才济济,不但名将如云,同时也有着不少的文学才子。知名度比较高的有:建安七子,三曹父子,蔡邕,蔡文姬等人。这里

  • 曹丕看到两头牛打架,命令曹植作诗但不能出现牛字,结果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曹植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其中,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就是一条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结局大家都知道,曹丕击败曹植,顺利上位。但是,曹丕没有放弃对弟弟的打压,这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一代枭雄曹操,文治武功多有被后人称道之处,但在后辈继承权的问题上,也多少犯了很多君主会犯的错误。曹操

  • 曹丕和曹植是生死对手,为何曹丕继位后,没有杀死曹植报仇雪恨?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曹植

    一提起曹丕和曹植兄弟,大家就会记起那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说这首诗是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所作,诗句中表达了曹植那种绝望的心情。曹丕对于曹植,确实有杀曹植的心理和动机,这是因为多年仇恨的积累造成的。那么,为何最后曹丕也没有杀掉曹植呢?一、曹丕与曹植的恩怨。曹

  • 曹植触碰到了曹操的什么底线,最终导致他失宠?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乐园标签:曹植

    曹植字子建,自小非常聪明,才十岁不到,就可以背出《诗经》《论语》及往代历史各种诗书,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被父亲提问常常应声而对。曾经有七步作诗的壮举,更是让人对他连连称赞。曹操一开始把重心转移到曹植身上,曹植15岁便开始追随曹操东征海贼,17岁随父亲南征刘表,38岁时曹植被封东阿。他一生非常注重隐士

  • 曹操最喜欢三儿子曹植,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曹丕?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曹植

    据史书记载:曹操每逢宴会,必令曹植当场作诗赋助兴,曹植不仅出口成章,‘援笔立成’,更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每次都赢得满堂彩,让曹操觉得倍有面子。这足以看出曹植的才华是多么高超,也让同是文学家的曹操惊喜不已,而且放荡不羁的三儿子曹植身上仿佛看到了曹操自己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