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健,天资聪明,史书记载他出言成论,下笔成章。曹植因为其“七步成诗”的故事而广为流传,被大家所熟知,关于曹操“七步成诗”的故事史书上并无记载,而是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七步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因此故事的真假难辨。
回归正题,曹丕和曹植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曹操众多的儿子中最为优秀的两个,曹丕大家都知道,他最终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地位,还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他的后半辈子完美的暗合了他曾经的人生规划,而曹植的后半生又是什么样的呢?曹丕是否有放过曹植?其实储位之争的失败,便注定了曹植日后悲惨坎坷的人生。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在黄初二年,即曹丕在位第二年,曹植封地监国的灌均参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对此曹丕其实是打算痛下杀手的,而由于卞太后的拼死保护才贬为安乡侯的。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把这个时间提前到曹丕刚继位不久,其实是为了更加的表现出曹丕的迫不及待和无情。
公元221年3月,曹植被贬来到河北封地,食邑800户;7月,曹丕又将他改封为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侯,食邑增至2500户。这次改封成了曹植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就在这次改封后,曹植千里迢迢赶赴鄄城封地途中,灵感忽至,于是写下了那篇名传千古的不朽经典——《洛神赋》。在赋中,诗人描摹并塑造了一位美丽多情的洛河女神,并虚构了自己向她表达爱慕之情的玄幻神话故事,以此寄托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与热爱。
事实上,曹丕不杀曹植,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手足之情”,而是来自于社会“杀弟”的舆论压力,以及更多的是因为曹丕和曹植的共同母亲卞氏还活着,其极力为曹植求情,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方才保住曹植性命。
而曹丕在位七年里,曹植自始至终都担惊受怕,因为屡遭诬陷和贬谪,曹植从一个温文尔雅,文采翩翩的俊才公子,变成了衣食不保、颠沛流离的阶下囚。好在七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这让曹植心中那已熄灭激情再次点燃,所以他当即上书曹叡,希望其可以给自己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国家出一份力。
可由于他依旧被曹叡防范着,并没有允许,后曹植也有数次上书,但无一例外,都被置之不理,曹植也终于心灰意冷,心中点燃的激情被彻底扑灭。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曹植虽被免除一死,但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一直防范着,十一年三次迁封,不停奔波,没有在同一地方待过长时间,从而防止曹植有自己的地方势力,这足以说明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所以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