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王君和大臣的关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拿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与君王关系再好的和珅、魏征等人也要在皇帝面前收起自己官员的架子,殊不知皇帝一个不高兴可能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
可有这么一个武将他与国君的关系却非常人可比,这个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谈起周瑜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不过既然他与孙策的关系这么好,为什么孙策临终前的托孤却无视了周瑜呢。
孙策和孙权的权力交接
我国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在传统帝王阶级的统治下,帝王的继任十分看重身份和地位,而不甚看重品德和行为,在那个古代的特定环境下,经常发生嫡系后代和长子之间为争夺皇权而爆发的直接冲突。
严重的不仅要搭上自身性命,甚至整个国家和先人的努力都付之一炬。父一辈将王权传给子一辈尚且矛盾频发,更不用说兄一辈传给弟一辈了。
诸如三国时期的孙策,其实刚刚从父亲孙坚手中接过东吴的旗帜不久,而且孙策更具统帅头脑,可天妒英才,孙策还没施展自己的才能带领江东父老振兴东吴,就惨遭埋伏饮恨离世。
对于他来说他并没有把权力留给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反而大公无私地把整个东吴的兵权让给了自己的胞弟孙权。
不得不说孙策即使在弥留之际脑子仍然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将东吴带向成功,交给自己的儿子孙韶容易夜长梦多。
而孙权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领悟力和执行力,不仅曾在9岁之时作为使臣单独会见刘表,曹操更是佩服直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也是对自己这个亲弟弟的某些方面佩服的五体投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孙权的强大实力并未让哥哥孙策产生任何不平衡的心理。反而孙策对孙权掏心窝的说过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可以说孙策的大肚和大局观也为自己的临终部署谋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孙权不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经验,还在继位后免费得到了一个完整成熟的东吴文武大将集体,这一切也都要感谢孙策的精心部署和成熟的大局观。
孙策的临终托孤
对于孙策来说他要把整个东吴的权力完全托付给弟弟孙权也不只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孙权年轻没有经验,东吴的文武官员大多是自己的老班底,而不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重臣。
到时候会不会大家不服引发动乱,这都是孙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孙策在临终之际和孙权以及张昭的谈话深刻表现出了作为统帅的站位高度。
孙策和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不仅给孙权未来的统领指明了方向,更在孙权伤心欲绝自我怀疑之时,孙策好言安慰表示自己在聚合人心。
统帅东吴方面不如弟弟孙权,这一句话更是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孙权有了更多的信心。
作为东吴的献计者,张昭自然而然也被孙权叫走谈话,其实读三国之时大家对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事更为了解,对孙策向张昭托孤不太熟知。
和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嗣子不可君可自立为主的意思一样,孙策对张昭的话也是站在东吴的大局观上说请求张昭带领东吴走上正轨,不要过于在意孙权继任,可张昭是个实打实的老实人也是聪明人。
一方面他没有犯上作乱篡夺东吴势力的想法,另一方面张昭也深知自己也没有实力做东吴首领,自己如果自立为王,别说周瑜不服,就连程普黄盖这些人都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与其如此还不如安安稳稳的辅佐孙权,这样留到后世的名声自然也差不了。布置完所有的大小事情,孙策却没有对东吴的另一员大将周瑜有任何口头上的嘱告。
虽然周瑜此时正从外地快马加鞭地往回赶,可即使孙策明知再难见到也没有留个口信给自己多年的好友这又是为何。
孙策和周瑜的深厚情谊
可以说孙策和周瑜不单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两个人更是相识已久,大大小小的战役携手并肩了无数次,早已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好兄弟,而周瑜也为江南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居功至伟无人可及。
其实孙策没有将托孤一事委托给周瑜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周瑜此刻在外征战,而自己受困于伤势侵袭已不能等到周瑜返回东吴。
如若不当机立断立马委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做托孤大臣,等到自己死了江东就会陷入国无君主的群龙无首的境地。
到时别说曹魏会趁虚而入就连自己的内部都不一定会团结一致,父亲舍生忘死保下的东吴怎能就这样毁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则在于孙策同两位东吴统领的关系,周瑜和孙策毫无疑问是金兰之交,两人的年龄相仿还是大乔小乔这一对姐妹的夫君。
于公于私两人的关系都更近一些,而对于江东的另一位谋士张昭在东吴中的能力自不比周瑜差多少,但却受限于私人关系以及为人处世,肯定相较周瑜与孙策关系更为疏远些。
虽然张昭这个老实人仍旧勤勤恳恳工作,但人心不可不防,难不成哪一天说翻脸就翻脸。所以为给孙权排除后患,孙策更是把准了张昭的命脉。
他当然知道张昭需要的只是自己对他的认同和特殊对待,如此托孤大事孙策没有交给与自己更亲近的周瑜,反而让他全权负责,这在无形中无疑于承认张昭就是东吴实际上的把舵人。
这一举动不但极大地满足了张昭的虚荣心,也利用张昭在明处的势力镇压着那些想造反的江东反叛势力,与孙策相交深厚的周瑜才不会在乎这些,他更是在暗处相助孙权以保东吴大业。
只不过在一次次与诸葛亮的交锋后让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郁郁离世,而在孙权登基称帝后也对周瑜的忠心辅佐发出了孤非周公瑾不帝也的感叹,足以证明周瑜对东吴家族的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