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策临死前,为何无视周瑜只托孤张昭?你看孙权称帝时,说了句啥

孙策临死前,为何无视周瑜只托孤张昭?你看孙权称帝时,说了句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人的历史 访问量:2179 更新时间:2024/2/9 5:53:50

谈起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王君和大臣的关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拿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形容,即使是与君王关系再好的和珅、魏征等人也要在皇帝面前收起自己官员的架子,殊不知皇帝一个不高兴可能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

可有这么一个武将他与国君的关系却非常人可比,这个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谈起周瑜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不过既然他与孙策的关系这么好,为什么孙策临终前的托孤却无视了周瑜呢。

孙策和孙权的权力交接

我国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在传统帝王阶级的统治下,帝王的继任十分看重身份和地位,而不甚看重品德和行为,在那个古代的特定环境下,经常发生嫡系后代和长子之间为争夺皇权而爆发的直接冲突。

严重的不仅要搭上自身性命,甚至整个国家和先人的努力都付之一炬。父一辈将王权传给子一辈尚且矛盾频发,更不用说兄一辈传给弟一辈了。

诸如三国时期的孙策,其实刚刚从父亲孙坚手中接过东吴的旗帜不久,而且孙策更具统帅头脑,可天妒英才,孙策还没施展自己的才能带领江东父老振兴东吴,就惨遭埋伏饮恨离世。

对于他来说他并没有把权力留给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反而大公无私地把整个东吴的兵权让给了自己的胞弟孙权。

不得不说孙策即使在弥留之际脑子仍然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将东吴带向成功,交给自己的儿子孙韶容易夜长梦多。

而孙权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领悟力和执行力,不仅曾在9岁之时作为使臣单独会见刘表,曹操更是佩服直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也是对自己这个亲弟弟的某些方面佩服的五体投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孙权的强大实力并未让哥哥孙策产生任何不平衡的心理。反而孙策对孙权掏心窝的说过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可以说孙策的大肚和大局观也为自己的临终部署谋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孙权不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经验,还在继位后免费得到了一个完整成熟的东吴文武大将集体,这一切也都要感谢孙策的精心部署和成熟的大局观。

孙策的临终托孤

对于孙策来说他要把整个东吴的权力完全托付给弟弟孙权也不只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孙权年轻没有经验,东吴的文武官员大多是自己的老班底,而不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重臣。

到时候会不会大家不服引发动乱,这都是孙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孙策在临终之际和孙权以及张昭的谈话深刻表现出了作为统帅的站位高度。

孙策和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不仅给孙权未来的统领指明了方向,更在孙权伤心欲绝自我怀疑之时,孙策好言安慰表示自己在聚合人心。

统帅东吴方面不如弟弟孙权,这一句话更是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孙权有了更多的信心。

作为东吴的献计者,张昭自然而然也被孙权叫走谈话,其实读三国之时大家对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事更为了解,对孙策向张昭托孤不太熟知。

和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嗣子不可君可自立为主的意思一样,孙策对张昭的话也是站在东吴的大局观上说请求张昭带领东吴走上正轨,不要过于在意孙权继任,可张昭是个实打实的老实人也是聪明人。

一方面他没有犯上作乱篡夺东吴势力的想法,另一方面张昭也深知自己也没有实力做东吴首领,自己如果自立为王,别说周瑜不服,就连程普黄盖这些人都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与其如此还不如安安稳稳的辅佐孙权,这样留到后世的名声自然也差不了。布置完所有的大小事情,孙策却没有对东吴的另一员大将周瑜有任何口头上的嘱告。

虽然周瑜此时正从外地快马加鞭地往回赶,可即使孙策明知再难见到也没有留个口信给自己多年的好友这又是为何。

孙策和周瑜的深厚情谊

可以说孙策和周瑜不单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两个人更是相识已久,大大小小的战役携手并肩了无数次,早已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好兄弟,而周瑜也为江南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居功至伟无人可及。

其实孙策没有将托孤一事委托给周瑜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周瑜此刻在外征战,而自己受困于伤势侵袭已不能等到周瑜返回东吴。

如若不当机立断立马委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做托孤大臣,等到自己死了江东就会陷入国无君主的群龙无首的境地。

到时别说曹魏会趁虚而入就连自己的内部都不一定会团结一致,父亲舍生忘死保下的东吴怎能就这样毁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则在于孙策同两位东吴统领的关系,周瑜和孙策毫无疑问是金兰之交,两人的年龄相仿还是大乔小乔这一对姐妹的夫君。

于公于私两人的关系都更近一些,而对于江东的另一位谋士张昭在东吴中的能力自不比周瑜差多少,但却受限于私人关系以及为人处世,肯定相较周瑜与孙策关系更为疏远些。

虽然张昭这个老实人仍旧勤勤恳恳工作,但人心不可不防,难不成哪一天说翻脸就翻脸。所以为给孙权排除后患,孙策更是把准了张昭的命脉。

他当然知道张昭需要的只是自己对他的认同和特殊对待,如此托孤大事孙策没有交给与自己更亲近的周瑜,反而让他全权负责,这在无形中无疑于承认张昭就是东吴实际上的把舵人。

这一举动不但极大地满足了张昭的虚荣心,也利用张昭在明处的势力镇压着那些想造反的江东反叛势力,与孙策相交深厚的周瑜才不会在乎这些,他更是在暗处相助孙权以保东吴大业。

只不过在一次次与诸葛亮的交锋后让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郁郁离世,而在孙权登基称帝后也对周瑜的忠心辅佐发出了孤非周公瑾不帝也的感叹,足以证明周瑜对东吴家族的重要了。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每次劳师动众出征,结果想尽办法坑队友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孙权,三国中吴国的建立者。对于孙权这个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明君。尤其是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让更多的人觉得孙权的才能很高。确实,孙权的总体才能确实非常高,不过他并不是完人,在军事指挥这方面可以说非常欠缺。简单地说,孙权一生中亲自指挥过大小战争无数次,胜利的却很少。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每次打仗

  •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孙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大儒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力,稳定所谓的“君臣”关系。但这句话沿用至今,也确实成了很多历史人物命运的归宿,陆逊就是其中一个。陆逊是孙权身边有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好,有“儒将”之称,是江东赫赫有名的将领。但就是这

  • 关羽为何瞧不起孙权?看看孙权的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孙权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这一生心高气傲,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例如同列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马超,关羽就十分瞧不起,其实不光是将领,就连江东称王的孙权,关羽都看不上,曾当众拒绝孙权的联姻,历史上关羽瞧不起孙权真的仅仅是因为心高气傲吗?其实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就来从孙权自身找原因。曹操曾经留下

  • 孙权为何要将荆州借给刘备?各有各的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孙权

    “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既是千年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慢慢地将刘备这个老赖演变成了今天的老赖。如果还原当时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有宏伟目标的战略家,无论是愿意借的孙权,还是赖着不还的刘备,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后来的翻脸,哪是整个形势变化

  • 三国灵异事件:东吴有人死而复生,孙权遭遇隐身果实能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别说民间各种灵异故事神奇算卦长盛不衰,就连正史之中都不乏神奇的预言事件的记载。今天以史为鉴墨上桑就以《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这本著名的正史记载为依据,聊聊吴国、孙权遇到的奇怪、灵异事件。一、祥瑞频出 三国魏蜀吴政权中,魏国和蜀汉虽然也有祥

  •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之间的兵戈角逐,一样也涉及到了辽东之地。曹魏统治政权的地盘与东北地区毗邻联贯,军事实力在三国诸侯之间颇为强大,因而辽东之地也一直纠结在曹魏管控的势力畛域之内。但是,尚在曹魏还没有正式统一东北地区之前,蜀汉、孙吴都试图谋划借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蕃族部落或辽东之地的''东北王'

  • 东吴的“淮泗集团”:深受孙权信任,最终却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开始平定江东,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平定内乱,还是和曹魏、蜀汉相抗衡,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极为信任的群体。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