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买不起的阿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禅昏庸无能,不思进取,成天只顾寻欢作乐。纵有诸葛亮等名臣辅佐教诲,也于事无补,最终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不过纵观三国历史,刘禅在位41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孙权229年称帝,一共在位24年)。刘禅得以与魏、吴维持三国40多年,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既然他能做到这一点,不点天赋也说不通。
刘备有四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礼。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因没有救出关羽而被刘备处死。刘禅,他的生母甘原是刘备的妃子。由于刘备曾多次守寡,甘氏“一贯兼顾内政”,所以刘禅可以算是长子。生母不详的刘永和刘莉比刘禅还小,而且都是妃子所生。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此时,刘封已经死了,而刘备又有了三个儿子,所以刘禅并不是太子的唯一选择,但是刘备还是选择了刘禅为太子。刘备是个精明的人,对于他的继位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ThereasonwhyLiuChanwaselectedwasthattheidentityoftheeldestsonwasofcourseveryimportant,andhisintelligencemustalsobeconsidered.试想,如果刘禅的智商真的很低,那么刘备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小儿子。宁可当小孩子,也不要交给傻子。
刘禅登基之初,由于刘备的死,蜀汉境内多次发生叛乱。
为稳定局势,刘禅对外“遣尚书郎邓之固,胜于吴”,对内“耕田种粮,退民”。这些都是合理可行的措施。
刘禅遵照刘备的遗嘱,“政事无大事小事,凭光定事”。刘禅即位时十七岁,诸葛亮死时二十八岁。时年20岁,刘禅作为一国之君,政治上的一切决策都交给了诸葛亮,君臣之间并没有爆发出太多的猜疑,这确实不是一般君主能够达到的境界。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在古代,皇帝与权臣自相残杀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阿斗并不喜欢像其他皇帝那样“清算”权臣。他依然遵从诸葛亮的遗嘱,重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诸葛亮的后代受到优待和重用。然而,刘禅立即停止了浪费国力的北伐。
后来,为了防止臣民权力过大的问题,刘禅没有再任命丞相。费祎被任命为尚书,主管政务,蒋琬被任命为司马长,主管军事。.这些显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能做到的。
曹魏夏侯霸投降的事情,刘禅也处理得很好。早年,夏侯渊被蜀汉打败而死。夏侯霸与蜀汉有仇杀父,故“常切齿,欲报蜀”。夏侯霸前来投降,刘禅亲自接见。他先是淡化了夏侯霸的仇恨,说:“庆父是在行间儿被杀的,不是我祖宗杀的。””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位是夏侯的侄子。也就是说,你父亲死于战乱,并非死于我祖宗之手,何况我儿子还是你们夏侯家的侄子。因为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生下了张皇后嫁给了刘禅,而夏侯霸又是夏侯渊的次子,所以说刘禅是夏侯的侄子。
夏侯霸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这个军职仅次于骠骑将军、将军和大司马。刘禅的岳父张飞和叔叔吴仪都在任。斗争。
后期,刘禅开始偏袒宦官黄皓,导致朝政大乱。景耀六年(263),邓艾偷渡到银平,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对于刘禅的投降,历来众说纷纭。他的“扶不起的阿杜”称号,多半源于此。毕竟事实是,蜀汉的政权是埋在了刘禅手里,而刘禅又率先投降了魏国。投降后,刘禅在洛阳城回应了司马昭那句“我在乐此,莫思蜀”,加深了世人对刘禅昏庸无能形象的认识。
不过仔细想想,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根本原因不在刘禅。
蜀汉的疆域最小,只占一个益州;再看曹魏,占据了冀州、徐州、豫州、幽州、并州、荆州的一部分等,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再看孙吴,占据扬州、荆州、胶州大部。
蜀汉人口也最少,经不起连年征战。蜀汉的人才也是最弱的。蜀汉后期人才太少,缺乏接班人的力量。这些先天条件,注定了蜀汉不能长久,自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阿斗。
总的来说,刘禅在位四十多年,蜀汉内部虽有小波折,但与曹魏、孙吴相比,总体上还是比较和睦的。这也是蜀汉能够与曹魏、东吴抗衡的重要原因。有人将这一切都归结为诸葛亮的辅佐,但前期诸葛亮只执政了十几年,后期二十余年刘禅才逐渐掌权。如果他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那是说不通的。
那么,能不能说刘禅不是“买不起的阿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