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纲献建都三策,选择下下策的赵构,注定了南宋偏安待亡的结局

李纲献建都三策,选择下下策的赵构,注定了南宋偏安待亡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彭鉴之 访问量:1702 更新时间:2023/12/21 8:03:04

靖康二年,刚经历国破君辱的北宋康王赵构,从大名府(河北大名)一路难逃至应天府(河南商丘),并急不可待地在应天宣布继位。

对于这个崭新大宋的立国方略,李纲从建都角度出发给出了他的建议:

“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地方?李纲的建议是否可取,我们客观来看待这个问题。

赵构剧照

关中占大义

在当时的时局之下,立都关中,需要帝王有甘冒奇险的勇气,当然所得亦是最丰厚的,关中朝廷一日不倒,北方抗金势力就一日不灭。

公元976年,北宋刚实现除北汉外的基本大一统时,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都城汴梁“形势涣散,防卫艰难”,就迁都洛阳,开始了一场迁都朝议。

这场朝议中,赵匡胤是坚持迁都的少数派,他就曾言之: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表示出恨不得迁到关中的想法,而这场迁都之议因为赵匡胤的突然早逝而被迫终结。

那么在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的当下,李纲重提立都关中之事意欲何为?

当时宋朝北方早已糜烂,河北百万宋军灰飞烟灭,汴梁被金人洗劫一空而去,此时尚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金人并没有一次性灭亡宋人的想法,依旧还是草原人打草谷的那一套。

北宋原领土基本都在,金军正化整为零的在大宋北方四处劫掠,老将宗泽已招募溃兵及民间义勇重新入驻残败的汴梁,老宗泽还多次上表希望赵构返回汴梁主持大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纲认为新朝不应当如东晋起割据之心,而应该在北方树立一杆旗,向天下人宣告皇宋有继,不弃北方的决心。而这杆旗必然引起金人疯狂的攻击,只有在关中才能凭山河之利以守。

但此时的关中早已不是秦汉八百里秦川的帝王谷了,无论从关中北方延安方向还是关中东北方山西运城方向都可以作为关中的突破口,而在擅长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金人面前,这些破绽足够了。

更何况当北方防线破败后,黄河不再是一条安全的辎重运输线,失去黄河水路,东南辎重只能走长江-汉水入汉中再通过人力翻越秦岭到达长安,这对后勤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因此李纲的上策关中其实是一步险棋,赌的就是能不能守住金人的冲击,将战局拖入持久战,一旦进入持久战阶段长安的好处也就能体现出来了,君王立关中,那么北方之地抗金烽火就绝不了。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夺不回幽云,守住关中又如何?金人可以南侵失败十次,但宋人不能失误一次。失去北宋百年建立的北方防线后,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可以说有些“鸡肋”,无险可守的河南河北在金人的入侵下就是个难有物资产出的大战场,更何况在关中背后还面临着西夏人的威胁。

关中四塞防御体系较完善

定都关中,不仅要有硬抗金人打击的勇气,还要有一口气北上收复幽云的志气,而整个北宋都没做到的事情,山河破碎之时难道就能轻易做到?而一旦守不住关中,可能大宋最后的皇族也将被擒。

襄阳通衢,北进而南守

襄阳,相对长安其实在当时的局面下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湖北有三座名城,分别是襄阳、荆州、武昌,清代战略地理名家顾祖禹针对三城的战略地位有一番精准的总结: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襄阳是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枢纽,位处南阳盆地之南,江汉盆地之北的汉水之畔,通过南阳盆地东接吴会,西通巴蜀,而向北即可直抵中原,又可西进关中,亦可经汉水联络陇西。是个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四通八达之所在。

襄阳建都,不像长安那么危险和决然,容错率高上不少,首先襄阳通过汉江水系能更好地克制金人骑兵,其次襄阳通衢之地,哪怕不可守亦可退入东南或者四川。

同时南阳盆地四周山系环绕,可以南阳为防御重心,为襄阳建立较好的战略纵深,而襄阳身后,江汉盆地沃野千里将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当年南宋晚期,更孱弱的宋人在更强大的蒙古人面前尚守襄阳数年,襄阳防务之牢固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长安建都距离江南太遥远,江南有被野心家割据的危险,而定都襄阳则近距离威震江南。以襄阳为基地,南宋君臣未必不可练出一支南宋的“北府军”,后岳飞北伐岳家军就是以襄阳为基地招募训练的。

但襄阳相比关中更安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丧失一些锐气,在政治意义上不及长安,但好歹算是江北之地,从襄阳随时可以进军中原腹地,依然能展示出朝廷收复北方的决心,算是个折中的选择。

虎踞龙盘金陵地

如果说立都长安是向天下人宣布克服体统的决心,立都襄阳进可攻退可守更圆滑,那么立都建康则是无疑是彻底宣告了偏安割据。

建康释放的政治信号太明确了,就是仿东晋偏安割据,北方茫茫大地和千万军民都成为朝廷弃子,而南宋君臣只需根据东晋的经验部署防御体系即可,同时立都建康也是在向金人表示南宋无报灭国之仇的想法。

建康算是最安全,也是最无上进心的选择,但在那个时局之下,金人没有领兵来攻的情况下,就连最消极的投降派也不敢主动提议建都建康而弃北方之基业,只是让赵构到建康江北的扬州静观大局。

拱卫建康的采石矶渡口

赵构的“下下策”

李纲提出他对于新国家的三策后,赵构陷入长长的犹疑中。他既不舍江北江山,又不敢与金人对抗,赵构在犹疑中撤到了扬州,与建康隔江相望,随后他作出了让李纲绝望的选择。

赵构一边在扬州尽享安乐以弥补他长达一年的逃亡生涯,另一方面在试探金人的态度,在他看来金人破汴梁后退居黄河以北,大片宋土成为无主之地,他心中萌生了一个与金人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只是他不认同李纲用军事达成目的的思路,他认为战场上得不到的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

搜山检海捉赵构

结果他等来了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命令,金将完颜兀术率领精骑脱离大队,火速直逼扬州而来,赵构大惊而走,结果数千冒进的轻骑让扬州小朝廷彻底乱了,无数人仓皇南渡,坠水而死。

而赵构一度被追得从越州(宁波)入海而逃,逃亡间仍不忘遣使求和,国书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最后经历海上四个月的飘零才得以返回越州并改元“绍兴”,取起绍兴中兴之意,并最后定都临安(杭州)。可笑李纲的立国三策,就连相对最安全的下策在赵构看来仍不安全。

主战,只是赵构为登基合法性而树立的大旗,其本质上只想在江南做个偏安朝廷,因此他本能地排斥一切主战派,如李纲、宗泽、岳飞;亲近主和派,如黄潜善汪伯彦秦桧

而建都临安,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北方,而那里还有一支支义军苦盼王师北顾。放弃北方后小朝廷正式进入了偏安模式,这里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南宋对号入座,如东吴、如东晋、又如南朝,虽然他们最后的命运都不太好。

总结

李纲三策,上策偏险,下策偏安政治倾向太明显,中策则更中庸。从这三策中可以看到李纲抗金之志和英雄气节。

但是李纲在这三策中依然犯了儒家的老毛病,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忽略了实际,从李纲将长安定为上策就能看得出。

李纲三策中并没有出现立都后面对金人的实际部署与战略思考,他只是试图用光复山河的大义去说服赵构,而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客观来说,赵构选择的下下策,到底是依靠粉饰太平完成了“绍兴中兴”,其组建的南宋也真真实实地庇佑了汉人一百五十二年。在大民族观上来看此人贪图享乐,一派昏君之像,但从某种程度而言,赵构的选择却也用最稳妥的方式保住了汉人的半壁江山。

他确实能力不及,没力挽狂澜之志,他从来也没有自认为英雄的壮志,他更不配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一段属于英雄的史诗。

标签: 李纲

更多文章

  • 靖康之变时李纲可帮宋朝安定人心确定战略而宋朝政府则无此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李纲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金军再围汴京,宋钦宗想到了李纲。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初二日,他发出诏书,封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并迅速派人召回李纲。李纲当时在哪?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李纲被迫辞职;随即被扣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然后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再贬夔州(今重

  • 秦桧一生罪恶累累,在靖康之变中却表现出色,受到忠臣李纲的夸奖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李纲

    秦桧是南宋初期臭名昭著的奸相,对金国屈膝求和,杀害抗金英雄岳飞,一生罪恶累累,受到世人的千古唾弃。而李纲则是与秦桧同时期的爱国忠臣,在宋朝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金卫国,被世人崇敬千年。乍一看,两人正邪殊途,黑白分明,根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纲却一度对秦桧印

  • 北宋抗金名将李纲,一个两宋之间的主战派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李纲

    李纲是北宋末年官员中少有的主战派,他曾在北宋末年力保东京汴梁不失,也曾在南宋初年严密部署防线抵抗金兵。他曾想要力挽狂澜于不倒,拯救社稷于危难,然而却有些生不逢时,在投降派林立的朝堂之上,他显得太过格格不入,因而屡遭排挤被贬,数次被贬、又数次起复,最终心灰意冷隐居、病逝于福州。 想要力挽狂澜于不倒,然

  • 壮志未酬,抗击金兵的北宋名臣李纲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李纲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在灭辽之后,以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为借口,兵锋南指,意欲灭宋。这年十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命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完颜宗翰)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完颜宗望)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昏君宋徽宗慌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向南逃去。形势

  • 1980年,一名军人在检查修械所时,发现遗失千年的兵器-李纲锏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李纲

    中国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统:在春节的时候贴上驱邪保家的门神。在众多门神中,有一位叫秦叔宝的唐朝名将,他的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怒目而视,手中则持着双锏。锏在一些武术典籍中被分到鞭类,属于短兵器,但是分量重,对使用者的力气要求很高。所以,以锏为武器的将领很少,秦琼是最有名的,但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宋朝名臣使用

  • 李纲有名无权,宋钦宗一心求和,这样的北宋如何不亡?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李纲

    起初宋钦宗即位时,童贯根本不把钦宗放在眼里,拒绝钦宗任命他为东京留守以保卫开封,而是追随徽宗南逃,逃到江南的镇江后,截住东南的勤王兵和运京的物资及送往朝廷的报告“递角”企图拥立徽宗于东南。及至金军退兵,钦宗为保持自己的帝位将“六贼”中王黼、梁师成、李彦以不同方式处死。蔡京、童贯等虽遭贬斥,但未受到严

  • 史书记载的“神兵利器”竟藏身仓库,抗金名将的“李纲锏”现身记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李纲

    1980年,福建警备区副政委视察金鸡山修械所,在屋子角落发现一把满是灰尘的铁锏。当他看到锏上的七个字时大吃一惊!这竟是历史有记载的“神兵利器”!抗金名将李纲使用的“李纲锏”。01、废铜烂铁里的“宝”这位政委视察的金鸡山修械所里,有一个堆满金属制品的仓库。八十年代那阵,但凡是废铜废铁,最后大多都进了熔

  • 赵构到李纲家吃鱼,为何吃完连说三个“好”字就将李纲罢免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李纲

    说起秦桧,大家就恨得牙痒痒,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奸臣、大汉奸,据说秦桧生的修长貌伟,气质儒雅,冲淡谦和,与人交谈时有如沐春风之感,就是这样一个貌似谦冲的翩翩君子,举手投足之间就能杀人于无形。秦桧是主和派,与朝中主战派势同水火,最令他碍眼的人就是丞相李纲。秦桧欲处之而后快,但李纲是朝中忠臣,为人正直,

  • 历史上三位叫做李纲的名臣,个个刚正不阿、值得尊敬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李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同名同姓者可谓再正常不过,甚至还存在同名同姓者身处同一时代,且都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情况。举例来说,秦朝末年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他因用兵如神而被后人誉为“兵仙”。与此同时,韩襄王有一个庶孙也叫韩信,在归顺刘邦后,他被封为韩王。同为西汉开国功臣的两位韩信,最终也都难逃被诛杀的下

  • 辅三朝东宫,成一世贤名 “太子杀手”-李纲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纲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同名同姓,汉朝初年的楚王韩信和韩王韩信(后称韩王信);或者说一些奇葩的政治现象,比如唐朝名臣封德彝,李建成把他当心腹,李世民也是,甚至李渊也相信他;再比如,曾经有个大儒辅助三朝太子而不倒,甚至被称大贤,有趣的是这三个太子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登基,故而号称太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