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熹诬蔑风尘女子,女子写下一首词惊艳千古,差点把朱脸给打肿了

朱熹诬蔑风尘女子,女子写下一首词惊艳千古,差点把朱脸给打肿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安然谈史 访问量:1892 更新时间:2024/1/25 14:35:53

朱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思想大亨,是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朱熹差点成圣,然而人无完人,即便如朱子般处尊居贵、声名显赫,他也干过一档子轰动朝野的丢脸的买卖。

朱熹曾与台州名妓严蕊结下过不解之仇。事情是这样的:身为宋代理学的推行者和先驱人物,朱熹自然要维护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另一学派的唐仲友却表示反对,因此时任浙东巡抚的朱熹便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极力打压异类。

朱熹罗列的罪状里头就有这样一条:唐仲友与严蕊的有伤风化之罪。为了坐实唐仲友的罪名,朱熹命人将严蕊缉捕归案,以图口供。

严蕊本是台州官妓,与人风花雪月本是无可厚非,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眼中,这就是审判唐仲友的有力证据。这时候,就体现出朱熹人性黑暗的一面了,他想要的只是罪名成立的结果,至于罪名是否真实存在并不重要。所以朱熹命人对严蕊严刑逼供,试图屈打成招。

严蕊也是个性情中人,不仅不惧皮肉之苦,而且相当明辨是非。她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她本就是妓,就算与太守真有其事,那也罪不至死;然而是非真假不能混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严蕊绝不会颠倒黑白,纵死亦不能诬陷好人。

这话传到朱熹耳朵里,等来的只有更严厉的刑罚,在被关押的两个月时间里,严蕊几乎命悬一线。这桩构陷案很快在街道巷里传开,民众舆论同情严蕊的呼声越来越高,朝野之中议论纷纷,最后宋孝宗也关注起了此案。为了化解矛盾,宋孝宗将朱熹改官至别处,命新主审岳霖尽快结案。

岳霖既知个种因由,刚一到任就把严蕊无罪释放,但此案已经惊动皇帝与满朝武,不能就此平白无故地撤销。于是,岳霖就让严蕊留下文字证据,一来可当作她的脱身证词,二来以后可以呈送给皇帝审阅。严蕊听罢不卑不亢,写下了一首惊艳千古的词作,被收录进《宋词三百首》。

《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首句开门见山,严蕊表明姿态,自己并非天生风流,原因大家都清楚,是由于那个强权而腐朽的社会,但严蕊没有点明这点,而是采取一种诗意的方式去诉说苦衷:大约是因为前世的宿命如此吧。就像那花开花落,任凭司春之神东君来做主,严蕊希望岳霖是自己的东君,为自己提供庇护。

上片四句是严蕊的自辩之词,也流露出了她命运悲苦之遭遇,同时又蕴含一丝不平的怨愤。严蕊极力证明自己并不贪恋风尘,也就是证明了自己与唐仲友的清白,她只是一个被世俗大潮推着前进的柔弱女子,一个“似”字体现了她的迷惘与怀疑。

解释完与唐仲友的风化案,下片中严蕊开始担忧自己的归宿。“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去”是指离开官妓大营开始新的生活,“住”是指仍留官营重操旧业。风尘女子的资本就是青春,面对年老色衰,严蕊是“终须去”的;而此案闹得满城风雨,即便再留下来,也不会有好结果。

这一去一住,恰似一正一反,一曲一直,严蕊将自己不愿再恋风尘、决心脱离苦海的愿望表达了出来,其字里行间的隐含之语就是想要从良离去。这话就是说给岳霖听的,位高权重的岳霖自然能满足她从良的愿望。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如果哪一天山花能够插满严蕊的头发,那么就不必再追问她的归宿了。山花满头就意味着她已经过上了普通妇人的生活,已经达成了愿望,那么即便是清贫度日,岳霖也不必再管了,毕竟她这是她内心所向。

这首词流传甚广,被时人大为传唱,甚至连皇帝孝宗都被其感染,深夸词之妙。不得不说,严蕊这一首词堪称,不仅洗刷了自己的罪名,更在词史上留下千古芳名,最为过瘾的是,这首词让构陷她的朱熹脸面荡然无存,直接把朱子之脸给打肿了。被当朝文坛宗师所诬陷,却能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严蕊有资格成就千古佳话。

标签: 朱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重修家谱想认朱熹为祖宗,老家秀才一句话,却让他瞬间醒悟

    历史人物编辑:明史专家标签:朱熹

    朱元璋重修家谱想认朱熹为祖宗,老家秀才一句话,却让他瞬间醒悟中国人向来讲究背景和出身来历,但凡想要或者已经身居高位之人,你要不说自己是古代哪位名人之后,都不好意思向别人吹嘘自己。比如最近不小心在美国卷入性侵丑闻的京东大佬刘强东,半年前就曾在网络上大张旗鼓寻根溯源,最后挖出自己是汉高祖刘邦四弟的后裔,

  • 宋朝最伟大的文人,不是苏轼,不是朱熹,而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朱熹

    说起宋朝的文人,我们即使再不了解都能说几个,苏轼、柳永、辛弃疾、陆游等等。可以说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造诣都是非常的高,但是要说伟大的话,就只有一个人能称得上了。这个人就是王安石。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我们认为他远远没有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出名,为什么能称得上伟大呢?其实古人

  • 南宋营妓宁死不屈令朱熹难堪却获皇帝点赞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东东标签:朱熹

    大儒朱熹办过一宗案件,曾饱受世人诟病,此案牵扯到一个营妓。营妓即军营的妓女,古代军队为了“慰籍军士”,缓解战士情绪压抑而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宋高宗在位的时候,天台(今属浙江台州北)驻军中有个叫严蕊的营妓,原姓周,字幼芳,不仅生得冰肌玉骨,出水芙蓉一般的美貌,而且能歌善舞,还很有文才,堪称色艺

  • 朱元璋曾想认朱熹为祖先抬高出身,却因为一件小事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七弦君讲史标签:朱熹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开国皇帝或朝代乐衷于给自己找一些高贵的身世或攀上一些高贵的血统。比如刘邦就传说是刘母与蛟龙所生,就连匈奴和鲜卑等少数民族为了便于统治的考虑也会认汉族人为祖先。五胡乱华时的匈奴人自认为是刘邦的后代,原因是他们长时间与汉族和亲,自己也算是刘邦的后裔,鲜卑人在壮大后

  • 朱熹的这些“丑闻”传了八百多年,你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朱熹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他的理学思想格式成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然而像朱熹这样一个牛人,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爆料了关于他的天大丑闻,令人瞠目结舌,一下子感觉这个世界都凌乱了。今天

  • 教育大家朱熹,为何选择醉心儒学,终成一代大儒

    历史人物编辑:老泰迪讲历史标签:朱熹

    前言清《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朱熹可谓是极其瞩目,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对二程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 大臣建议朱元璋认朱熹为先祖,但他始终承认自己是苦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柳叶风动标签:朱熹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观念十分浓厚,历史上很多血统并不高贵的皇帝在登上皇位以后,往往要请一个身世显赫的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宗,如唐高祖李渊将祖先推到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那里。唯独贫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没有隐瞒自己的出身。据历史记载,朱元璋登基后,有大臣建议将南宋大儒朱熹作为他的祖先,而且朱熹和朱元璋的出生

  • 被尊称为“朱子”的朱熹真的是个伪君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新波美食记标签:朱熹

    朱熹,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但是为何后世却有朱熹是伪君子一说?这要从他的生活作风问题谈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然而提出这个观点的朱熹,却

  • 朱熹《家礼》《家训》对徽州宗族治理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晓文爱娱乐标签:朱熹

    原标题:朱熹《家礼》《家训》对徽州宗族治理的影响明清时期,徽州“儒风独茂”。无论是明时期的里老调处,抑或明末清初的乡约、保甲调处等,都体现出道德教化、说合劝谕这一鲜明特色。南宋理学大师、新安朱氏后裔朱熹和徽州故土的桑梓之情,使“儒风独茂”的古徽州特别崇奉朱熹理学。朱熹的《家礼》《家训》成为徽州各宗族

  •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看朱子如何重建白鹿洞,振兴儒学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朱熹

    引言: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曾这样评价朱熹: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朱熹而作为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朱熹拥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哪个身份他都有一定的成就:在理学研究方面,他被后世尊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政治方面,他官拜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