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军力孱弱的原因找到了,罪魁祸首竟是赵普,只因宰相肚量太小

宋朝军力孱弱的原因找到了,罪魁祸首竟是赵普,只因宰相肚量太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斋看书画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4/1/16 17:02:16

宋朝在历朝历代给人的印象总是“窝囊”、“积贫积弱”,被当时的辽、金、西夏、蒙古轮番蹂躏,几无一战之力。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后果。

由于赵匡胤本人是武将造反登基,所以宋之一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

宋朝始终以来文臣压制武将,不停地调换军队主帅,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北宋的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排挤出朝廷,连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士也进谗言,可见北宋对武将防范程度之深。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北宋有一战定乾坤的机会,却因赵普的一句话而失去,这就是“宋之兵孱国弱,始于赵普”的由来!

赵匡胤

让小编给大家一点一点来分析: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州是其重要部分。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

燕云十六州在古代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北部屏障,失去燕云十六州将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

燕云十六州为养马之地,骑兵之源。

在古代,一支骑兵的重要性不用多赘述,但骑兵的根本是战马,没有优良的战马骑兵无从谈起。

而优良的马匹,在当时的宋朝就只有燕云地区适合饲养。在中原大地养马很不方便,据统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所以燕云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想养马,就要从人的嘴里夺粮,代价太大,农耕民族只能高价从游牧民族那里换取马匹,而优良战马是战略资源,能不能换取,什么时间换取,都是掌握战马的游牧民族说了算。

燕云十六州

当时燕云十六州没有掌握在宋朝手里。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为了逐鹿中原、争夺霸权,将幽州、云州一带共计16个州割让给北方强大的契丹人,也就是后来的辽国。

赵匡胤非常清楚燕云十六州对于刚刚建立的大宋的重要性。“石晋幽燕割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

所以赵匡胤一直想找机会重新夺回燕云十六州。

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已经出现

首先是后周柴荣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北伐,仅仅四十二天就兵不血刃地攻下了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追击,可惜突然病倒,不久便去世。北伐行动暂时搁浅。

其次大宋刚刚建立,士气正旺。

这时大宋刚刚建立,还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宋禁军还有一战之力。

第三辽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当时辽穆宗刚被随从刺杀于行宫,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辽宗室诸王争权,严重影响了辽朝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

而在此时,我们本文的主角之一曹翰登场了。

曹翰其人:

曹翰和赵匡胤一样都是出自后周的将领,当年后周太祖郭威初次和曹翰见面就认定他是一个奇才。郭威如此一个雄才伟略之人,等闲之人岂能入了他的法眼,这足以证明曹翰的优秀。

曹翰也确实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作为奇才的水准。他先是辅助后周世宗柴荣继位,随柴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追随赵匡胤攻取西蜀,征伐太原,战功赫赫。论军事才干,曹翰绝对是北宋初年顶尖的人物。被赵匡胤评价为“方今将帅才谋无人能出曹翰之上”。

曹翰

曹翰凭借一张布防图打动赵匡胤

曹翰一直欲取幽州,于是向赵匡胤献上一副名为“取幽州图”的军事谋划图。

宋太祖看后断言“此图必是曹翰所设计”,并认为,若使曹翰去攻取幽州,必然会攻克,“时辽国多隙,取之必矣。”

于是召来赵普商议,但赵普与曹翰有隙,担心曹翰立此不世之功,于是赵普“亦知翰能之,而不胜嫉媚之心,巧为之阻”。

来看赵普是如何劝说赵匡胤放弃这次北伐。

理由一:这与我们制定的先南后北战略相背。

赵匡胤原先指定的战略是“先南后北”,先统一中原、江南、荆襄、四川等,然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北进,消灭有契丹后援的北汉,然后再收复燕云十六州。

理由二:攻下幽州之后无人可以替代曹翰守住幽州。而曹翰凶残贪婪,不是管理幽州的好人选。

赵匡胤也担心曹翰攻取幽州后,不好驾驭。赵匡胤也知道,曹翰虽然善战,但确实有恃才而骄、胆大妄为的情形。只因柴荣、赵匡胤都喜爱曹翰的才能,所以对他一再包容忍让。

赵普

因此赵匡胤犹豫再三,否决了攻取幽州的打算。

一代奇才,宋初名将,就因为赵普妒忌之心,失去了本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也造成后来金国和元朝的祸患,使中原地区几乎沦为了匈奴人的牧马场,大宋也失去了原本可以振兴的机会。

虽然后来宋太宗北伐想夺取燕云,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最终失败,而且赵光义差点被辽军俘虏,从此以后北宋再也没有此妄想。

所以说,“宋之兵孱国弱,始于赵普”,“中国人类几为匈奴之牧马场,皆普一言,兆数百年之祸也!”

相比而言,赵普那桩违背金匮遗诏,助赵光义登基的罪过,反倒在其次了。“其渝金匮之罪,犹在此下乎”!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为赵匡胤立下汗马功劳的赵普,为什么会被罢相贬谪,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赵普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赵匡胤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到赵普的身影。比如陈桥驿的兵变,一杯酒放兵权,更多的驻军法的实施,官制的改革,边防和辽防的制定等等,赵普都参与了都有,而且他还是好事的“总导演”。北宋建立后,赵普享有他人无比的信任。他三访丞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赵匡胤的家人为他治疗。总之,赵

  • 为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只给了最受重用的赵普一个普通官位?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赵普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赵匡胤称帝前后,最受重用的大臣是赵普,那么,为什么赵普会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赏?其中原因,有公也有私,赵普很早就追随赵匡胤,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作为门门客兼老友的赵普前来投奔赵匡胤,并献策奔袭至后唐

  • 宋太宗赵光义想把帝位传给兄弟,宰相赵普拒绝说:你这是一误再误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赵普

    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有一天把宰相赵普叫来假惺惺的说:“我想效仿太祖,把帝位传给我兄弟赵廷美或太祖子孙,你认为怎么样?”赵普直截了当的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帝王继承,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制。就是当父亲的帝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尤其是嫡长子来继位。但是北宋初年第一次君主更替

  • 你肯定不知道“金匮之盟”竟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宰相赵普伪造的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赵普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太祖赵匡胤崩于万岁殿,享年50岁,在位16年。赵匡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没能克承大统,而是由其弟晋王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合法依据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据元脱脱等《宋史》卷242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将死之时,召宰相赵普入受遗命

  • 赵普:能与赵匡胤同坐,一起吃肉喝酒的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赵普

    北宋建立初期,一天深夜,大雪纷飞,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来人竟是赵匡胤。天子到访,赵普可不敢怠慢,他立刻把赵匡胤跪迎进屋,又命人加了几盆炭火取暖,还安排自己的老婆取来美酒,并在炭火上烤了鲜肉。等到赵匡胤入座之后,赵普才坐到他下首的位置,看着赵匡胤问道:“今夜雪那么大,

  • 赵普为何要帮助赵光义?金匮之盟果然是编造的?赵匡胤不愿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赵普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管利弊。赵普帮助赵光义登基称帝,自己也换来了宰相的职权,两者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赵匡胤重用赵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这个老小子太不像话,总是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把手伸到了朝廷当中来。赵匡胤一怒之下,就把赵普给贬出京城,从此赵普成了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旧臣。直到赵匡胤莫名其妙死了

  • 宋太祖赵匡胤生平最讨厌官员受贿,为何这次却鼓励宰相赵普受贿?

    历史人物编辑:张钒标签:赵普

    中国历史五千年里没有哪一个朝代,是像宋代那样的,涌现出一种令历史有些眩目的现象——众多文坛巨匠们跻身于最高权柄中枢,用极大的热情推行变法改革,又在短暂的改革跌宕起伏、反复中命运大起大落,上演一部慷慨激昂、悲天悯人的历史大剧。从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为何能三落三起,得到赵匡胤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赵普

    宋太宗问赵普:听说你只读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回答说:臣所懂得的知识,确实不超过《论语》的范畴,但这已经足以让天下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显然是和“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的王健林一样,大佬无疑了。观其行事风格,赵普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造机遇我们常说机遇总会选择有

  • 宰相肚里能撑船,赵普却是个小肚鸡肠之人,看赵匡胤怎么说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尘说历史标签:赵普

    赵普的名头可不小,就是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他也是位列中国古代王朝著名宰相之列。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干大事都、位置显赫者,大多有能容人的气量。但是,赵普作为一代名相,他可不是那种大肚量的人,曾因一事给赵匡胤进言,被赵匡胤反问一句,顿时无地自容,羞愧难当。这人要是要交狗屎运的时候挡

  • 大明帝国25、冯国用、赵普胜:赵普胜为何抛弃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赵普

    ·“冯国用虽然不是读书人,但和读《弥勒佛传》长大的小重八相比,他就是读书人。冯国用清清嗓子说:“先把南京打了(够范儿、果然不是教书的),这地方一向是都城,然后依托它四面出兵,很快能打出一片天、然后平定天下。不过最重要的是对小朋友们好点,这样她们服你。”请看下集《大明帝国25、冯国用、赵普胜》”大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