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赵匡胤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到赵普的身影。比如陈桥驿的兵变,一杯酒放兵权,更多的驻军法的实施,官制的改革,边防和辽防的制定等等,赵普都参与了都有,而且他还是好事的“总导演”。
北宋建立后,赵普享有他人无比的信任。
他三访丞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赵匡胤的家人为他治疗。总之,赵匡胤非常信任赵普,很多事情都要征求赵普的意见,这是当时其他朝臣无法替代的。那么为什么最后赵匡胤被免职,而赵普又被调出京城担任河阳三城都督呢?
其实说到底,赵普并没有正确把握人性。赵匡胤等世之后,当时的北宋有三位最高决策者,赵匡胤、赵普和赵匡义。当初,赵普是仅次于赵匡胤的二号人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帝国变得非常的稳定。这个时候,赵普不能太强。
可赵普并没有收敛,他不知道在赵匡胤眼里,自己永远都是臣子,臣子哪能比得上自己的弟弟?
于是赵匡胤开始支持弟弟赵匡义。此时,赵匡义的势力已经超过了赵普。但是赵普非常反对赵匡义为继承人,一直和赵匡义有矛盾。赵匡义称帝后,曾这样评价赵普:“先帝与我年老,能化大事,与我有不足,尽人皆知。
”“又”说的很明白,但两者之间的矛盾还是挺大的,这让赵匡胤心里很不是滋味。众所周知,皇帝最痛恨大臣官员私事。
再加上赵普晚年变得挥霍无度,贪污了很多东西,还把很多外国贡品据为己有。这些事情让赵匡胤一次次失望,赵普最终被罢免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