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结局如何?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聊历史这点事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4/3/29 8:24:50

“必杀飞,始可和”,完颜宗弼一句话,就让宋高宗和秦桧开足马力,忙活了好几个月。

完颜宗弼为何这么恨岳飞,非要岳飞死,才同意议和?被岳飞打怕了。

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和完颜宗弼大战于郾城。

完颜宗弼一直引以为豪的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屠和拐子马,在岳飞的精锐骑兵背嵬军,和手持麻扎刀、大斧的岳家军将士面前,被杀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完颜宗弼为了找回一些面子,不敢再与驻扎郾城的岳飞交战,转而进攻战斗力稍弱的颍昌。

结果,被岳飞提前料到,派岳云驰援。小将岳云率八百背嵬军精锐,联合颍昌守军,再次大败完颜宗弼,斩杀金军五千余人。甚至,就连完颜宗弼的女婿万夫长夏金吾也被岳家军所杀。

岳飞趁胜进军,直逼开封城下,试图收复黄河以北的宋朝旧地。

岳家军先锋在朱仙镇再次大败金军,吓得完颜宗弼准备弃城而逃。只可惜,宋高宗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班师,最终导致岳飞的最后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岳飞退军了,完颜宗弼却惊魂未定,必须除掉岳飞!

他给秦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想要和谈,那就先杀了岳飞吧。

秦桧也早有独揽朝权的野心,正好借金人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拉拢了张俊,逼迫韩世忠赋闲在家,并肢解了韩世忠的军队。

只有岳飞不肯投靠他,而岳家军也只听从岳飞的号令。

岳飞的末日来临了。

在秦桧的运作下,张宪、岳云、岳飞三人先后被羁押入狱,遭到了酷刑审讯。

一开始,秦桧指派了御史中丞何铸审讯岳飞。

面对何铸,岳飞义正言辞,袒背露出了早已刺在背上的四个大字“尽忠报国”。

何铸虽然对岳飞的一些行为不满,还曾经参劾过岳飞,但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当他看到“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时,也不免为止动容,跑到秦桧面前,力主岳飞清白,绝无谋反之心。

不管任何时候,正义之士总是有的。

可是,秦桧的目的是除掉岳飞,既然你何铸不想干,那就另外派人好了。何铸被免职,秦桧任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继续审理岳飞一案。

最终,在“莫须有”之下,岳飞被定了谋反之罪。

金人虽然要求杀死岳飞,然后才可以谈议和,实际上,在岳飞入狱之后,被杀之前,宋金双方已经达成了议和协议。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初,宋高宗承诺向金国割地、称臣,每年缴纳岁币,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

岳飞的生死,在议和之后,已经无关紧要了,只要南宋朝廷不再重用岳飞就可以了。

当时,宋高宗和秦桧,就杀不杀岳飞一事,也在犹豫不决。

据《朝野遗记》所载,有一天,秦桧独自待在书房,一边吃柑橘,一边若有所思地想事情。

秦桧的妻子王氏看到了,笑道:“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

王氏说得对不对?肯定对。

秦桧在干了议和、陷害这些勾当之后,在岳飞心中,早已是妥妥的大奸臣。如果岳飞没死,不管是为了宋朝的江山基业,还是为了个人,肯定都要想方设法除掉秦桧。

秦桧听完王氏的话,心头不由的一凛,下定了杀死岳飞的决心。

绍兴十一年腊月,岳飞死于大理寺。

岳飞到底是被赐毒酒毒死的,还是被骗沐浴之后,压迫双肋给打死的,已经无法确定了。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岳飞死后,尸体被暂时埋在了大理寺菜园的墙角处。

据《朝野遗记》所载,一名素来敬重岳飞的狱卒,将岳飞的遗体盗了出来,并妥善安葬,“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五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滨,身素有一玉环,顺亦殉之腰下,树双橘于上识焉。”

隗顺将岳飞的遗体挖出,将地面恢复原状之后,悄悄的将遗体背出了临安城。然后,他将岳飞的遗体,埋在了城外北山的山脚之下。

隗顺还将岳飞平时佩戴的一个玉环,作为陪葬品放在了岳飞遗体的腰下。接着,又在坟上种了两棵橘子树,作为标记。

就这样,隗顺将这个秘密一直守到了临终之前。

隗顺在咽气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儿子。

隗顺死的时候,朝廷还没有给岳飞平反,所以,隗顺的儿子,也不敢讲出去,只能默默的继续保守这个秘密。

在岳飞死了20年之后的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继位,宋高宗退位做了太上皇。

宋孝宗准备北伐,为了顺应民意、笼络人心,他下旨为岳飞昭雪,并悬赏寻找岳飞的遗体。

隗顺的儿子看到了张贴的榜文,这才跑到官府,将其父保护岳飞遗体的事情,原原本本讲了出来。

宋孝宗派人顺利找到了岳飞的遗体,赏了隗顺的儿子一些银两,并赐封了一个可以只拿俸禄、没有实差的小官。

任何时代,不缺佞幸小人,同样也不缺忠义之士。

隗顺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狱卒,可是,他深明大义,不惜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岳飞的遗体保存了下来。

隗顺父子为“精忠报国”的岳飞默默守墓二十年,虽然没有岳飞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巨大的物质回报,但其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隗顺父子也成了流芳百世的忠义之士,相比跪在岳飞面前的四人,值了!

标签: 隗顺

更多文章

  • 苏轼和杨万里都写了西湖美景,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最美西湖?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杨万里

    杭州西湖的美景举世闻名,尤其在南宋时评选产生了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之后,更是让西湖声名大噪,至今已流传了千年。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给西湖留下了众多优美的华章。在这些描写西湖的诗词歌赋之中,有两首诗名气最大,一首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另一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

  • 杨万里笔下的童趣-伞作帆、捕蝴蝶、捉柳花,这才是有趣的童年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杨万里

    杨万里可以说是一个极有童趣的诗人。小学时候,很多人估计都十分喜欢那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放学后,都跑去采莲蓬,捉蜻蜓。杨万里的童趣,来源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没有深切的底层生活体验,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此外

  •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 杨万里

    历史人物编辑:晁岳鹏标签:杨万里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作品背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的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

  • 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杨万里

    古诗词就是言简义丰的一种文体,小时候读来可能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音韵好听,但总是比那些粗鄙词句要好些。如今长大了,懂事了,而有些诗词也早已深深地刻进记忆里,怎么都抹不掉,偶尔冒出来因为太过美好,心生欢喜。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1、《小池》泉眼无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历史人物编辑:小阿朝掌勺标签:杨万里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先读原文: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

  • 唐朝时期的宋璟为官清廉,做事公平公正,给百姓做实在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宋璟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职务,在朝堂上,只比皇上低一级,掌管百家,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和力量,而这一职务,便是丞相。一个大臣对于一个国家的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个大臣,又有什么本事,又有什么本事呢?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奸臣,或者是光明磊落的官员。我们要讲一讲唐代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这是一代又一

  • 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柔

    张柔,字德刚,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张柔慷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大军。公元1218年,张柔率部与蒙古大军激战于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十分赏识他,升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

  •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王禀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

  • 大争之宋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而屡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德用

    很多评价中国历史的书籍中都将宋朝看作赢弱的朝代,认为这个朝代在军事上是非常虚弱的,先后被辽金夏三国入侵,于是有了弱宋的名声。有人认为宋朝采取以文御武的军事政策,才导致了文尊五卑的政治生态,这便成了弱宋的根源。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武将的能力无法发挥,自然在战场上难以取得理想战绩,于是宋朝面对辽金夏三国时

  • 钦差张纲奉旨巡行天下,却把车轮埋了,高呼:财狼当道、安问狐狸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张纲

    汉顺帝汉安元年,皇帝选了八位大臣,巡行天下,考察吏治。前七位,都是年纪大的知名耆儒,只有张纲年岁最小,官位也最低。可是,张纲领命之后,在洛阳都亭,出发仪式上当众把车轮埋了,说了这句名言: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张纲不走了,回家就起草奏章,弹劾当朝的大将军梁冀。说他是封豕长蛇,朝廷最大的硕鼠。奏章一上,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