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最终结局如何?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最终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小妹说历史 访问量:1627 更新时间:2024/1/17 12:02:20

隗顺冒死掩埋岳飞,并甘心守墓20年,身份低微却心存忠义,正是他的这个义举,让他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入狱,之后不久,便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与很多演绎中不同的是,岳飞并非死于“风波亭”,而是在南宋临安大理寺的监狱,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而死,岳云和张宪则是被斩首示众,在岳飞临刑之前,留下了八字绝笔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死讯传出后,南宋百姓无不为之哭泣,但迫于秦桧的压力,没有人敢冒着危险前去收敛岳飞的遗体,虽心有戚戚,却又无能为力。

而最终,是一个叫做隗顺的小狱卒,趁着他当班之际,于夜色中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背出城外,埋在了城外的九曲丛祠旁,这才得以在日后,岳飞被平反昭雪之际,其遗骨能够被以礼改葬,让后人有了祭奠这位民族英雄的机会。

隗顺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但正因为他心存忠义,明辨是非,因此才能够在岳飞无辜遇害后,冒死做出背尸偷埋的义举,相比之下,他要比当时朝中很多大人物都明事理的多,而在此之后,隗顺的余生,就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其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勿忘此事,此等义举,同样值得后人纪念。

公元1142年的那个冬夜,临安大理寺的狱卒隗顺,亲眼见证了一桩千古冤案的发生。

就在当月,宰相秦桧等人向宋高宗赵构上奏,提出要将关押在大理寺狱中的名将岳飞处以斩刑,而宋高宗在看完奏折后,当日就准了秦桧的奏请。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宋高宗赵构

此时,岳飞已经含冤入狱两个月有余,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岳飞遭受了严刑拷打,以秦桧、万俟卨等人为首的政治集团,企图让岳飞招供他有谋反的意图。

但即便是这些人严加拷问,岳飞依然宁死不屈,甚至绝食抗争,这就让秦桧等人不由得狗急跳墙。

之所以秦桧等人着急让岳飞“认罪”,是在当时,宋金议和已经逐步达成,一心为了议和的宋高宗,想方设法的要满足金国大将完颜兀术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完颜兀术就提出一条,必须杀了岳飞。

完颜兀术提出的这个条件,是他打心底害怕岳飞。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完颜兀术通过政变,自封为大元帅,在次年,亲率十万大军,自黎阳(河南浚县)直奔开封而来。

在此之前,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已经在抗金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黄河以南大部分区域均已被收复,这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光复的希望。

但与民间踊跃抗金的热情不同的是,南宋朝廷内部,却出现相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宋高宗赵构对于抗金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时时刻刻都想着与金国议和。

因此,即便是黄河以南的部分区域已经收复,但却大部分都并未设防,而旧都城开封,则仅仅是布置了两万兵马留守。

而完颜兀术正是看准这一点,这才大举入侵,很快占据了大片区域,并有继续入侵的势头,宋高宗赵构看到形势危急,这才改变主意,下令迎击金军。

公元1139年六月,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被晋封为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之衔,赵构命岳飞带领岳家军,火速北伐,收复失地。

在当地忠义民兵的配合下,岳飞不到两个月就对完颜兀术形成了包围之势,但由于收复的失地越来越多,岳飞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驻守,这就让完颜兀术抓到了机会。

当年七月,岳飞率军驻扎在郾城县(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得知消息的完颜兀术,就计划趁着岳飞兵力不多,来一个突然袭击,于是,亲率大军一万五千人,直奔郾城县。

为击败岳飞,完颜兀术派出了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但即便如此,面对身经百战的岳家军,完颜兀术还是碰到了铜墙铁壁,岳家军将士与金军“手拽厮劈”,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硬是将完颜兀术杀得溃败而逃。

在此之后,完颜兀术不甘失败,又纠结十万大军发动总攻,与岳家军在颍昌城西展开激战,此战中,岳家军将士“无一人肯回顾”,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不仅击溃金军,还在激战中,斩杀金军大将夏金吾。

夏金吾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完颜兀术的女婿。

颍昌之战后,完颜兀术仰天长叹道,从未有此惨败,不仅十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连自己的女婿也战死,在之后的数场战役中,已经失去信心的金军一溃千里,就连刚占据不久的开封城,也即将守不住。

但就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再一次犯了摇摆不定的毛病,并在主和派大臣的怂恿下,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收兵进京。

对此,岳飞极为愤慨,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当地百姓听闻岳家军班师,不由得失声痛哭,纷纷拦在马前,无奈之下,岳飞只得拿出班师诏书,在百姓的不舍中,黯然回到京城。

就在岳飞刚走后不久,完颜兀术便进行了反扑,先前被收复的失地,再一次落入敌手,听闻这个消息的岳飞仰天悲叹道:"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来临安后,岳飞心灰意冷,多次请辞,但均被宋高宗赵构以“未有息戈之期“不准。

与此同时,完颜兀术主动致信给南宋,要求议和,这正中了赵构的下怀,但完颜兀术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岳飞曾杀了他的女婿夏金吾,因此,南宋若是想议和,就必须先杀了岳飞才行。

而为了达成议和,宰相秦桧等人便开始不断罗织罪名,用来弹劾岳飞,岳飞的官职也一降再降,到了后来,仅担任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

即便如此,秦桧等人依然没有放过岳飞,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岳飞的命。

绍兴十一年十月,经过捏造多重罪名,秦桧等人终于“如愿以偿”的将岳飞抓捕,投进临安大理寺的狱中,在这里,岳飞受尽严刑拷打,负责审讯的万俟卨为了坐实冤狱,先后罗织了岳飞“有异谋”、“拥兵自重”等罪。

期间,曾有不少大臣上书为岳飞申辩冤屈,但都遭到了秦桧等人的打击,因此被流放的不在少数,而同样被解除兵权的大将韩世忠,对岳飞的入狱气愤不平,找到秦桧质问,因何罪抓捕岳飞?秦桧则回答了那句臭名昭著的话。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秦桧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经秦桧等人奏请,宋高宗批准,一代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的狱中遇害,临刑前,他在供词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遇害后,其遗孀、子女也被相继流放,经受了万般磨难,在颠沛流离中,艰难求生,自然对于岳飞的遗体无暇过问,但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狱卒,却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令后世铭记的义举。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普通又平凡,但却能在关键时刻做出令人动容的举动,隗顺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隗顺的史料,并没有任何记载,其生卒年不详,家住哪里?祖籍何处均不清楚,至少在那个冬夜之前,没有人注意到有他这么一个人存在。

但就在那个冬夜,历史将为他留下浓重的一笔。

岳飞被害的当晚,隗顺当值,但他只不过是大理寺外围的一个小狱卒,他知道岳将军被关在里面,也知道岳将军是被冤枉的,但他人微言轻,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心中,期盼着岳将军能早日重返战场。

事与愿违,岳飞在当夜被残忍杀害,作为隗顺,他没办法挽救岳飞的生命,也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一直都十分敬仰岳飞,作为一个狱卒,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知道,是这个男人,将入侵家园的金国人打得抱头鼠窜,如今他被奸臣所害,自己虽然阻止不了,但他还能做点什么。

在他心中,像岳将军这样的人物,不应该被随意丢弃在这里,他决定,要将岳飞的遗体背走,

在那个寒气逼人的夜晚,隗顺将岳飞的遗体,用绳子绑在身后,一个人翻过城墙,躲过守卫,冒着随时被发现的危险,终于将岳飞的遗体背到了城外。

我们不知道隗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一路上是否恐惧,他毕竟只是一个小人物,也会害怕,但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最终成功了。

之后,隗顺在九曲祠旁,挖了一个坑,悄悄的将岳飞安葬,为了日后能够辨识,他将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

胆大心细,这就是小狱卒隗顺。

自此之后,隗顺就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终其一生,从没向任何人提起,直到在他临终前,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此时,距离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已有二十年。

在隗顺心中,岳飞一定能够沉冤昭雪,交代完儿子之后,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小狱卒溘然长逝。

果不其然,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就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但由于岳飞遗体下落不明,因此,还特意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听闻消息的隗顺之子,就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至此,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才得以以礼改葬。

如今,我们在杭州西湖畔所看到的“宋岳鄂王墓”,就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墓,若不是当年狱卒隗顺的义举,恐怕后人就没有机会凭吊岳飞真正的遗骨了。

小结:

隗顺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他不懂什么心机权谋,也没有能力改变历史结局,但他却有一颗忠义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力所能及的义举,保全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的尊严,他的这种行为,同样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标签: 隗顺

更多文章

  •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这点事标签:隗顺

    “必杀飞,始可和”,完颜宗弼一句话,就让宋高宗和秦桧开足马力,忙活了好几个月。完颜宗弼为何这么恨岳飞,非要岳飞死,才同意议和?被岳飞打怕了。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和完颜宗弼大战于郾城。完颜宗弼一直引以为豪的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屠和拐子马,在岳飞的精锐骑兵背嵬军,和手持麻扎刀、大斧的岳家军将士面前,被杀得尸横

  • 苏轼和杨万里都写了西湖美景,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最美西湖?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杨万里

    杭州西湖的美景举世闻名,尤其在南宋时评选产生了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之后,更是让西湖声名大噪,至今已流传了千年。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给西湖留下了众多优美的华章。在这些描写西湖的诗词歌赋之中,有两首诗名气最大,一首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另一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

  • 杨万里笔下的童趣-伞作帆、捕蝴蝶、捉柳花,这才是有趣的童年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杨万里

    杨万里可以说是一个极有童趣的诗人。小学时候,很多人估计都十分喜欢那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放学后,都跑去采莲蓬,捉蜻蜓。杨万里的童趣,来源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没有深切的底层生活体验,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此外

  •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 杨万里

    历史人物编辑:晁岳鹏标签:杨万里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作品背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的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

  • 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杨万里

    古诗词就是言简义丰的一种文体,小时候读来可能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音韵好听,但总是比那些粗鄙词句要好些。如今长大了,懂事了,而有些诗词也早已深深地刻进记忆里,怎么都抹不掉,偶尔冒出来因为太过美好,心生欢喜。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1、《小池》泉眼无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历史人物编辑:小阿朝掌勺标签:杨万里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先读原文: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

  • 唐朝时期的宋璟为官清廉,做事公平公正,给百姓做实在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宋璟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职务,在朝堂上,只比皇上低一级,掌管百家,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和力量,而这一职务,便是丞相。一个大臣对于一个国家的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个大臣,又有什么本事,又有什么本事呢?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奸臣,或者是光明磊落的官员。我们要讲一讲唐代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这是一代又一

  • 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柔

    张柔,字德刚,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张柔慷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大军。公元1218年,张柔率部与蒙古大军激战于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十分赏识他,升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

  •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王禀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

  • 大争之宋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而屡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德用

    很多评价中国历史的书籍中都将宋朝看作赢弱的朝代,认为这个朝代在军事上是非常虚弱的,先后被辽金夏三国入侵,于是有了弱宋的名声。有人认为宋朝采取以文御武的军事政策,才导致了文尊五卑的政治生态,这便成了弱宋的根源。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武将的能力无法发挥,自然在战场上难以取得理想战绩,于是宋朝面对辽金夏三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