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顺冒死掩埋岳飞,并甘心守墓20年,身份低微却心存忠义,正是他的这个义举,让他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入狱,之后不久,便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与很多演绎中不同的是,岳飞并非死于“风波亭”,而是在南宋临安大理寺的监狱,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而死,岳云和张宪则是被斩首示众,在岳飞临刑之前,留下了八字绝笔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死讯传出后,南宋百姓无不为之哭泣,但迫于秦桧的压力,没有人敢冒着危险前去收敛岳飞的遗体,虽心有戚戚,却又无能为力。
而最终,是一个叫做隗顺的小狱卒,趁着他当班之际,于夜色中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背出城外,埋在了城外的九曲丛祠旁,这才得以在日后,岳飞被平反昭雪之际,其遗骨能够被以礼改葬,让后人有了祭奠这位民族英雄的机会。
隗顺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但正因为他心存忠义,明辨是非,因此才能够在岳飞无辜遇害后,冒死做出背尸偷埋的义举,相比之下,他要比当时朝中很多大人物都明事理的多,而在此之后,隗顺的余生,就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其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勿忘此事,此等义举,同样值得后人纪念。
公元1142年的那个冬夜,临安大理寺的狱卒隗顺,亲眼见证了一桩千古冤案的发生。
就在当月,宰相秦桧等人向宋高宗赵构上奏,提出要将关押在大理寺狱中的名将岳飞处以斩刑,而宋高宗在看完奏折后,当日就准了秦桧的奏请。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宋高宗赵构
此时,岳飞已经含冤入狱两个月有余,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岳飞遭受了严刑拷打,以秦桧、万俟卨等人为首的政治集团,企图让岳飞招供他有谋反的意图。
但即便是这些人严加拷问,岳飞依然宁死不屈,甚至绝食抗争,这就让秦桧等人不由得狗急跳墙。
之所以秦桧等人着急让岳飞“认罪”,是在当时,宋金议和已经逐步达成,一心为了议和的宋高宗,想方设法的要满足金国大将完颜兀术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完颜兀术就提出一条,必须杀了岳飞。
完颜兀术提出的这个条件,是他打心底害怕岳飞。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完颜兀术通过政变,自封为大元帅,在次年,亲率十万大军,自黎阳(河南浚县)直奔开封而来。
在此之前,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已经在抗金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黄河以南大部分区域均已被收复,这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光复的希望。
但与民间踊跃抗金的热情不同的是,南宋朝廷内部,却出现相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宋高宗赵构对于抗金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时时刻刻都想着与金国议和。
因此,即便是黄河以南的部分区域已经收复,但却大部分都并未设防,而旧都城开封,则仅仅是布置了两万兵马留守。
而完颜兀术正是看准这一点,这才大举入侵,很快占据了大片区域,并有继续入侵的势头,宋高宗赵构看到形势危急,这才改变主意,下令迎击金军。
公元1139年六月,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被晋封为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之衔,赵构命岳飞带领岳家军,火速北伐,收复失地。
在当地忠义民兵的配合下,岳飞不到两个月就对完颜兀术形成了包围之势,但由于收复的失地越来越多,岳飞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驻守,这就让完颜兀术抓到了机会。
当年七月,岳飞率军驻扎在郾城县(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得知消息的完颜兀术,就计划趁着岳飞兵力不多,来一个突然袭击,于是,亲率大军一万五千人,直奔郾城县。
为击败岳飞,完颜兀术派出了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但即便如此,面对身经百战的岳家军,完颜兀术还是碰到了铜墙铁壁,岳家军将士与金军“手拽厮劈”,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硬是将完颜兀术杀得溃败而逃。
在此之后,完颜兀术不甘失败,又纠结十万大军发动总攻,与岳家军在颍昌城西展开激战,此战中,岳家军将士“无一人肯回顾”,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不仅击溃金军,还在激战中,斩杀金军大将夏金吾。
夏金吾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完颜兀术的女婿。
颍昌之战后,完颜兀术仰天长叹道,从未有此惨败,不仅十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连自己的女婿也战死,在之后的数场战役中,已经失去信心的金军一溃千里,就连刚占据不久的开封城,也即将守不住。
但就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再一次犯了摇摆不定的毛病,并在主和派大臣的怂恿下,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收兵进京。
对此,岳飞极为愤慨,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当地百姓听闻岳家军班师,不由得失声痛哭,纷纷拦在马前,无奈之下,岳飞只得拿出班师诏书,在百姓的不舍中,黯然回到京城。
就在岳飞刚走后不久,完颜兀术便进行了反扑,先前被收复的失地,再一次落入敌手,听闻这个消息的岳飞仰天悲叹道:"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来临安后,岳飞心灰意冷,多次请辞,但均被宋高宗赵构以“未有息戈之期“不准。
与此同时,完颜兀术主动致信给南宋,要求议和,这正中了赵构的下怀,但完颜兀术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岳飞曾杀了他的女婿夏金吾,因此,南宋若是想议和,就必须先杀了岳飞才行。
而为了达成议和,宰相秦桧等人便开始不断罗织罪名,用来弹劾岳飞,岳飞的官职也一降再降,到了后来,仅担任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
即便如此,秦桧等人依然没有放过岳飞,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岳飞的命。
绍兴十一年十月,经过捏造多重罪名,秦桧等人终于“如愿以偿”的将岳飞抓捕,投进临安大理寺的狱中,在这里,岳飞受尽严刑拷打,负责审讯的万俟卨为了坐实冤狱,先后罗织了岳飞“有异谋”、“拥兵自重”等罪。
期间,曾有不少大臣上书为岳飞申辩冤屈,但都遭到了秦桧等人的打击,因此被流放的不在少数,而同样被解除兵权的大将韩世忠,对岳飞的入狱气愤不平,找到秦桧质问,因何罪抓捕岳飞?秦桧则回答了那句臭名昭著的话。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秦桧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经秦桧等人奏请,宋高宗批准,一代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的狱中遇害,临刑前,他在供词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遇害后,其遗孀、子女也被相继流放,经受了万般磨难,在颠沛流离中,艰难求生,自然对于岳飞的遗体无暇过问,但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狱卒,却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令后世铭记的义举。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普通又平凡,但却能在关键时刻做出令人动容的举动,隗顺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隗顺的史料,并没有任何记载,其生卒年不详,家住哪里?祖籍何处均不清楚,至少在那个冬夜之前,没有人注意到有他这么一个人存在。
但就在那个冬夜,历史将为他留下浓重的一笔。
岳飞被害的当晚,隗顺当值,但他只不过是大理寺外围的一个小狱卒,他知道岳将军被关在里面,也知道岳将军是被冤枉的,但他人微言轻,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心中,期盼着岳将军能早日重返战场。
事与愿违,岳飞在当夜被残忍杀害,作为隗顺,他没办法挽救岳飞的生命,也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一直都十分敬仰岳飞,作为一个狱卒,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知道,是这个男人,将入侵家园的金国人打得抱头鼠窜,如今他被奸臣所害,自己虽然阻止不了,但他还能做点什么。
在他心中,像岳将军这样的人物,不应该被随意丢弃在这里,他决定,要将岳飞的遗体背走,
在那个寒气逼人的夜晚,隗顺将岳飞的遗体,用绳子绑在身后,一个人翻过城墙,躲过守卫,冒着随时被发现的危险,终于将岳飞的遗体背到了城外。
我们不知道隗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一路上是否恐惧,他毕竟只是一个小人物,也会害怕,但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最终成功了。
之后,隗顺在九曲祠旁,挖了一个坑,悄悄的将岳飞安葬,为了日后能够辨识,他将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
胆大心细,这就是小狱卒隗顺。
自此之后,隗顺就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终其一生,从没向任何人提起,直到在他临终前,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此时,距离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已有二十年。
在隗顺心中,岳飞一定能够沉冤昭雪,交代完儿子之后,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小狱卒溘然长逝。
果不其然,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就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但由于岳飞遗体下落不明,因此,还特意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听闻消息的隗顺之子,就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至此,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才得以以礼改葬。
如今,我们在杭州西湖畔所看到的“宋岳鄂王墓”,就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墓,若不是当年狱卒隗顺的义举,恐怕后人就没有机会凭吊岳飞真正的遗骨了。
小结:
隗顺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他不懂什么心机权谋,也没有能力改变历史结局,但他却有一颗忠义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力所能及的义举,保全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的尊严,他的这种行为,同样值得我们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