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普河散文:母亲的年与春天

赵普河散文:母亲的年与春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壹读写 访问量:760 更新时间:2024/2/14 16:26:06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赵普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天气格外应景,下了一整天的雨。应该是我对母亲的思念感动了上天吧,它陪我流了一天的泪。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

这五年里,每当春节过后,人们还没有从欢乐中清醒过来,而我的心里便多了一丝忧虑,一丝惧怕……我惧怕春天的到来……

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永远地逃离了苦海。那时大姐十七岁,哥哥九岁,二妹四岁,小妹才一岁多。

母亲个子不高,瘦削的身子有些弱不禁风。但她依然坚强地承担着养活我们姊妹五人的重担。我不想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可是,母亲在那段岁月里,给我们留下的伟大形象让我们不能忘怀,不敢忘怀。

母亲肩上的压力是很大的。虽然姐姐能够在队里挣工分了,但,分值还是没有成人的高,大人每晌是三分,姐姐只能挣到二分半。两个人的劳动,养活连同年迈的奶奶七个人,生活的拮据令现在的我不敢回忆。

小时候的我就害怕春天。

每到过年,没心没肺的我们丝毫不懂妈妈的苦,无忧无虑地等着过年。那时候,妈妈总是蒸一锅纯白面的馒头,用来走亲戚和招待客人用,再蒸一锅掺了玉米面的馒头,一家人过年享用。也只有在大年初一这天,母亲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纯白面的馒头。后面的日子要想吃纯白面的馒头,只能等姥姥来了,或趁妈妈不注意,拿一个跑外边偷着吃。

无论如,这些玉米面的馒头是吃不到正月十五的,母亲会放起来几个,给小妹留着,她太小了。我们便进入日生活状态——吃红薯干面的窝窝头。没有菜,母亲会用自家酿制的醋,放点盐,在上面滴几滴香油,或者在火上烤几个辣椒,用刀切碎了,用醋搅和一下给我们当菜吃。

我想,母亲的心里是极渴望春天的。

春风刚把柳树唤醒,嫩芽也没享受几天暖阳,母亲便让我们采摘柳芽,用来给我们做菜了。这时,地里的野菜也泛绿了,柳芽老去,榆钱开了,榆钱未老,泡桐花开了。终于,槐花也要绽开了。春天是母亲最忙碌的季节,又要挣工分,又要安慰饥肠辘辘的我们。有好多场景,是让我想起来就很后悔的。

记得那年的春天,槐花就要开了,队里放了一天假,实在等不及的人们,饿狼般地奔离村子五里外的槐树林,条件好的家庭拉着架子车,带上长钩子,全家出动。我家穷,没有架子车,我又太小,只能拣被别人忽略掉的小枝。过了中午,母亲扛着一大篮子槐花,我背着小篮子。离家实在太远了,我背不动了,哭喊着:“累死了!累死了!”母亲放下背上的篮子,怜爱地看着我,用手轻轻地抚摸我湿漉漉的头发,看看那篮子槐花。这时,路上行人已经不多,没有人可以帮忙的。母亲只好把腰带解下来,把我的小篮子和大篮子绑在一起,咬咬牙,肩背大篮子,胸前挂着小篮子,一步一挨地回家去。我跟在后面直喊饿……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泪流不止,也让我至今都不能原谅自己。

春天赐给人们可以歌颂的万物。春天里,母亲给了我们整个人生都倍感温暖的母爱。

曾记得那一年的腊月,眼看要过年了,我们家里除了点红薯干磨成的面和一斤二两黄豆,其他吃的一无所有。母亲决定带我跟着邻居婶子和叔叔一起出去讨饭。我们临走前,母亲把黄豆炒熟,做了一大锅红薯面窝窝头,并吩咐姐姐在家看好我的哥哥和两个妹妹。邻居婶子家的姑娘嫁到了郑州南郊,叔叔婶子也去过两次郑州。这次就是跟着他俩去郑州要饭,希望能讨到一些白面馍馍给我们过年。

从我们内黄一个三等小站逃票坐火车去郑州,不知走了多远,我们一行四人被查票的撵下车来。可当火车再次开走,却不见了叔叔和婶子。母亲着急了,从没出过远门的她急得一头汗。母亲也不知道身在何处,离郑州还有多远,问我火车站上的字是啥。我清楚地记得是“南寺站”,母亲苦笑着说:“这真是个难事”。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能“乘车”而回。没钱买票,母亲不敢上车,等车门关闭,母亲拉着我快速跳上火车的台阶上,她让我站在里面,她在外边,两只胳膊插进车门外边左右两个护栏,身子紧紧地挡着我,并一再告诫我抓紧,抓紧!

火车回到开封东站,我们被站上的工作人逮到了,狠狠地批评了母亲一顿。这时天已经晚了,我们只能在候车室里住下。那时已近春节,不像现在很多打工的人春节还乡,空落落的屋子里就三四个不知在等车去哪里的人。母亲找了一个角落,拿出带的一个薄褥子,一半铺在水泥地上,让我躺在上面,一半盖在我身上。母亲则坐在一个破面袋上守着我,年少无知的我又累又饿,躺下就睡着了。

到了半夜,我被冻醒了,大厅里已经没有了等车的人。我的脚冻得生疼,就喊妈妈:“我脚!”母亲解开上衣,把我的双脚抱在她的怀里。我分明感到了母亲打了个寒战。那时的我,竟然又安然地睡去。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寒夜里母亲是怎样一边用胸怀温暖着我的双脚,一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无论这世上缺失了多少种爱,母爱啊,你依然像高山一样耸立在我们心中……

又是一年三月春,又是一个清明时,雨和着泪纷纷而下。我知道,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清明这个节气,但我心里依然清明——因为,清明就住在了我的心里……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赵普河散文:“外地人”四婶

    历史人物编辑:壹读写标签:赵普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赵普河四婶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出院那天,我去看望了她。望着四婶那因发福而显笨拙的身体,我惊诧了,四婶原本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对四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我童年那段不堪回首而又美好的时光是在她的呵护中度过的。四婶不是本地人。她是徐州东边的农户人,她的父亲有病在床上躺了

  • 名相李昉李昉的主要成就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李昉

    李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著有《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作品,他的诗风效仿白居易,是“白体诗”的代表之一,有着中晚唐诗风余韵。宰相李昉简介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时期,李

  • 北宋宰相吕蒙正:为喝一碗鸡汤,厨子每天杀100只鸡,鸡骨堆成山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吕蒙正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学过这样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大家可否知道,正是这位劝诫大家珍惜粮食的唐朝诗人,最后却并没有成为一位清廉之人。官居高位后,他反而搜刮民脂民膏,成为了一代大贪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位唐朝诗人以外,北宋也有一个“清廉”的宰相,但他却为了喝一碗汤,

  • 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吕蒙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人活一世,皆在为名利而操劳奔波,这本无过错。但如果一心奉行利益至上,为人处世无半分人情与真诚可言,最终沦为那蝇营狗苟之辈,这又有何意义呢?然而,从古至今,都是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寡。所谓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著名喜剧演员黄渤就曾经感叹过:“自从我红

  • 吕蒙正:堂堂状元,竟然写出言辞鄙陋的《破窑赋》,定是伪作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路过,无人能记得他姓甚名谁,当年的风光,早就随着时光流逝,暗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文人天堂的宋朝,出彩的状元算是比较多的了,最著名的当然是民族英雄加爱国诗人的文天

  • 宋朝名相吕蒙正和他的奇文“鸡汤”,懂的人人生不迷茫

    历史人物编辑:南宋娱乐标签:吕蒙正

    00两宋是读书人的乐园,宋太祖有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所以两宋士大夫日子过得最为滋润,许多人被流放到各地,却没有杀头抄家的危机。如苏轼下台后,虽然发往远恶边州,却留下一条命。因磨难反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宋仁宗有劝学篇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有许多穷书生寒窗十年无人知,

  • 颇有政绩的“饭桶宰相”——张齐贤百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生活标签:张齐贤

    #百家故事#北宋著名大臣张齐贤出身寒门,身材高大,饭量也大,小的时候常常吃不饱。《邵氏闻见录》、《青琐高议》等史籍记载:张齐贤“饮啖兼数人,自言平时未尝一饱。”一顿饭能吃下的东西够好几个人的吃的,自称从没吃饱过。张齐贤家乡的村民有施舍斋饭还愿的习俗,每当有人家施舍的时候,张齐贤才能勉强吃饱。因此,遇

  • 北宋宰相张齐贤的性格如何?历史如何评价张齐贤?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

  • 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吕端

    宋太宗赵光义病重,宰相吕端过去看望,发现只有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在身边服侍,吕端顿觉不妙:可能要坏事儿。吕端担任宰相多年,那双眼睛非常毒辣。皇帝马上就要龙御归天,皇太子却不在身边,这两个天天和皇太子作对的人却待在这里。如果皇帝死亡,他们拿出个啥东西硬说是先皇遗诏,让皇长子赵元佐继位,谁能知道是真是假?

  •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宰相吕端智斗李太后的故事,思维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吕端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