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梁侯景之乱揭露的真相:权贵蛀国,清谈误国,佞佛祸国

南梁侯景之乱揭露的真相:权贵蛀国,清谈误国,佞佛祸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根想说娱 访问量:638 更新时间:2024/1/14 3:41:14

温馨提示:全文共300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前言:

很多人可能对南北朝的梁国并不非常熟悉,毕竟它只存活了55年,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而言,它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然而,这朵浪花掀起的波澜,却有着极为耀眼的光华。

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我国文化到了六朝时才有了文学的自觉。回望庞大的两汉,军事、经济实力强大,但文学成就却乏善可陈。而南梁,是六朝中文化发展最高的朝代。《宋书》作者沈约、《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诗品》作者钟嵘……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士均出自南梁。以至于有学术研究者认为,南梁一朝的文学之盛,能与之比肩的可能就只有盛唐和北宋了。那么,为何盛极一时的南梁会快速走向灭亡?侯景真的是这个短命王朝的“刽子手”吗?

▲南梁末年版图

权贵骄奢腐败,才是南梁腐坏的根本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梁书》),本是前朝齐的皇室成员之一。取齐而代之后,萧衍也曾励精图治,所言所行都称得上一位明君。但后期,他却废除典签制度,放纵诸王成为坐拥实权的藩镇。对皇室子孙、氏族大家也一律采取放纵的态度。即使他们犯了罪,也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而是一番家教了事。

▲梁武帝萧衍

萧衍的弟弟萧宏,率军打仗却临阵脱逃,密谋杀害皇帝行动失败后,仍能平安无事,甚至官运亨通,先后出任了太尉、扬州刺史、侍中等朝廷要职(《南史·梁宗室传上·临川靖惠王宏》)。而且,萧宏不仅平庸无能还贪婪成性,其穷奢极欲是权贵腐败的典型代表。据史书记载:王府高屋飞甍,仿佛帝宫;侍女千人,争芳斗艳;库房百间,积钱三亿,绢帛、奇珍无数。梁武帝萧衍看见了,不仅没有责备他极尽搜刮聚财之能,还盛赞他是理财能手。豫章王萧综看不下去萧宏的所作所为,作《钱愚论》嘲讽他,梁衍知道后还站出来力挺萧宏:"天下文章题目有那么多,为什么要作这个?"(《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上》)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南梁后期会出现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社会风气浮华奢侈,而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局面了。庞大的士族门阀和官僚机构已然成为国家蛀虫,而梁朝百姓为了供养他们,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赋役,以至于“人人厌苦,家家思乱”。所以,归根结底,统治集团的骄奢腐败,才是梁朝走向灭亡最根本的原因,侯景只不过是咬破那堤坝的第一只蚂蚁。

统治集团沉湎清谈,重文轻武让国家软弱无力

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早年归于北魏将领尔朱荣麾下,后来投靠了东魏的权臣高欢。高欢去世后,侯景不服高欢的儿子高澄的管束,公然判出东魏转而向西魏示好,同时又许十三州向南梁求助(《梁书》卷三)。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但梁武帝萧衍贪图十三州,于是在宠臣朱异的怂恿下接受了侯景的投奔,并下诏以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资治通鉴》卷一六)。结果入梁一年不到,侯景又起了反心:属城居民,悉召募为军士,辄停责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将士(《资治通鉴》卷一六)。

梁太清元年八月,侯景在寿阳正式举起反旗,十月即攻至朱雀航,紧接着开始围攻建康台城,致梁武帝受困(《资治通鉴》卷一六一)。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叛将,竟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入都城如无人之境。

▲侯景攻占的城市

当时守台城的是谁?都官尚书羊侃,从北巍投奔过来的降将。敌人来袭,诺大一个朝堂竟找不出更合适的将领,只能将全城安危寄托于他国将领,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可见,南梁的重文轻武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魏晋时期,清谈盛行。到南梁时,社会风气更是萎靡消极,人们的思想言行被清谈玄学所充斥,不务实事。谏臣郭祖深曾上书梁武帝痛陈国内现状:“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梁武帝没听他的,只是给他升官敷衍了事(《南史·郭祖深传》)。“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南史》卷七十六),是南梁在军事上无可用之才的根本原因。

更何况当时士兵地位低下,劳役繁重,整个南梁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发召士兵,皆须锁械,不尔便即逃散”( 《魏书·岛夷萧衍传》),其实,朝廷与军民离心离德,早在侯景来降就已显露端倪。当时为了迎接侯景,梁武帝派出了五万人的主力部队,前往寒山与东魏对战。然而这支“嫡系”军队,有很大一部分士兵都是来自于牢狱之中的服刑之人,其他也大多是农民,整支军队纪律崩坏。而且主帅萧渊明也没有军事才能,军队频频骚扰抢掠周边百姓,他都管束不了,最后只能简单粗暴地给临时征召的囚徒带上枷锁,防止他们逃跑或作乱。这样的一支纪律不严、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对上东魏的正规军,自然是一触即溃。试问,一支看不到希望,与朝廷离心离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王恢曾感叹“战国时以一国之力,足以抗匈奴,而秦汉广有天下,竟不能胜。”,这句话对南梁也同样适用。沉湎玄学消极待敌,战而无将,征而无兵,难怪乎侯景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大肆兴建寺刹,劳民伤财,让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覆灭三百多年后,梁武帝在位时的“政绩”仍被万千文人墨客反复提及。如果说梁武帝是古往今来最痴迷佛教的一位帝王,恐怕无人反对吧?中兴二年,萧衍选择在四月初八即佛祖释迦牟尼生日这天登基,正式奔上为佛教痴狂之路(《梁书》卷2《武帝纪中》)。

公元504年,萧衍撰写《舍道事佛文》发誓信奉佛教,并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为了方便祭拜佛祖,还令宫城通门直对寺门,早晚频繁入寺(见《六朝事迹编类》)。此外,萧衍更是利用手中权力,大兴土木,广建寺庙,甚至不惜动用国库,以追思双亲、怀念旧居、祭奠高僧等各种名目建造了一大批宏伟壮丽的佛寺,并于寺内设置金、银、铜、石等各式佛像。据统计,梁武帝在位期间,仅都城建康就已有佛寺五百多所,整个梁国佛寺已多达二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八十二万余人。

皇帝信佛,本无可厚非。但萧衍作为一代帝王,竟全然不顾社稷安危,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群臣反对,不顾朝野哗然,先后四次舍身为寺奴,充当僧役,使得群臣不得不从国库中取大量钱财将其赎回(见《南史》)。

公元527年,梁武帝舍身三天,为寺庙住持;公元529年,舍身十六天,群臣凑一亿钱将其赎回;公元547年,舍身四十七天,群臣们又凑齐两亿钱为其赎身;公元547年,萧衍不厌其烦的再次在同泰寺舍身出家,做了三十七天寺奴,群臣们又出一亿钱赎回(见《梁书》)

为梁武帝后三次赎身的花费钱共约四亿,这些钱财均来自治下的黎民百姓。天下百姓本就生活贫苦,梁武帝的行为无异于雪上加霜。后世有人嘲讽梁武帝,说他尽管佞佛,定国号“普通”,最终但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悲惨结局,连个普通人都不如。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见《梁书》),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萧衍内心有多少悔意。不过,一切都太迟了。侯景攻陷台城后,城中权贵几乎都被屠戮殆尽,虽4年后被拨乱反正,但南梁终是因此元气大伤,再无力与北魏对抗。盛极一时的南梁,最终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战乱图

总结: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的没落乃至消亡,从来不是一人之因。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有一只蚂蚁率先啃穿堤坝,证明这个堤坝早已身处危局,摇摇欲坠。梁武帝晚年耽溺于精神世界,任由权贵蛀国,放弃人才培养,任由政权军权旁落的行为,是南梁覆灭的主要原因。即便没有侯景乱梁,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也会有其他势力给这个腐败的朝堂予毁灭性打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参考内容来源:《梁书》《南史》《资治通鉴》

标签: 侯景

更多文章

  • 侯景乱梁!君王城上竖降旗,十四万人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侯景

    励精图治是为帝王者必备修养,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帝王不少,但长期坚持的,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翻开史书,不乏盛世、治世的帝王,晚年都有些许昏聩。太康盛世的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沉迷享乐,分封诸侯,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猜忌、好面子、刚愎自用、劳民伤财,如果他多活几年,“安史之乱”可能提

  • 侯景之乱后士族地位下降,为何南陈皇权会在此时选择与士族交好?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侯景

    经过梁末的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役的南朝早已千疮百孔,原从东晋南下的衣冠士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幸免于难的名门望族也所剩无几,陈霸先只能以南方的本地士族为主要依靠建立南陈,如吴兴沈氏、吴郡陆氏、会稽虞氏等。故而新兴的南陈政权完全不同于南朝中任何一个政权,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上之大变

  • 侯景明明是个极不安分的人,可梁武帝却为何执意要收留他?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侯景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萧衍自从降服南齐后就做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自己则是身先士卒勤俭生活。衣服不着华丽,食物都吃素,财物也不贪图。可以说一开始是赢得了百姓的忠心的,至少相对昏庸多年的南齐皇帝萧宝卷来说百姓眼里萧衍还算是个好皇帝。这个皇帝一开始还信道教,他和

  • 改变了南北朝格局的侯景被杀后,其妻做了一件事,残忍但大快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侯景

    古人在形容对一个人恨到极致的时候,会用这样一句话:恨不能生啖其肉。当然这多半是一句气话,说出来只是发泄自己心底的气愤,但真正会吃了所恨之人肉的人是很少的,但并不是没有,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位公主就在丈夫死后,吃了丈夫的一块肉。那么,公主为什么会如此的恨自己的丈夫呢?他又做了什么事呢?这位公主就

  • 南北朝侯景:打破历史僵局的,也可能只是“搅屎棍”般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洞悉娱乐圈标签:侯景

    说到历史上的搅屎棍,我首先想到三个人:项羽、侯景、阿道夫。回望历史,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车子原地打转,走不动的时候,这时期可长可短,我们都谓之历史的僵局。这僵局恰似一摊死水,已经掀不起半点涟漪,当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些个混不吝的战略冒失者

  • 侯景惨败洞庭湖:北方人终究打不过南方人的水军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侯景

    侯景发动叛乱后,攻克台城、生擒武帝、击败各地援兵,占领了江东半壁江山。纵观整个南朝,只剩荆州刺史、梁湘东王萧绎这个最强大的实力派。侯景挥师西进,连克江州、郢州,兵锋直指荆州。双方在巴陵进行了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将决定整个南朝的命运。一、两军对峙巴陵城得知叛军西进,湘东王萧绎令王僧辩统领巴州刺史淳于

  • 侯景乱世并非偶然,而是梁武帝做事太荒唐,亲手断送唐国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侯景

    梁武帝出身于南朝王、谢、袁、萧四大望族之一的兰陵萧氏,在齐和帝中兴二年四月,萧衍起兵代齐为帝,以禅让的方式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梁武帝自己也认为前期的统治是“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就这样看似繁荣的治世,却被侯景区区八百铁骑攻破建康。侯景之乱加速了萧梁政权的瓦解。萧梁政权的瓦解并不是一朝一夕

  • 侯景一个低级官吏发动的叛乱,无意间改变天下格局,促使隋朝诞生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侯景

    侯景在归降梁国之前,曾经跟随过尔朱荣、高欢,而就是这样一个降将,靠着八百残兵一路发展,最终举起大旗反梁,起初的形式对大梁十分有利,但大梁没有一位能人可以把握时机,让侯景一路兵临城下。侯景攻破大梁都城后,进宫见梁武帝时,有一段对话,搜史君觉得特别有意思。又问:"初度江有几人?"景曰:"千人。""围台城

  • 石勒率领羯族在北方肆意掠夺,侯景之乱后羯族逐渐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侯景

    五胡乱华,一段汉民族的血泪史,一场百余年的噩梦。自司马氏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由于内耗而国力大减,军事能力也因此一落千丈。此时,胡人趁火打劫,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主的数个胡人部落入侵中原,北方汉人遭到了灭顶之灾。众多的胡人部族中,羯族人堪称是最残忍恐怖的一支。关于羯族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

  • 宇宙大将军侯景,为何要背叛全地图玩家?梁武帝是否太过分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侯景

    论叛徒,宇宙大将军侯景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毕竟这位老兄几乎把全地图的玩家都给背叛了,就差背叛自己了。早年侯景是北魏北方六镇之一怀朔镇的军士,自幼好勇斗狠,战斗力惊人。这要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人都不能放出部队,可一旦到了乱世,这样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枭雄。六镇起义以后,侯景便投靠了枭雄尔朱荣,在尔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