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原始人侃历史 访问量:4308 更新时间:2024/2/14 18:18:48

没听萧何说过他知道赵括!至于“纸上谈兵”嘛,想来萧何也玩儿过。身边除了文官就是武将,难免也会谈点儿军事。这种事儿也只能是口头上那么一说,总不能给他三千城管,看他能不能踏平彭城吧?刘邦联合了众诸侯,还要五十六万人马呢!

萧何虽然主攻的是律法专业,但肯定也需要涉猎军事领域。萧何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很多领兵打仗的将领。

输送粮草、补充兵源那么得到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预判,是对整个战局的把握。要是没有军事水准做支撑,想做到这一点儿恐怕也是不容易吧。

萧何当时所处的位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缺了哪样都不可能做好。刘邦为什么要让萧何坐在那个位置上?因为萧何以前就干过类似的工作呀,而且当年考核时还是第一名呢!你想想,刘邦在亭长里面能排到第几?

发现人才并且进行有效推荐,就是萧何的能力之一。什么是有效推荐呢?就是你给领导推荐了这个人,领导不仅用他了,而且还用对地方了,充分发挥出那个人的才能了。

夏侯婴也发现了韩信,也把韩信举荐给了刘邦。刘邦倒是很给滕公面子,让韩信当了个治粟都尉。韩信天天数羊能不犯困嘛,就是点米它也无聊啊。无聊,无聊,这不就和萧何聊到一块儿去了。

俩儿人聊的是啥?肯定是军事,要不萧何也不会让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当然萧何肯定也不认为韩信是在瞎忽悠,不然就安排他当“战略忽悠局”的局长了,让刘邦赐他个名字叫韩召忠。

那么萧何就此认定了韩信是个军事天才?恐怕也不是。夏侯婴把韩信看成是壮士,萧何又是怎么给韩信定位?萧何把韩信当成了谋士。“纸上谈兵”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说的有道理,拉进谋士群;纯属瞎忽悠,进战忽局。

你看萧何推荐韩信时都是咋说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看吧,“计事”,就是让刘邦和他一块制定策略,这应该都是谋士们所干的营生吧。那萧何又给韩信推荐了个什么职位呢?大将军。刘邦原本想给韩信将军的职务,但是萧何硬是让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看起来很重视韩信啊,其实不然。

懂点儿历史的都应该知道,破格提拔一步登天的事儿并不罕见。但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担任丞相一类的文职。很少有人凭一句话就被封为将军立刻去带兵打仗。

为什么会这样?宰相的官位虽然很高,但却不是立马就要刺刀见红的角色。即便这个丞相是个败家主儿,那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亡了的。但是将军就不一样啦,小则一支队伍搭进去了,大则就会步赵括之后尘。

而大将军呢,前面赘上了一个大字,看起来很威风。其实全都是虚的,后面咱们慢慢再看,先把你高高挂起来再说。真有能力咱们再另安排,至不济也能起到那谁儿花重金买匹死马的效果。

后面三国那会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说得很好听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还不是先给他个军师先当着,等后来逐步加料儿,慢慢地才熬成了丞相。

萧何会看人,刘邦更会用人,俩儿人相得益彰,最后成就了韩信这个军事天才。

大家扒拉扒拉史料,整个东出就没有韩信这个“大将军”什么事儿。由此可知韩信还正处于考察阶段呢。直到刘邦彭城战败,韩信就跟赵云救刘备似的展露出他的军事能力,刘邦这才决定让韩信统兵作战。

赵括出门就碰到了白起,从而搭进去了四十万赵军。刘邦也没有让韩信直接去与项羽决战,而是让韩信单独领兵去侧翼作战。最后从侧面打到了正面,哦,应该说是十面……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萧何计杀韩信,刘邦给他加封五千户,萧何大喜,门客:大祸临头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萧何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汉高祖尚在邯郸军中,听长安来的使者报告韩信已诛,于是派使者到长安将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今都尉一人率兵五百人为相国卫兵。周围的人均祝贺萧何升官,唯独独召平披麻戴孝吊之。召平是原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隐居在长安城东面的一个村子里,种瓜为生。刘

  • 做人做事的典范-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萧何

    萧何,之所以能够做到“相国”(后来叫丞相)职位,不仅在于他事功卓著,而且他还能够取信于当政者,即刘邦。萧何是沛县丰邑人,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地点在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县城。先来看看萧何的事功。萧何因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而被任命为县令的属吏。主管官员考核、人事任免,并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后

  •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其中的萧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萧何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萧何排名首位,由此可见萧何的过人之处。刘邦自己也说过:“供应粮草、招兵买马、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关键是得他们三人之助也。”萧何、张良、韩

  • 背信弃义的萧何,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萧何心中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萧何

    前言:世人皆知,刘邦统一天下,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韩信、张良、萧何,他们三个人各自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被称为汉初三杰,共同辅佐邦夺取了天下,我们就是看一下一心为国为民的萧何。入城后并无贪乐,先存书籍刘邦攻破咸阳后,见到了咸阳宫殿的奢华,当时的军队大多都是穷苦出身,哪里见得这种富丽堂皇,将士们都得意忘

  • 萧何有一后人,生前一心要当和尚,晚年混的没饭吃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萧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从杜牧的诗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南朝佛教是非常的兴盛的。南北朝时期,不光民间的佛教大盛,而且还受到皇帝的推崇,南朝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萧何的后人),不光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吃斋念佛的,极力倡导发展佛教的皇帝

  •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仰天长叹:终不负天下苍生!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萧何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作为开国功勋而名留青册,被奉为“神帅”的,韩信无疑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存在之一。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既成就了韩信,又毁了韩信,韩信死后,萧何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世人对韩信一生的评价。如果要解读韩信一生,那么一定离不开一个人,那个改变了他一生

  • 萧何最终能够得以善终,确实让人很佩服,原来是因为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萧何

    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身为帝王,因为权力很大的原因,基本上不允许有人能够越过他们的权利,所以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最终也很难善终,比如在刘邦时期他在做上皇帝,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曾经有很多跟随他的人都没有能够得以善终,都被他杀死了,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让人很疑惑的就是萧何

  •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萧何

    表面上看,是萧何害怕失败牵连家人,遭到灭族;深度追究的话,则是萧何能力体系有限,驾驭不了刘邦的那些好友。一、萧何是书生,害怕牵连家人俗话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意思就是他们太过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勇气,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萧何就是这类人。萧何在沛县相当有影响力,一度还有到咸

  • 本是刘邦上司的人才萧何,因何会甘愿奉刘邦为主?

    历史人物编辑:莹莹美食记标签:萧何

    他在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能,在王朝内部担任一定的官职,他自身有着许多的优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极深,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好,善于与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二人都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而且当时刘邦从官职上来看,还是他的下属,当时刘邦因为还没有定性,以至于在生活中时常招惹各种麻烦,每次都

  • 刘邦称帝后打击开国功臣,萧何功高盖主,为何能够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萧何

    刘邦称帝后,大肆抨击开国功臣,萧和恭大如天主。为什么他的结局很好?.因为开国国王首先看到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否稳固,是否受到威胁。那么当权的萧何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1、萧何是刘邦的上司,也是刘邦的恩人萧何和刘邦是老同乡,都是沛县人,只是萧何比刘邦更早入朝做官。萧何任沛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