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萧何
•别名(外号):萧相国
•性别:男
•民族:汉
•
籍贯:沛郡丰邑(江苏徐州丰县)
•职业:相国
•爵位:
酂侯
•生卒:公元前257年—
公元前193年
•主要作品:《九章律》
•主要成就: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
无为而治,萧规曹随制定《九章律》
•地位: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信仰:道家(黄老之术)
•社会关系:刘邦,韩信
•座右铭:你的成功是因为我,失败也是我说了算。
主要经历:
少年时期—
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
青年时期—
萧何生年不详,年轻时任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主吏掾。
公元前209年,
萧何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最终和刘邦沛县起义。
公元前208年—206年,主要是起义。包括保举韩信,西进灭秦,留守后方。
公元前202年,开国首功,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
公元前196年,和吕后合谋,诛灭韩信
公元前193年,谥号为"文终"。
沛县起义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刘邦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2]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萧何留守关中
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前204年(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功劳第一,获封酂侯
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才名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