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陵的悲剧命运,他为何全家被杀,又是怎样对待汉朝的

李陵的悲剧命运,他为何全家被杀,又是怎样对待汉朝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心怡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3/12/9 3:16:14

人物志:李陵的悲剧命运

李陵被俘后,汉武帝也有过片刻的清醒,但他采取的补救措施却异想天开: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逃归——显然,在双方互不通气的情况下,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孙敖当然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将听来的一则谣言告诉了汉武帝:“

据俘虏交代:李陵已经叛国投敌,教单于兵法以备汉军,所以臣无所得。

面对几近疯狂的汉武帝,公孙敖的做法自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可是这并不能让人原谅他对李陵造成的伤害——汉武帝大怒,他在没有辨别的情况之下,将李陵全家诛杀。

汉武帝像。他得到虚假情报,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

身败名裂(史载“

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全家被屠。现在李陵只有死心塌地做叛徒了。

历史学者李零在《汉奸发生学》中说:

李陵由降而叛亦属“逼叛”。

如果只从“叛”宇着眼,你只能说李陵是“汉奸”。困为他毕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来。但是如果能体谅他的“叛”出于“逼”,你还不如说他背后的那只手,即由用人唯亲的汉武帝,指挥无能的李广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为谣言的公孙敖,以及墙倒众人推的满朝大臣,他们汇成的那股力,才是真正的“汉奸”。

后来,汉遣使匈奴,李陵质问使者:“

我作为汉将,率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因为孤立无援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大罪,而至于诛杀我全家?

”使者回答:“

我朝有情报说,李少卿教匈奴战术,与我为敌。

”李陵悲愤不已:“那个人是李绪,不是我。”(李绪原为汉朝的塞外都尉,也是因兵败投降匈奴,很受单于宠信。)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诛,使人将李绪刺杀,为此几乎引来杀身之祸。此事见于《汉书》,《史记》中没有记载,也许是司马迁故意为之,就是想要让人更加误解汉武帝而同情李陵。司马迁虽然是史学大家,但也不能全然说没有私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司马迁像。他没有记载李陵被杀的重要原因:汉朝得到了错误的情报,误将李绪当成李陵

在中原农耕民族的口里,匈奴的名声一直不好,这些野蛮人是残暴、无耻和无知的代名词,他们屠城盈野,掠夺成性,从这一方面来说,倒也是恰如其分。可是从历史记载看,至少在某些方面,这些蛮夷倒比汉人更宽容和人道。李陵让匈奴人损伤甚大,投降后又长期“消极”,还与汉朝人(如苏武)“勾勾搭搭”,这一次又杀了李绪,但单于虽然有些恼怒,但还是原谅了他,对他加以保护,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立李陵为右校王。甚至对待宁死不屈的张骞、苏武,单于也都放条生路,还给娶妻生子,相比汉武帝对军人的残酷,谁更野蛮呢?

李陵与苏武的一段故事,也很耐人寻味。

当初,苏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既是同事,又是朋友——两人都是将门之子,都有立功报国的雄心,自然很谈得来。苏武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的贪功妄动(此人身为外交官,竟阴谋劫持单于之母)而被匈奴扣留——这次外交破裂,正是令李陵身败名裂的汉匈之战的导火索。

李陵投降后,感到内心惭愧,不敢去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知道了这层关系,派李陵到苏武的流放地——北海(今贝加尔湖)劝说。

《汉书》记载了这次会面:

“(李陵)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您的哥哥)为奉车(都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您的弟弟)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作为人质),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注意李陵的说辞:苏武的哥哥、弟弟都是高级武官,都因为一点小小过失被迫自杀。母亲含恨去世,妻子改嫁,儿子不知下落(后来,苏武回归,才知道他的儿子也“坐事死”)……不禁让我们怀疑:如果苏武没有滞留匈奴,他会不会也是这种命运呢?弄到“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的地步,这位汉武帝又是怎样可怕的君主呢?

苏武牧羊图

李陵劝说失败,但不忘旧情,他见苏武生活困苦,为了避嫌,就让自己的妻子(匈奴公主)送给苏武牛羊数十头。后来李陵复至北海上,向苏武通报汉武帝的死讯。同样,苏武虽然不肯改变节操,但对这位老朋友的苦衷也很理解,这正是质朴刚强的汉朝人的可爱可敬之处。如果像后世道学先生希望的那样,摆出“骂贼而死”“不食周粟”的姿态,反而不近人情、虚伪僵硬了。

巧合的是,当初苏武的父亲苏建也遭遇过与李陵相似的失败:在配合卫青进攻匈奴时,苏建曾孤军陷入重围,经过一天血战,全军覆没,苏建只身突围。因此被宣判死刑,后交付罚金才保住性命,废为庶人。可能这一段往事,让苏武对李陵有了更多谅解。)

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关系缓和,和亲取代了征战。汉朝遣使要求送还苏武,通过“鸿雁传书”的计策,匈奴只好将苏武交还。

李陵为苏武置酒祝贺,酒宴上不胜感伤地说:“

今天足下回归,可谓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即使是青史所载、丹青所画的古圣先贤,何以过子卿!我虽愚钝怯懦,假如汉朝当时暂时宽恕我兵败之罪,保全我老母,给我洗雪耻辱的机会,也许我可以像古人曹沫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这是李陵日夜不敢忘记的。可是汉将我一家满门抄斩,我还有什么牵挂呢?这些话说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只是希望让子卿了解我的内心。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酒入愁肠,感情不可遏止,李陵起舞作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歌罢,李陵泣下数行,与苏武决别。

曾经雄姿英发的李陵

一千多年后,英雄肝胆的辛弃疾为此写下悲壮沉郁的千古绝唱:“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此时,正是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辅政,这两位过去都是李陵的好友,因此派遣李陵的旧交任立政等充任使者,前往匈奴,趁便说服李陵回归。

匈奴单于为汉使置欢迎酒宴,由李陵、卫律出席作陪。看着“胡服椎结”的老朋友,任立政感慨不已。当着卫律,当然不好明说来意,于是打起了哑谜,“目视陵,而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见没有反应,任立政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每一句都有潜台词:大赦了,你不会被追究了;汉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多么丰富;皇帝不是老糊涂;哥们当政,谁还敢找你麻烦?

李陵默然,过了很久,抚摸着披散的头发,说:“吾已胡服矣!”

趁卫律外出时,任立政对李陵说:“唉,少卿受委屈了!霍子孟、上官少叔都问候你。”

李陵说:“他们两位都好吗?”

立政抓住机会:“请少卿回归故乡,毋忧富贵。”

李陵苦笑,答道:“少公,

回归当然很容易,只怕再次受辱,奈何

!”

话音未落,卫律正好进来,知道使者来意,就说:“李少卿天下贤者,不独居一国。就像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现在怎么说起了私房话!”

酒宴不欢而散。任立政还不死心,又问李陵:“亦有意乎?”李陵重复刚才的回答:“

丈夫不能再辱。

李陵所说的“辱”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的:他对汉朝已经失去了信心。任立政的保证固然是出于真心,但是他的保证能作数吗?岂止是他呢,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曾掌握权柄、劝他回归的两位老朋友的下场都不佳: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两任汉帝,权高名重,青史留名。可是却治家无方,子弟横行不法,他的妻子更卷入宫廷内斗,毒杀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取代),在霍光死后,全家被诛。李陵如果回归,谁知道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已经胡服了的李陵

另一层含义是精神的:李陵叛降匈奴,经受了惨痛的精神折磨,正如他对苏武所说“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经历是他不愿再次体验的。况且,灭族之痛已经使他失去了对汉朝的归属感,作为一个永远被命运放逐的人,他又何必再次反复,再次揭开让他痛苦不堪的旧伤疤?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于宣帝元平元年病死——他从未参加过对汉朝的侵略行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从假投降到真投降,汉武帝做了什么,让李陵彻底伤透了心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李陵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当时李广担任前将军主动请缨,不过他在漠北逛了一圈,却没有找到匈奴。爱好面子的他,在卫青追问责任之下,觉得没有脸面活下去了,于是就“自杀”了。当时李广可是一个很出名的将军,没想到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找到,阴沟里翻船,这让爱好面子的老李家人受不了,而自杀应该是最好

  •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不仅仅和李陵有关,和司马迁职位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阿宝嘎历史标签:李陵

    说起司马迁,我们知道他写的《史记》流传至今。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史记》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不仅仅是史书这么简单,文学造诣也是非常厉害。不过这本书虽然厉害,但是写这本书的司马迁下场并不好,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后来被汉武帝阉割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呢,我们看一下具

  • 李陵五千步卒遇匈奴八万骑兵,寡不敌众投降,那他消灭了多少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候塞雷历史手札标签:李陵

    李广是一位名将,这一点无庸置疑,可惜他没有立下足以封侯的大功,所以遗憾终生。他的孙子李陵也是一位名将。不过李陵的名并不在于打仗多么勇猛、消灭多少敌人,而是因为他投降了。《汉书》中记载,当时陇西(李广是陇西人)的士大夫因为姓李而感到羞愧。就像“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句话一样。所以说他的名大

  • 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汉人李陵?这其实是番邦酋长的政治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李陵

    李广是西汉初年一位非常重要将领,号称“飞将军”,数百年后的李唐皇室,更是追认他为祖宗。李唐皇室是不是李广的后代,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李广有一个孙子名叫李陵,却是毫无争议的,也是史有明载的。同祖父一样,李陵也是一位名将,然而祖孙不同命,李广被视为民族英雄,李陵却被视为“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 著名将领李陵墓地被发现,身穿汉族服饰下葬,从来没有背叛过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李陵

    近日,韩国媒体报道,一座2000多年的古墓在外蒙古的阿尔泰山区被发现。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考古界。最终经过考古专家的认证,这座2000多年的古墓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李陵的墓。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提起李广,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李广非常骁勇善战,李广在时,匈奴根本不敢来犯。后来李广死后,没

  • 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至死拒回家乡,背后原因让他心灰意冷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李陵

    原来,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不肯回乡。这背后的原因让他感到心灰意冷。哪怕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会被别人认为是犯罪。向他国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祖国。历史上,很多将领遇到这样的情况,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西汉有一位名将,名叫李陵。他其实很擅长打架。汉武帝这边很重要。而此时,皇上命他率领数百骑兵深入大

  • 汉匈战争:李陵5000步兵出征匈奴,仅剩400人,汉武帝:族灭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李陵

    漠北战役后,汉匈之间的纷争进入一段暂时的消沉期。自公元前120年后,大汉神将霍去病病逝,匈奴单于伊稚斜在霍去病去世三年后离世。匈奴暂时无力南下袭扰,汉武帝也暂时转变策略,经略全国边境地区。在南方,他下令平定两越(东越和闽越)。在西南,他下令收降夜郎、且末。在东北,设乌桓校尉,管理乌桓,并实际控制高夷

  • 西汉二百年只有一个伏波将军,却因居功自傲,导致李陵被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观察馆标签:李陵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伏波将军”这个称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要属东汉初期的马援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出自马援之口。当时马援班师回朝,很多人都祝贺慰劳他,他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没有平定,自己应该重回边塞,马革裹尸。马援还拿自己和曾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远远不及,“功薄赏厚。”马援提到的路

  • 悲催李陵,弹尽粮绝诈降反成真;仗义司马迁,为友直言受宫刑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缘人标签:李陵

    我是热衷于钻研历史的苏苏说说2021,从事历史方面的创作。欢迎同样对历史感兴趣的您,一起学习我们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本文为苏苏说说2021原创,感谢点赞、支持、关注!“启奏陛下:李陵真的投降匈奴了!我亲眼看到他教导匈奴士兵,不久就会回头攻打我们!”刚刚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公孙敖向汉武帝叩首说道。剧照:公孙

  • 轻敌冒进、治军不严、朝令夕改;也许,这才是名将李陵的本来面目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李陵

    《旧唐书·裴度传》有云:一胜一负,兵家常势。500多年后,当罗贯中对整个三国时期的各位名将战绩,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之后,依葫芦画瓢,最终将这句话改写成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句俗语:胜败乃兵家常事!毫无疑问,这是一句非常靠谱的论断!纵观华夏历史,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常胜将军”——纵然勇猛如楚霸王,也有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