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下令灭孔融九族,孔融9岁小伙说了8个字,后变成千古名言

曹操下令灭孔融九族,孔融9岁小伙说了8个字,后变成千古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澄丹彤 访问量:4200 更新时间:2024/1/26 4:23:59

曹操孔融不得都是历史名人,从二人的身份就明白,他们二人根本不会是同一路人,因为曹操我们都知道,乱世枭雄。我们先来看看一号选手,曹操。出生不高,甚至一度成为东汉末年哪些自诩贵族的人看不起,但是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以及识人用人的能力和对军事的把控,一步一步建立三国时期最强大的魏。

我们再来看看二号选手,孔融。这位选手家世就不得了哦,孔子的20世孙子,4岁便有了“孔融让梨”而名动天下,长大后更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国著名的名士。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孔融这样的带有孔家正统血脉的名士都是很受欢迎的,说白了也就是天生贵族,毕竟谁让历代统治者基本都是用的人家祖先创造的那套学术呢?

孔融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人,忠君爱国,重伦常,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让天下好些人羡慕嫉妒,不对,是谴责。所以当曹操越来越掌控汉皇室后,孔融在政治立场上便是和曹操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个是想老老实实上班的,一个是想取代老板的人。

并且孔融也是,你有学识就有学识吧,虽然顶着孔圣人后人的名号,也不能和大腿较劲嘛,时不时还展示自己的才华,写信去骂曹老板。比如曹丕纳了甄氏,孔融就觉得这曹家人就是不懂礼数,咋能做出这样的丑事呢,于是写了一封信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来嘲讽曹操,文化人就是不一样,骂人都是有典故出来的。

曹操虽然爱才,但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才怎么办呢,于是对孔融也是各种不满意,但是呢确实对方家底不轻,不敢轻易动手,毕竟自己还是有名声的。后来由于饥荒,军需不足,三国时期,那是连年战乱,士兵可是最当紧的,为了军饷,曹操连“摸金校尉”都想出来了,何况是开源节流呢。

于是就想实行禁酒令,而文人怎么能离开酒呢,孔融自然是不愿意,于是就又给曹操写了封信,说酒的好处,而且言语也不是很尊敬,曹操自然不买账,就你知道酒好,我不知道,我连挖坟都想出来了,你咋不想点好主意呢。当然如果因为这些小事,曹操便要杀孔融,也不至于,但是孔融却犯了曹操的大忌。那就是主“张千里环内,不以封建诸侯”,这摆明了是和曹操作对,想扩展皇权,以天子为尊。

其实说实话,当时的东汉天子就算曹操不挟持他,估计过得还不如一条狗,当初出逃的时候,有几个诸侯愿意去救他?孔融这一主张无疑是在摸老虎屁股,不过孔融自然也不怕,谁让咱们祖先教我们要忠君呢。虽然读书人是不太好杀,但是要杀一个人,不是还要“莫须有”么,于是就杀了吧,不仅如此而且顺便把九族也诛了。

这孔融虽然自己不怕死,但是因为自己惹的事情连累的孩子和家人这就还是过不去了,在临死之前,突然想到,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小,能不能幸免呢?毕竟两个小屁孩,一个才八岁,一个九岁。当抓捕者到了府中,孔融决定为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先做一次父亲,再做忠臣,于是为孩子们求情。

而这个时候孔融九岁的儿子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出名!没错就是这八个字,成为后世名言,流传千古,居然是出至一个九岁娃娃的口中。而孔融一听,觉得有道理呀,自己老糊涂了么,还不如一个9岁的孩子。而孔融的儿子也因为这句话让众人很多感慨,一个9岁的孩子,居然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这才是名门之后该有的风范。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孔融,成也孝道,败也孝道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孔融

    孔融是谁?大家知道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情莫过于他的一个历史典故,那就是“孔融让梨”。正是因为这一典故,使得孔融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好孩子,因此,孔融也成为了中国很多家庭长辈们教育小辈们尊老爱幼的一个好例子。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时期山东的曲阜人,一看到山东曲阜这四个字,大家可能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圣贤孔子,

  • 由孔融之死窥汉末政治,原来曹操杀孔融,背后还有这么一层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人物,孔子的二十世孙,身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学上面有着极其显著的成就。这样一位名士,他被曹操杀死的原因,可并不是史书上说的那么简单。袁绍欲除,曹公不允《三国志·魏书》中有记载: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袁绍与孔融之间不合,曾经想要让曹操伺

  • 曹操为何如此恨孔融?孔融以不孝的罪名被诛,真的有根据吗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孔融

    曹操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物以类聚大抵如此。当时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这么几类:当红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几个人一起玩的比较痛快,他们智谋高深,彼此佩服,绝不像袁绍手下的许攸、田丰,整天互相怼。当红喷子:孔融、祢衡、杨

  • 三国歪史:大V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孔融

    郗虑是山阳郡高平人,在现在的山东滕州市西,受师于大儒郑玄。他在汉献帝建安年间,任光禄勋时,与同为九卿的少府孔融有了嫌隙,曹操作书信与他们调解讲和。孔融还暗助体制外大V祢衡,爆料生事,内外勾结,结果祢衡被曹操使手段以山巅罪永久销号。孔融不警醒,依然故我,郗虑望风承旨,奏请免了孔融的官职。曹操给孔融的书

  • 以“孔融让梨”闻名天下的孔融,为何最终会被曹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孔融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美好形象。然而,4岁孩童的让梨之举,仅仅是他人生中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长大后的孔融,在乱世之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罪被曹操处死,给世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之谜:为何曹操一定要将孔融处死?著名典故“孔

  • 孔融让梨家喻户晓,为何最后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罪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德,等到他十三岁时,父亲病逝,他在坟前哭了一天一夜,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起身,这之后他的名气更是广为传播。十六岁时,哥哥孔褒的朋友因被朝廷追杀,来到孔府躲避,被朝廷查出来后,官府定罪时孔融和母亲都争相认罪,这让皇帝大为感动,赦免了他一家。孔融名满天下

  •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孔融

    《三字经》记载孔融:“融三岁,能让梨。”孔融也因为三岁让梨的故事成为现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爱幼的范例。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讲长大后的孔融是什么样的,其实孔融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具体人生轨迹跟搜史君一块来了解一下吧:成名并非“让梨”而是救哥哥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张俭因为触犯了权贵,受到权贵的追杀,逃到了孔褒

  • 4岁的孔融会让梨,16岁的孔融会让什么,结果名声大振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孔融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连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话语。东汉晚期,山东曲阜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七个人像葫芦兄弟一样团结友爱。有一天,孔融的妈妈端来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吃。哥哥们就让六娃孔融和七娃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

  • 老蚌生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孔融

    与辜端书老蚌生珠老蚌出明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又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书·荀尨传》)【原文】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今译】东汉时期的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韦端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韦康和韦诞。韦

  • 孔融的儿子,九岁时说了八个字,成为千古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全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孔融小的时候,长大后的孔融同样优秀,德才兼备,孔融是三国的名士,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孔融作为三国的名士,有建安七子之称,而孔融也是出自名门之后,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孔融作为名门之后,德才兼备这是肯定的,古人非常重视德的发展。勤奋好学的孔融官做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