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融,成也孝道,败也孝道

孔融,成也孝道,败也孝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攀 访问量:529 更新时间:2024/2/18 11:06:35

孔融是谁?大家知道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情莫过于他的一个历史典故,那就是“孔融让梨”。正是因为这一典故,使得孔融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好孩子,因此,孔融也成为了中国很多家庭长辈们教育小辈们尊老爱幼的一个好例子。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时期山东的曲阜人,一看到山东曲阜这四个字,大家可能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圣贤孔子,确实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这咋一看时间也太长了,但人家还真是孔子的后代。

历史上记载,孔融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逝世。这对那么小的有一个孩子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时孔融伤心过度,哭的差点窒息跟随他的父亲一起离开人世。种种表现足以展示孔融当时的悲伤。因此后来乡亲们皆称孔融为至孝,这也相当于给孔融打上了一个标签——孝。后来还有一件事情能够说明孔融对家人的孝。

在孔融16岁的时候呢,有一个当官的人在官场得罪了大人物,因此就被官府通缉捉拿。这个人正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孔融一听是自己的哥哥的朋友,那不就是自己的朋友吗?便自作主张的把张俭藏在了自己的家中,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这件事情还是败露了出去。当时官府因为张俭和孔褒的关系,就要拿下这二人,孔融是死活不愿意他的哥哥被官府抓走受刑,抢着去替哥哥受刑。最后的最后还是官府下发命令,捉拿孔褒,此事和孔融无关。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孔融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知名度也是直线飙升。

人怕出名猪怕壮,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叫做孔融的知名人士,而且他作为孔子的后代,学问是肯定有的,名气加上学识,就吸引了很多的大人物请他出门做官。后来司徒杨赐亲自过来请他,他才同意去做官。这可能是孔融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的命运就再也不属于他自己掌控了。

在北海郡为相的时候,有一次他出门路过一个墓地,有一人在坟前哭泣。一问才知,此人父亲去世之前他在外地没赶回来,没能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因此独自一人再次思念老父亲。按理来说人家思念父亲在坟前哭泣和孔融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孔融这个人观其面容毫不见憔悴之色。在后汉那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门都认为真正有孝道、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都应该悲伤地站不起身子,没有力气抬不起头。所以孔融当即就认为这个人不孝顺,没有尽孝道,就武断的处罚他去孝顺自己的父亲。结局当然就是被孔融给处决了。我想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发现孔融的偏激、残忍。

孔融后来被袁绍的儿子袁谭给围困住了,只有他自己一人得以逃脱。无奈之下,只得投奔曹操。作为一个天下雄主,曹操因为孔融以前的事迹而对他礼贤下士。指望着孔融能够帮助他建立一个有孝道的天下。但是聪明的人都懂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孔融一开始在曹操手下做事还是很好的,可能是和周边的人混熟了,人际关系也有了。孔融就开始反感曹操的各种行为,经常是跟曹操处处相对,用今天的话就是下属和老板干架啊,也亏得曹操这个人肚量大,对他是忍了又忍。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曹操讨伐乌恒胜利,孔融说他恃强凌弱;曹操不让喝酒,孔融说他是为了攒粮食准备造反。孔融其实就是自己太作了,下场可能就不会太好。这些发生的事情使得曹操已经对孔融起了杀心。

公元208年,有人举报孔融违反朝廷礼仪,诽谤朝廷,更是散播不孝的言论。曹操一问才知道,有一次孔融当众说一些对父母不敬的话语,甚至污蔑父母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这可谓是大逆不道。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孔融直接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给杀了。不仅人死了,名声也败坏了。

现如今,大多数人只知道孔融小时候的事迹,可能就是源于我们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性,去掉糟糠,只取精华。孔融为了维护孝道武断的夺取一个无辜人的性命。最后的下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毛病。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工作也好、学习也罢,不仅要心存善念,还要做到表里如一。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美好,我们个人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多姿绚丽。也让我们每个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当代人。传承孝道,人人有责。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由孔融之死窥汉末政治,原来曹操杀孔融,背后还有这么一层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人物,孔子的二十世孙,身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学上面有着极其显著的成就。这样一位名士,他被曹操杀死的原因,可并不是史书上说的那么简单。袁绍欲除,曹公不允《三国志·魏书》中有记载: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袁绍与孔融之间不合,曾经想要让曹操伺

  • 曹操为何如此恨孔融?孔融以不孝的罪名被诛,真的有根据吗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孔融

    曹操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物以类聚大抵如此。当时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这么几类:当红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几个人一起玩的比较痛快,他们智谋高深,彼此佩服,绝不像袁绍手下的许攸、田丰,整天互相怼。当红喷子:孔融、祢衡、杨

  • 三国歪史:大V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孔融

    郗虑是山阳郡高平人,在现在的山东滕州市西,受师于大儒郑玄。他在汉献帝建安年间,任光禄勋时,与同为九卿的少府孔融有了嫌隙,曹操作书信与他们调解讲和。孔融还暗助体制外大V祢衡,爆料生事,内外勾结,结果祢衡被曹操使手段以山巅罪永久销号。孔融不警醒,依然故我,郗虑望风承旨,奏请免了孔融的官职。曹操给孔融的书

  • 以“孔融让梨”闻名天下的孔融,为何最终会被曹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孔融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美好形象。然而,4岁孩童的让梨之举,仅仅是他人生中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长大后的孔融,在乱世之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罪被曹操处死,给世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之谜:为何曹操一定要将孔融处死?著名典故“孔

  • 孔融让梨家喻户晓,为何最后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罪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德,等到他十三岁时,父亲病逝,他在坟前哭了一天一夜,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起身,这之后他的名气更是广为传播。十六岁时,哥哥孔褒的朋友因被朝廷追杀,来到孔府躲避,被朝廷查出来后,官府定罪时孔融和母亲都争相认罪,这让皇帝大为感动,赦免了他一家。孔融名满天下

  •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孔融

    《三字经》记载孔融:“融三岁,能让梨。”孔融也因为三岁让梨的故事成为现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爱幼的范例。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讲长大后的孔融是什么样的,其实孔融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具体人生轨迹跟搜史君一块来了解一下吧:成名并非“让梨”而是救哥哥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张俭因为触犯了权贵,受到权贵的追杀,逃到了孔褒

  • 4岁的孔融会让梨,16岁的孔融会让什么,结果名声大振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孔融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连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话语。东汉晚期,山东曲阜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七个人像葫芦兄弟一样团结友爱。有一天,孔融的妈妈端来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吃。哥哥们就让六娃孔融和七娃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

  • 老蚌生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孔融

    与辜端书老蚌生珠老蚌出明珠东汉末年·孔融《孔北海集》(又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书·荀尨传》)【原文】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今译】东汉时期的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韦端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韦康和韦诞。韦

  • 孔融的儿子,九岁时说了八个字,成为千古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全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孔融小的时候,长大后的孔融同样优秀,德才兼备,孔融是三国的名士,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孔融作为三国的名士,有建安七子之称,而孔融也是出自名门之后,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孔融作为名门之后,德才兼备这是肯定的,古人非常重视德的发展。勤奋好学的孔融官做到北

  • 世人只知孔融让梨,大为赞赏,却不知孔融后来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孔融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代王朝人才辈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是我国历代王朝写的史料记载,才能让数千年后的我们能够了解当时的故事,也能从当时的故事里有所收获。所以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会学习很多历史悠久的名人事迹,以此来教育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