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萌宠之家 访问量:3033 更新时间:2023/12/10 6:26:11

曹操重视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华不看人品的地步。

孔融才华横溢,幼年那一出让梨更是让他流芳百世。曹操,东汉末年人尽皆知的大枭雄,擅长军事、文学、书法和政治。位极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后多次颁布他亲自写的《求贤令》。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求贤之切的名句。

曹操求贤,是面向普天之下各类人才的招纳,而非只针对某个社会阶层。这样的举动,一改汉代察举制重名节的惯例,更进一步地做到了''唯才是举'',且是真正只看重''才干''而不看出身门第和品性。

然而无论标准如何,曹操求贤,最基本的一条标准还是曹操和这人才合得来,这人才愿意为他效力。而显然,孔融是不符合这一条基本标准的。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的父亲孔宙原为太山都尉,在孔融十岁那年被调回京,孔融也就跟着去了京城。孔融因为让梨一事,其高尚的品德为人熟知。不过他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才华和他的聪慧,相比之下却没那么有名。

孔融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机敏。当时河南尹李膺颇有名望,但以简重自居,只接待当世名人及与其交好家族的后人。然而年幼的孔融对他非常好奇,想要一看究竟,就前去拜访李膺。

孔融让门童通报,说和李家交好的家族之后前来拜访。李膺好奇这个小孩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便让孔融进门,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结果孔融回答:''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孔子和老子有关系,孔融便说自己和李膺有关系,这听起来充满童趣的逻辑,恰巧展现了孔融过人的机敏。因而李膺大赞:''高明必为伟器。''

然而像孔融这样早慧的人,在性格上常常都有着自己的坚持,换句话说,孔融很难因为政局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和曹操有所牵连的时候,就非常直白地表现出了自己对曹操的不满。

当时袁绍和曹操正得势,而孔融正在为黄巾军头疼。他手下有人建议从袁、曹二人中选择一人投靠,然而''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甚至怒杀手下。

其实,孔融并不是针对曹操,而是看不顺眼所有意图推翻汉室而自立的人。不仅袁绍和曹操被孔融拒绝过,刘表曹丕也曾遭到孔融批评。孔融是个更加传统的汉室守护者,坚定地维护着汉王朝,因而与日益掌握朝堂的曹操冲突更多。

曹操曾想在民间闹饥荒,但是军队又在快速扩张的时候颁布禁止酿酒的禁令。然而孔融多次上书和他争辩,且言辞偏激,非常不敬。孔融还曾多次公开反对曹操''雄诈渐著'',违背曹操下达的命令。他还曾搬出古时的''王畿之制'',以阻挠朝廷对曹操封赏。

山阳人郗虑因为一点点小罪就上奏弹劾孔融,然而大家对这背后曹操和孔融的冲突心知肚明。念及此,曹操也就大度地又放了孔融一马,还专程写信给孔融,表示对他的欣赏和激励。孔融也作了回信,表示希望两人的关系能够缓和。

然而对于曹操而言,孔融这么个极有才华和名望的人,若是不能为己所用,那将来必成大患。虽然孔融已表示愿意和曹操和平相处,也渐渐淡出政坛,但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的状况还是不断加深了曹操对他的忌惮。

曹操虽然爱惜人才,但是更中意天下。面对孔融,未雨绸缪显然比放任更有利于曹家夺天下。所以曹操终究还是指使手下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让他上奏污蔑孔融。而在这封奏疏中,宾客常来拜访孔融一事,就被说成了孔融意图谋反。

曹操喜欢有才之人。孔融是有才之人。所以曹操喜欢孔融?这逻辑看起来没有大问题,可政坛哪有这么简单。从站队来看,曹操和孔融算是政敌。虽然英雄惜英雄,但还是利益更大。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历史人物编辑:玖瑾教育标签:孔融

    之前51君听过一个小测试,说世界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酗酒,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母亲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这3个孩子还有的聋有的哑;另一个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学习认真,对人很有礼貌,十分孝顺父母,还喜欢拉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如果你只能选一个生下来,你会选哪一个?在测试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孔融9岁儿子讲了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孔融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战士仅剩数百人,但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提到孔融,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一故事在教育过程中被广为传颂。而不止现代,在汉代孔融也是比较有名的人,为人正直,但因为触犯曹操而被杀害。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孔融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孔融

    秋瑾在《对酒》中有一句诗讲:“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是一位伟大的近代的民族革命烈士,她是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却具有进步的女权思想的革命志士。她是中国第一位引起全国上下激烈响应的女革命者,她一直为女权的扩散奋斗,为解放封建社会女性的卑微处境而奔波。她认为民族大义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面

  • 孔融被曹操处死前曾为女儿求情,他女儿说了八个字,孔融便认命了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孔融

    孔融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后代,从小就非常懂事,在四岁的时候,全家人吃梨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但是真正让孔融出名的事件并不是“孔融让梨”而是因为他艺高人胆大。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悲伤过度,需要有人扶才起得来,被很多人称为大孝子,他的内心对汉朝是极其忠

  • 孔融被满门抄斩,央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道出八个字流传到今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孔融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从前有个四岁的小孩,一天他的父亲带了一些梨回家,让自己的孩子们挑选,就让这个四岁的小孩先挑选,结果他拿了里面最小的梨出来,后来他的父亲就问,那么多的梨,还让你先挑,为什么挑里面最小的梨呢?当时那个小孩回答,因为我最小所以我要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应该给自己的哥哥和父亲们吃

  • 孔融,终究是用生命让了“梨”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孔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先点击一下“关注”吧!这样既方便您讨论及分享,又可以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可你知道吗?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最后竟是因为“不孝”而掉了脑袋。►天才少年横空出世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曲阜人,一出生

  • 孔融4岁让梨,从小孝顺,最终却因“不孝”被曹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沧桑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留下来的美德。13岁那年,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不已,都不能自己站起来,还是别人扶了一把才起来。因此,邻居们都说孔融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天生好学,博览群书,还重情重义。一次,名士张俭被中常侍侯揽解恨,悄悄派人去捉拿他

  • 4岁孔融能让梨,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竟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孔融

    儿童的世界是欢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善恶分别,色彩艳丽,但真的长大后,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更坏,而是更复杂了。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老师不会告诉你,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是个酷吏,老师也不会说儿时凿壁偷光的

  • 4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孔融长大后怎样了?别傻,老师才不好意思说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伤怀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就读到了这样的故事,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将大的好的东西主动让给兄长父辈。因为这个故事的烘托,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们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认为他这样的品德——当时他才四岁啊!大有可为,可长大后的孔融发展怎样了?老师为何从不告诉我们?别傻了,老师那是不好

  •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直到长大后的孔融吗?网友:不忠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而最著名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从小老师就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学生谦让的美德,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不过关于孔融的故事,也只有孔融让梨,理当来说这么一个出名的人物,怎么都会用作课堂的教学典范,但除了孔融让梨,老师却从来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