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名士孔融的尴尬:《三国志》不能为之立传

一代名士孔融的尴尬:《三国志》不能为之立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方轩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4/2/24 21:17:39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很聪明,被视为“神童”。

才大气粗的孔融。16岁时,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与边让同为“后进冠盖”。38岁时,做了北海相。后来,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

孔融才气大、名气大,胆识自然也不小。每次的朝廷御前会议,他都无所畏惧,勇于发声,以至于其他卿、大夫大都成了摆设。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时,曹操想公报私仇,趁机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辩理:《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敷衍说,这是上面的意思。

孔融心想,简直胡扯,上面能管的了你!于是,回怼道: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如今,天下人敬仰你,是因为您聪明仁智,办事公道。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

曹操一想,孔融说的在理,于是就没有杀杨彪,但心里是非常不痛快。

然而,孔融却不知进退,一有机会,就找他的茬子。而且极尽讽刺挖苦、牵绊捣乱之能事,以发泄他对曹操的不满。

曹操攻破邺城后,曹丕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了小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灭亡商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因为孔融博学多才,曹操就信以为真,便问他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说酒可以亡国,因此下令禁酒。于是,孔融跳出来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怎么可以禁酒?再说,自古以来多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

这样的话,曹操当然很不受用。因孔融名气大,曹操一时也奈何他不得。但是,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孔融不只说些刻薄话,他还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曹操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他几乎都表示反对。这就让曹操不能容忍了。

老谋深算的曹操。当时,曹操正想用兵荆州,对付刘备。把孔融这样的人留在朝中,叫他如何放得下心?另外,孔融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曹操便决定在消灭刘备之前,先解决了孔融。

于是,曹操便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让他去调查孔融的不法、不规的问题。郗虑原本与孔融不合,对曹操的任命自然心灵神会。

郗虑很快就收集到孔融的罪证,并让一个叫路粹的人写了举报材料。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杨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劉)字。这便是谋反,当然该杀、可杀。于是,孔融很快被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也受到株连。

不过,曹操杀孔融用的却不是“谋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

据路粹的举报和后来公布的罪状,孔融有两大反动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点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布告上说:“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孔融不但该杀,而且杀晚了。

孔融是否真有上述言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曹操说有,那就有不容你说没有。

即便有,也顶多属于放荡不羁的言行,有错而无罪。但那个时代,是不讲人权的,连“腹诽心谤”都有罪,何况是“猖狂攻击”,当然该死。

曹操自我标榜“唯才是举”。盗嫂受金、不仁不孝都不要紧,怎么能因为不孝而杀人呢?这不是出尔反尔吗?

其实,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用心是很深的。事实表明,曹操是极有心计的政治家,而孔融则是意气用事的书呆子。汉王朝历来主张“以孝治天下”。曹操杀孔融,说明他维护孝道,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样一来,曹操既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人,还可以否决自己的别有用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

这样做,不但能消灭孔融的肉体,还能诋毁孔融的名誉——孔子的二十世孙,居然主张不孝,那么他的德行还靠得住吗?一个连祖宗都背叛的人,难道还不该死吗?

显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还要让他死有余辜,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这一招,是相当毒辣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杀一儆百,以重威权,故有此举。而孔融正好是这样的一只出头鸟……

似此这样,陈寿敢为孔融立传吗?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孔融

    曹操重视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华不看人品的地步。孔融才华横溢,幼年那一出让梨更是让他流芳百世。曹操,东汉末年人尽皆知的大枭雄,擅长军事、文学、书法和政治。位极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后多次颁布他亲自写的《求贤令》。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求

  •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历史人物编辑:玖瑾教育标签:孔融

    之前51君听过一个小测试,说世界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酗酒,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母亲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这3个孩子还有的聋有的哑;另一个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学习认真,对人很有礼貌,十分孝顺父母,还喜欢拉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如果你只能选一个生下来,你会选哪一个?在测试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孔融9岁儿子讲了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孔融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战士仅剩数百人,但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提到孔融,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一故事在教育过程中被广为传颂。而不止现代,在汉代孔融也是比较有名的人,为人正直,但因为触犯曹操而被杀害。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孔融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孔融

    秋瑾在《对酒》中有一句诗讲:“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是一位伟大的近代的民族革命烈士,她是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却具有进步的女权思想的革命志士。她是中国第一位引起全国上下激烈响应的女革命者,她一直为女权的扩散奋斗,为解放封建社会女性的卑微处境而奔波。她认为民族大义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面

  • 孔融被曹操处死前曾为女儿求情,他女儿说了八个字,孔融便认命了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孔融

    孔融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后代,从小就非常懂事,在四岁的时候,全家人吃梨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但是真正让孔融出名的事件并不是“孔融让梨”而是因为他艺高人胆大。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悲伤过度,需要有人扶才起得来,被很多人称为大孝子,他的内心对汉朝是极其忠

  • 孔融被满门抄斩,央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道出八个字流传到今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孔融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从前有个四岁的小孩,一天他的父亲带了一些梨回家,让自己的孩子们挑选,就让这个四岁的小孩先挑选,结果他拿了里面最小的梨出来,后来他的父亲就问,那么多的梨,还让你先挑,为什么挑里面最小的梨呢?当时那个小孩回答,因为我最小所以我要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应该给自己的哥哥和父亲们吃

  • 孔融,终究是用生命让了“梨”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孔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先点击一下“关注”吧!这样既方便您讨论及分享,又可以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可你知道吗?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最后竟是因为“不孝”而掉了脑袋。►天才少年横空出世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曲阜人,一出生

  • 孔融4岁让梨,从小孝顺,最终却因“不孝”被曹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沧桑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留下来的美德。13岁那年,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不已,都不能自己站起来,还是别人扶了一把才起来。因此,邻居们都说孔融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天生好学,博览群书,还重情重义。一次,名士张俭被中常侍侯揽解恨,悄悄派人去捉拿他

  • 4岁孔融能让梨,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竟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孔融

    儿童的世界是欢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善恶分别,色彩艳丽,但真的长大后,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更坏,而是更复杂了。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老师不会告诉你,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是个酷吏,老师也不会说儿时凿壁偷光的

  • 4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孔融长大后怎样了?别傻,老师才不好意思说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伤怀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就读到了这样的故事,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将大的好的东西主动让给兄长父辈。因为这个故事的烘托,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们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认为他这样的品德——当时他才四岁啊!大有可为,可长大后的孔融发展怎样了?老师为何从不告诉我们?别傻了,老师那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