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很聪明,被视为“神童”。
才大气粗的孔融。16岁时,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与边让同为“后进冠盖”。38岁时,做了北海相。后来,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
孔融才气大、名气大,胆识自然也不小。每次的朝廷御前会议,他都无所畏惧,勇于发声,以至于其他卿、大夫大都成了摆设。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时,曹操想公报私仇,趁机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辩理:《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敷衍说,这是上面的意思。
孔融心想,简直胡扯,上面能管的了你!于是,回怼道: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如今,天下人敬仰你,是因为您聪明仁智,办事公道。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
曹操一想,孔融说的在理,于是就没有杀杨彪,但心里是非常不痛快。
然而,孔融却不知进退,一有机会,就找他的茬子。而且极尽讽刺挖苦、牵绊捣乱之能事,以发泄他对曹操的不满。
曹操攻破邺城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了小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灭亡商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因为孔融博学多才,曹操就信以为真,便问他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说酒可以亡国,因此下令禁酒。于是,孔融跳出来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怎么可以禁酒?再说,自古以来多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
这样的话,曹操当然很不受用。因孔融名气大,曹操一时也奈何他不得。但是,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孔融不只说些刻薄话,他还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曹操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他几乎都表示反对。这就让曹操不能容忍了。
老谋深算的曹操。当时,曹操正想用兵荆州,对付刘备。把孔融这样的人留在朝中,叫他如何放得下心?另外,孔融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曹操便决定在消灭刘备之前,先解决了孔融。
于是,曹操便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让他去调查孔融的不法、不规的问题。郗虑原本与孔融不合,对曹操的任命自然心灵神会。
郗虑很快就收集到孔融的罪证,并让一个叫路粹的人写了举报材料。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杨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劉)字。这便是谋反,当然该杀、可杀。于是,孔融很快被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也受到株连。
不过,曹操杀孔融用的却不是“谋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
据路粹的举报和后来公布的罪状,孔融有两大反动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点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布告上说:“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孔融不但该杀,而且杀晚了。
孔融是否真有上述言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曹操说有,那就有不容你说没有。
即便有,也顶多属于放荡不羁的言行,有错而无罪。但那个时代,是不讲人权的,连“腹诽心谤”都有罪,何况是“猖狂攻击”,当然该死。
曹操自我标榜“唯才是举”。盗嫂受金、不仁不孝都不要紧,怎么能因为不孝而杀人呢?这不是出尔反尔吗?
其实,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用心是很深的。事实表明,曹操是极有心计的政治家,而孔融则是意气用事的书呆子。汉王朝历来主张“以孝治天下”。曹操杀孔融,说明他维护孝道,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样一来,曹操既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人,还可以否决自己的别有用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
这样做,不但能消灭孔融的肉体,还能诋毁孔融的名誉——孔子的二十世孙,居然主张不孝,那么他的德行还靠得住吗?一个连祖宗都背叛的人,难道还不该死吗?
显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还要让他死有余辜,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这一招,是相当毒辣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杀一儆百,以重威权,故有此举。而孔融正好是这样的一只出头鸟……
似此这样,陈寿敢为孔融立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