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融的名字,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两个字:让梨。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形象。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可以从《世说新语笺疏》中找到。这里就讲讲另一件奇事吧。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孔融登门拜访,门人看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他就对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放他进去。李膺问他:“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情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后来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但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什么成绩。孔融说话的风格一向犀利耿直,这为他埋下了祸根。建安九年,曹操打败袁绍,攻下了邺城并屠杀邺城居民,曹操的儿子曹丕,见袁绍儿媳妇甄姬长得漂亮,就私下娶了她为妻。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什么典故。孔融答说:“丞相拿现在的事情对比一下就能明白” 曹操听了心里很不痛快。
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讥讽他说:“大将军远征,那么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讨伐啊!”曹操提倡节俭,上表请禁酒并发布了禁酒令,但孔融的理想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禁酒就是跟他的愿景相违背,所以他还是常常不管不顾的大摆宴席请人喝酒。
孔融看到曹操奸雄本色渐渐显露,所以说话更加偏激。他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都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分封诸侯。当时曹操想要自封魏公,于是对孔融的猜忌更加严重。但是因为孔融名满天下,宾客众多,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一直想要除掉这个隐患。郗虑揣摩到了曹操的想法,以蔑视国法为弹劾孔融。曹操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于是指使祭酒路粹奏孔融以“欲图不轨”、“诽谤朝廷”等罪名处死,并株连全家。
孔融死后,孔融的儿子说道,“岂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果然,曹操下定决心斩草除根,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没能逃过被杀。而这句话也流传至今成了经典名句,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整体受难,其中的个体也没有办法独自保全。
孔融的一生正印证了《陆游家训》里的一句话:“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