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到孔融的问题会引起很多人士的强烈反对
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当然名气很大,但是每每与曹操唱反调,后来被曹操给杀掉了。他的很多故事在历史资料里都有记载的。这些年,有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孔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这些无疑引发了孔融家乡人的不满。认为是给孔融抹黑了。当然还与其他的群体,也表达了极其强烈的不满。更有甚者,还有对说孔融不是的人进行了人身攻击。诸如此类,我想,这样的群体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应该是有以下三种原因吧。如果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也希望仅仅是批评。
第一、出于对孔子的感情。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中国人尊孔子为圣人,自然爱屋及乌,对孔融的喜爱也是油然而生。特别是他最后被曹操所杀,更是充满了同情。当然容不得别人对孔融说三道四。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第二、受孔融让梨故事的影响。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对孔融是“知书达理”的印象。也有很多人小的时候就把孔融作为偶像来对待的,对于有些人对孔融的说三道四,自然是诸多的不满,若有过激者,做出过格的行为来,也是在所难免。
第三、确实,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孔融。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或者《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以上信息来源对孔融的描写都是正面的,这就容易给大家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来。特别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孔融的章节,让人惋惜不已,也对曹操滥杀无辜的行为痛恨不已。可惜,《三国演义》的孔融与历史上真实的孔融相差太大了。历史上的孔融文章学识是没有问题的,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他有跻身顶流社会的实力,但是也仅仅在这个方面。他为官为将,远不及格。识人用人均没不得其法,而且,情商堪忧。并且常出悖论,特别是对父母之恩的论点,实在是背经叛道。(孔融认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也知道,现代人很多认同孔融的父母无恩论的观点。说实在的,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这样的言论足以被杀的。况且,认同这种观点的现代人也不是多数。
当然,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学功力是超越常人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他的《临终诗》吧: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在临死之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写的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自省诗。头一句就下了言多必失的定论。不过,我敢断言,即使让他重新开始,以他的个人秉性,仍然很难改正这个缺点。
品三国故事,学古人智慧,我是山高人为峰,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天成长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