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安全教育漫谈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4/2/19 12:17:09

/猴妈

孔融让梨,对大家而言,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妈妈们听着这则故事长大,然后再讲给宝宝听。

老故事听多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一些暗黑系的解读比如孔融是心机boy,让梨是为了避免被哥哥们揍……当然这些时髦解读,博人一笑,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仔细推敲,孔融让梨其实是古代大家族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的大人们大概和现在的父母一样爱晒娃,只不过这则故事特别适合当做别人家小孩的教材案例,而孔融家族长辈人脉比较广,朋友圈子大,一下子火了。

如果去掉孔融让梨的各种高光滤镜,和道德鸡汤,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若认真陪伴孩子的成长,悉心教养不娇宠,4岁小孩子让个吧梨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为什么是四岁?据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段文字比较简单,仅简单记录了让梨故事,并注明孔融当时四岁。其他版本中也有提及是7岁,但相对而言,4岁更可信。三字经也是表述为:“融四岁,能让梨。”

作为孔子的嫡系后代,孔家孩子们的家教应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4岁的孔融会表现特别突出呢?

这要从四岁左右宝宝的心理特点说起。

带过宝宝的家长都有一个体会,小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一段恶魔期,一段天使期交替出现。

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随后的4-5岁往往是一个平和的天使阶段。

经历了2岁的麻烦和3岁的叛逆,宝宝自我意识的萌发,拥有了最初的是非判断,个性初步形成,开始变得精力充沛,并爱表现自己。4岁以后的宝宝已经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而随着进一步的成长,到了5岁,宝宝还将表现出喜欢玩有规则的游戏,并以遵守规则后取得的成果为快乐。

这个阶段,他们对成人指导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按成人的要求思考和完成一定的任务,为自己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感到满足。甚至有讨好长辈的明显表现。

比如在这个时候,宝宝会将家长的话当成楷模和标准,并愿意积极按照长辈要求执行和表现,若及时得到长辈的肯定,小小的他们会为自己一板一眼执行了大人的标准而感到自豪。

当然,后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质疑大人最初灌输的是非观,并有意挑战大人的权威。经历7-9岁的小叛逆,和青春期叛逆,在质疑和碰撞中,孩子们最终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格和是非观念。

让梨对四岁孩子而言是吃亏吗?关于梨子的来源,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客人赠送,有说是长辈六十大寿时家里准备的酥梨。换言之,这个梨很可能不是日家里吃得到的物品。

对成年人而言,一款稀有的水果,当然是珍品。而对幼童而言,对于陌生的食物,内心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只要大人不在一边煽风点火的暗示,幼童未必会对陌生食物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如果家庭成员会强化分享概念及礼让概念,对于4岁的孔融而言,让梨得到的满足感,甚至会胜于吃一个大梨。

当我们预设这样一个场景,4岁的小孔融在良好的家教下,参与家里的一个重要活动(无论是客人来访,还是长辈的六十大寿),这正是满满表现欲的年纪,家人拿来一盘他并不熟悉的梨子,小小的他决定选一个小梨,自己吃刚刚好。而孔融的哥哥们,过了4-5岁这个唯大人命令是从的敏感年龄,也认得好东西,自然不会客气。弟弟和哥哥因为年龄的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这时,有人逗小孔融,为他选梨的原因。小孔融当然毫不客气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儿,法当取小者。”童言童语,恰如其分。4岁的孔融果然是一个良好家教下培养出来的阳光boy。但他的哥哥们就差吗?并不是。

即便是家教优秀如孔子后人,也只有4岁没有见过太多美食的小娃娃表现出了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谦让”举动,而其他大孩子都是正常孩子的反应。所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场景,其实仅是一个良好家风大家庭的正常温馨场景,没有必要过度解读。过度强调“让”这个动作,反而失了童趣。

在开放二胎的当下,多子家庭兄弟姐妹如相处,或许可以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一些发。首先无论对哪个孩子都不能骄纵,其次给予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关注和肯定,不强求谦让,自然和谐。

猴年妈曰:关注孩子的成长故事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别人指出孔融的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孔融

    为什么说到孔融的问题会引起很多人士的强烈反对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当然名气很大,但是每每与曹操唱反调,后来被曹操给杀掉了。他的很多故事在历史资料里都有记载的。这些年,有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孔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这些无疑引发了孔融家乡人的不满。认为是给孔融抹黑了。当然还与其他的群体,也表达了极其强烈

  • 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孔融

    提到孔融的名字,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两个字:让梨。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形象。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可以从《世说新语笺疏》中找到。这里就讲讲另一件奇事吧。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孔融登门拜访,门人看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他

  • 建安七子之首是王粲,还是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孔融

    首先,王粲绝对不是建安七子之首,笔者也不知道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

  • 孔融从被人夸赞到遭人唾弃,一生荣辱与共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四岁让梨,名扬天下,晚年却发表言论‘父母不算亲人,子女不必报恩’,后在家喝酒招来灭门祸事。孔融,鲁国人,从小聪明好学,谦卑礼让,也是“圣人”孔子的世孙。《三字经》中也有赞扬他的“融四岁,能让梨”,没想到十岁时,却显现出惊人的言行。十岁那年,孔融与父亲一同来到洛阳,听闻太守李元礼是

  • 孔融被曹操杀死后为什么还有衍圣公家族传世?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孔融

    在三国时代,曹操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后来,北方割据,曹操通过秩序武力战争逐渐地统一了北方,而他的父亲却再回到他都城的时候,意外的被孔融手下杀死。曹操因为孔融的不正当行为以及反抗朝廷统治,最后将它除以诛杀三族的极型,可孔融的三族都已经没了,为什么到后世的朝代还是有人供奉衍圣公的传人了。曹操为了维护

  • 曹操杀孔融,为何选择在赤壁之战前?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孔融

    孔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孔融就天下知名,是有名的神童。长大后孔融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士人的领袖,孔融心怀汉室,始终把自己当作汉朝官员,所以和曹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杀死孔融,七月曹操挥师南征刘表,曹操

  • 一代名士孔融的尴尬:《三国志》不能为之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很聪明,被视为“神童”。才大气粗的孔融。16岁时,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与边让同为“后进冠盖”。38岁时,做了北海相。后来,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孔融才气大、名气大,胆识自然也不

  •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孔融

    曹操重视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华不看人品的地步。孔融才华横溢,幼年那一出让梨更是让他流芳百世。曹操,东汉末年人尽皆知的大枭雄,擅长军事、文学、书法和政治。位极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后多次颁布他亲自写的《求贤令》。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求

  •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满门抄斩,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历史人物编辑:玖瑾教育标签:孔融

    之前51君听过一个小测试,说世界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酗酒,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母亲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这3个孩子还有的聋有的哑;另一个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学习认真,对人很有礼貌,十分孝顺父母,还喜欢拉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如果你只能选一个生下来,你会选哪一个?在测试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孔融9岁儿子讲了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孔融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战士仅剩数百人,但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提到孔融,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一故事在教育过程中被广为传颂。而不止现代,在汉代孔融也是比较有名的人,为人正直,但因为触犯曹操而被杀害。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