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并且韩信是齐王。当初刘邦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请求韩信救援自己,而韩信却提出了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就意味着韩信对齐地有意,而齐地是除关中和蜀地之外,战略位置最好的。韩信又不同于其他的封王,虽然当时韩信是非常忠诚,但是依靠韩信的能力,那么一旦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做为刘邦的心腹谋士,张良知道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而已。早在韩信要挟刘邦加封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收留项羽的爱将钟离昧又进一步让刘邦坚定了除掉韩信的想法。但是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和步骤,于是第一步是去掉韩信的兵权,这里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没有了部队的韩信就像老虎拔掉了獠牙,已经不足为虑了。杀还是不杀,就看刘邦的一句话。吕后和萧何不过是执行人,没有高祖刘邦的默许,吕后和萧何是没有胆量干掉韩信的。
吕后与萧何密谋杀害韩信,同为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什么既不参与,又不阻止呢?张良之所以不参与吕氏之谋,这就是张良与萧何、陈平区别最大的地方。萧何是一个干吏,擅长理国理财,搞起谋略来,他则外行,所以他帮助吕后,用的是利用朋友的信任,搞的是阴谋;而陈平虽然也是刘邦手下的谋士,也出过奇计,但我们从《史记》的记载中也可看出,他那“六大奇计”也大都是小计谋,局部用用可以,但在战略长远来看,却并不适用,所以他只是谋士。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张良怎么会不清楚。而且韩信可能是自己也比较作,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二十万。刘邦问他韩信可以带多少,韩信却说多多益善。韩信说的是真话,但是你作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实诚呢?尤其是君臣有别,你不应该那么得意。其次就是在刘邦楚汉相争最关键的时候,韩信给刘邦提条件,自己要当齐王,否则不派兵打项羽,以刘邦这种流氓性格当时都气急了,幸亏是韩信和张良劝,才好说歹说的勉强同意。危机关头,跟君王讨价还价,就凭这一点,刘邦就不能容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手,而是通过吕后和萧何的手,也算是对其功绩的肯定,怕背上一个恶名。
面对一个已经造反了的韩信,张良不为刘邦或吕后出杀韩信的计策,都算是对韩信网开一面了,更谈何救韩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