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重复多次嫉妒之恶,嫉贤妒能毁坏了魏国国运

司马迁重复多次嫉妒之恶,嫉贤妒能毁坏了魏国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楠者电影解说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4/1/23 0:09:27

“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以“嫉妒”贯穿主线。莎翁将嫉妒心喻为”绿眼的妖魔“,不仅面目可憎且极其凶恶。

在我国历史上,先贤们比莎翁更早意识到了嫉妒之恶,所以才有警世之言:“美女无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女子不论美丑,入宫就被人嫉妒;读书人不论有无才能,入朝就被人仇视。

司马迁用史实阐述了嫉妒之恶,在《史记》中曾三次引用了这句话,分别是:《外戚世家》、《扁鹊仓公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

嫉妒之恶从小处而言影响个人,但嫉贤妒能,隐蔽人才,排挤人才,从大处讲或可影响国运。

战国初期,魏文侯身边聚拢了一批贤能人才:老师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治国李克、魏成、翟璜、西门豹、屈侯鲋,将军乐羊、吴起。魏文侯人才济济,因此魏国进入了最强时代。

司马迁曾用事实予以证明:“秦尝欲伐魏”,秦国曾试图对魏国用兵,最终大臣劝说下放弃了。究竟是谁劝说了秦王,司马迁虽未明确,但劝说辞却记录了下来。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文侯礼遇贤能之人,老百姓受到仁惠,上下和睦同心,攻打未必能有所收获。“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各诸侯国颂扬魏文侯人才济济而不敢轻战端。

魏文侯虽奠定了强国的基础,但其后续继承人并未延续。魏国就被像“绿眼的妖魔”附身,嫉妒导致人才流失,从而日渐势微。

吴起治军理政能力卓越

常言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在内政、军事上均有极高的成就。

吴起在魏文侯时投奔魏国,魏武侯在任时又逃离了魏国。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中记录了吴起遭嫉妒以及被陷害的内幕。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是魏国继田文之后的丞相公叔座(亦为公叔痤),“尚”解释为娶,“害”意思为嫉妒。

公叔座为何会嫉妒而陷害吴起呢?

军事才能优异。

李克曰:“起贪而好色,让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本是卫国人,因军事才能卓越曾任鲁国将军。吴起战胜齐国,却遭鲁人恶语中伤,鲁国国君由此心生猜忌。吴起听说魏文侯礼贤下士,于是跨国求职。

魏文侯向李克询问吴起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慕功名爱好美色,但是军事才能即使司马穰苴也未必比得上。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司马迁撰写人物力求详实,又继续介绍吴起在衣食、行军、扎营等等各方面与士卒同甘共苦,由此“尽能得士心”。所以,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管理毗邻秦国、韩国的边境城邑。

“魏文侯既卒,(吴)起事(供职)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名声”,吴起在西河郡守任上政绩斐然,赢得了较好的名声。这说明吴起不仅军事才能卓越,治国理政能力也十分优异。

“武侯浮西河而下”,魏武侯曾乘舟沿西河顺流而下视察西河郡。魏武侯看到山河险固内心有点小傲骄,“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陪同魏武侯视察,当场驳斥了魏武侯,“在德不在险。”——国家的安危不能依侍地形的险恶,而要靠施行德政凝聚人心。

魏武侯置相背后的隐情

“魏置相,相田文”,魏武侯更换丞相,任命田文为丞相。此处“置”@七品草民认为理解为“更换”比较恰当。毕竟,魏文侯在任时已设置乐丞相之职,魏武侯继任后重新换人罢了。

“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此处“成”是指魏文侯之弟魏成,“璜”是指大臣翟璜。在《魏世家》中,魏文侯问李克,魏成与翟璜谁更适合担任相职?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史记·魏世家》

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方面就足以确定人选。

这便是李克的“识人五法”,观察生活细节来确定。这也是古人对君子之“德”的细化和个人操守的具体化。最终,魏成被魏文侯任命为丞相。

在《吴起列传》中,魏武侯更换田文为丞相导致“吴起不悦”。吴起主动向田文找茬,列举了自己在率军攻城掠地、治理内政镇抚百姓、驻守西河抵御秦韩三方面的功劳。

田文表示甘拜下风,然后又说了一句话,让吴起“默然良久”,服了。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于我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大意为: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其中“大臣不附”表示,魏文侯遗留的官员不太拥护魏武侯,这也是魏武侯更换丞相的原因。而从《魏世家》记载来看,并非大臣们离心离德有反叛之心,而真实情况是魏武侯过于傲慢。

魏武侯傲骄待人被讥讽

“(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即魏武侯。早在魏文侯十七年,魏国在乐羊将军的带领下攻克乐中山,子击在赵仓唐辅佐下镇守中山。

司马迁在此后插播了一则小故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子击在前往朝歌的路上与田子方偶遇。“引车避,下谒”,于是子击调转车头避让田子方的车驾,并且下车行跪伏礼。毕竟,田子方是受魏文侯尊敬的老师。

“田子方不为礼”,对于子击毕恭毕敬的表现,田子方并未予以还礼。

对于田子方的“不礼”举动子击甚为不解,“子击因问”,这不是虚心求教而是质问诘责。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是指有钱有地位的人,而“贫贱者”则相反,“骄人”意思为待人傲慢。

“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奈何其同之哉!”——《史记·魏世家》

田子方的回答简而言之,“光脚不怕穿鞋的”。

国君傲慢待人,不被拥护便会失去国家;大夫傲慢待人则会失去家邦。而贫贱者言不被采用、行有所不和,不过是离开到楚、越,就像脱掉鞋子一样,怎么能像富贵人等同看待呢。

“子击不怿而去”,子击又被田子方教训一通,内心颇感不快。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子击乃谢之”明显不同。司马迁对子击的心理描写无非表达子击的傲慢,这也就注定了魏武侯不被拥护,也说明魏武侯在任导致人才流失。

魏文侯对子击锻炼培养较早,“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在魏文侯十三年子击率兵攻占繁、庞。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去世,“子击立,是为武侯”。所以,“主少国疑”似乎与魏武侯的年龄无关。

公叔座排挤吴起出走

田文死后,公叔座继任魏相一职。公叔座“害吴起”——无非嫉妒吴起军事和治国才能卓越。公叔座的仆人了解主人的想法,于是对公叔座说道,吴起容易对付。

公叔座喜不自禁,接着追问,“怎么办呢?”

“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吴起这个人有骨气而又喜欢好名誉、声望。这是继李克、魏文侯之后,司马迁借用仆人答对再次评价吴起,而“喜名”大概是吴起颇为自负,居功自傲。

“相爷提前向魏武侯劝说,吴起贤能之人,咱们魏国乃是小国家,又与临近强秦,我担心吴起不能长久留在魏国。”仆人继续给公叔座出主意。

魏武侯随即问公叔座,那应该怎么办呢?

“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延请公主为妻相试,如果吴起接受公主为妻则说明他会留在魏国,如果吴起拒绝则说明他不会留在魏国。以此来判断。

仆人又继续为公叔座设圈套,邀约吴起一起到相府做客,故意让公主生气并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公叔座。吴起看到公主如此作践公叔座,心高气傲的吴起定然不会娶公主为妻。

所以,当魏武侯准备许配公主为吴起妻时,不出所料,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魏武侯由此对吴起产生怀疑而不再信任。

魏武侯对吴起的猜忌之心,除了公叔座的设计挑唆,还有魏武侯骨子里的傲慢,以及吴起在魏武侯视察西河郡时表现出的居功自傲。

司马迁讲故事的能力相当强,成功的运用语言描写,鲜明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语气、神态、情貌,读罢犹如亲历现场。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公叔座临终举荐商鞅

公叔座逼走了吴起,嫉妒之恶并未因此而灭绝。在《商鞅列传》中,司马迁提到商鞅供职于公叔座门下,却并不受重用。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商鞅少有所成,精通法家学说,供职于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公叔座明知道商鞅贤能,却没有来得及推荐给魏惠王。

是没来得及,还是根本没打算推荐呢?

大概率是后者。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座生病了,魏惠王亲自到相府探视。魏惠王问公叔座,万一丞相病逝,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理?

司马迁在此又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时间节点,公叔座生病,且将一命呜呼。其二,魏惠王亲自探视,顺便征求丞相人选。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公叔座告诉魏惠王,公孙鞅年轻有能力,希望将魏国事务交由他处理。“公孙鞅”即商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公叔座发现魏惠王沉默不语——“王嘿然”,于是屏退下人,劝魏惠王道,“如果不能任用商鞅,一定要除掉他,不要让他跑到其他国家。”

魏惠王不堪其扰,“许诺而去”。

公叔座将死之时才推荐商鞅,这难道是爱才惜才之举?

“中庶子”是指掌管公族事务的官员。而“座之中庶子”,指的是商鞅只有官名并无实权。或者说,商鞅被公叔座限制在权力核心之外,所以魏惠王并不了解此人。商鞅被雪藏,恐怕还是公叔座嫉妒之心作祟吧。

公叔座又召进商鞅,“我向魏王推荐你接任丞相,魏王没答应。我又劝魏王如果不能任用你,就要杀掉你,他却答应了。你赶逃命去吧。”

商鞅认为魏惠王不会听公叔座哔哔,所以没打算逃离。

魏惠王矛盾的人才观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史记·商鞅列传》

魏惠王离开之后,对身边的人说道,“公叔座病糊涂了,太可悲了。把国事处理全权听从公孙鞅,这难道不是糊涂吗?”

商鞅离开了魏国,“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明确在公叔座之死,秦孝公继位之后。

从《魏世家》记录来看公叔座之死与秦孝公继位均在魏惠王九年,“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其中,“公孙痤”疑为公叔座,魏国兵败,而公叔座成了俘虏。后来释放回魏,不久病死。

魏惠王继位之初的九年里备受欺辱,继位第一年,韩赵“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此战差点导致魏惠王亡国丧命。

“三年,齐败我观(今山东范县)”,“五年,……为秦所败”,九年,打败了韩国,又受秦国侵辱……即使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公叔座都未能推荐商鞅。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庞涓学有所成,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魏惠王要求庞涓将师兄弟招纳到魏国效力。岂料,庞涓嫉妒孙膑才能,“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而“疾之”,所以偷偷招孙膑到魏国并处于刑法。

魏惠王在历史上又被成为梁惠王,这名号充满戏谑与嘲讽。魏惠王弃用的孙膑以及商鞅,在齐国、秦国却受到礼遇和重用。

“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魏惠王在位期间被屡屡秦、齐、赵虐打,不得已迁都大梁。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梁惠王三十三年,在位二十四年的秦孝公挂了,商鞅因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所以从秦国逃亡魏国。

然而,梁惠王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魏怒,不入”——因恼恨商鞅旧怨而不予接纳。梁惠王再次错失商鞅,等于错失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梁惠王遭遇多次战争失败大概有所醒悟,于是以谦恭之礼、丰厚礼金聘请贤能人才。

可惜,命运不再给魏惠王机会,招贤不久就挂了,在位三十六年。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这2个原因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司马迁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之后,总会觉得其中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凡事发生总是会有前因后果的,不可能空穴来风。在历史上发生的众多事件中,我们一直对汉武帝阉割司马迁一事耿耿于怀,很多人搞不清楚汉武帝为何阉割司马迁,难道是因为司马迁写的《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他老婆还一直守候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司马迁

    公元前9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很小的事件,但是却是和一个伟人有关,这个伟人就是司马迁。当时的李陵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打败了,而且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武帝大怒,准备严惩。不过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说法。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当时按律当斩,但是有人求情。所以改为

  • 《史记》闻名于世,作者司马迁的去向却成谜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广传于世,从侧面也证明了它的价值。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使他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然而,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仿佛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谜。《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然不会有作者

  • 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完美的史学家,他虽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但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遭受了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并不是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普遍或长期存在的一种司法制度所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普通的司法系统,另一个专门审理类似司马迁案

  •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 瞎折腾,司马迁借孔子来嘲讽殷商频繁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老师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了。然而,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并非如此。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史记·殷本纪》《殷本纪》中,太史公最后总评,先是介绍了契事迹来源,其次介绍成汤之后内容选取于《书》、《诗》,然后对契后代姓氏分封做了介绍。最后,很突兀的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

  •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