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这2个原因很重要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这2个原因很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墨文历史 访问量:4463 更新时间:2024/1/22 10:06:05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之后,总会觉得其中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凡事发生总是会有前因后果的,不可能空穴来风。

在历史上发生的众多事件中,我们一直对汉武帝阉割司马迁一事耿耿于怀,很多人搞不清楚汉武帝为何阉割司马迁,难道是因为司马迁写的《史记》得罪了汉武帝么?还是两人之间有什么过节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

司马迁受宫刑

公元前99年,李广利出征匈奴,汉武帝让李陵负责运输粮食,可是李陵与李广利不和,因此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便向汉武帝要5000精兵,自己带着去打匈奴。

结果第一战李陵胜利了,随后匈奴带领十万大军去收拾李陵,李陵虽然手下个个勇敢杀敌,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在杀掉一万匈奴之后,李陵自己知道没有希望还是投降了。

此事传到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立刻将李陵家人斩首,觉得李陵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此时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司马迁觉得李陵也有可能是当时情况危急,他想要留在匈奴那里找机会再杀出重围,叫汉武帝不要着急对李陵进行治罪,免得冤枉好人。结果因为这句话司马迁就被牵连,汉武帝判处司马迁死刑,需要斩首。

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说,其实死刑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给人钱财,买自己一命,另外一种就是接受宫刑留下性命,所谓宫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阉割。

司马迁作为一个文官,平时就是负责撰写一点东西或者整理一下资料,没钱没权没势,想要有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司马迁想用钱买命肯定行不通,但是司马迁当时已经在写《史记》,他自己觉得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不管怎样自己都不能死,于是司马迁选择了宫刑,就是为了留住小命继续写他的书。

为何汉武帝一定要阉割司马迁呢?

通过上述对整个过程的了解,我们就更加容易整理出来汉武帝要阉割司马迁的原因了。首先第一个就是司马迁多嘴,原本汉武帝是去治罪李陵,根本与司马迁没有关系,但是司马迁偏偏要多嘴,关键多嘴之前,司马迁也不先熟悉一下情况,就贸然多嘴,这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都知道,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外戚,所以一直以来,汉武帝对他们都十分重用和信任,尤其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更是重用李广利一家人。可是李陵与李广利两人一直以来关系都不太好,在汉武帝任命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收拾匈奴的时候,李陵原本是负责帮忙运输粮食,但他觉得不服气,就盲目去找汉武帝要5000兵马去与匈奴作战。

汉武帝当时也没有拒绝他,因为汉武帝十分清楚,5000兵马去对付匈奴,简直就是送死,汉武帝对李陵此刻已经是不抱有任何希望,就想让他去送死,免得他与李广利你争我斗,影响大臣之间的和谐。

没想到的是李陵5000兵马居然能够杀敌10000,这让汉武帝有些欣慰,可惜李陵却投降了,简直就是侮辱大汉帝国的形象,汉武帝这时已十分生气,觉得李陵没有能力当初就不要逞强给大汉帝国丢脸。对于皇帝而言,皇家的面子是最重要的,无疑李陵给皇室丢脸了。

正在这样的考虑之中,司马迁还要多嘴,让汉武帝更是心情不爽,一生气自然也就把司马迁阉割了,免得他再继续多嘴。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汉武帝多少还是有点护短的,更加偏向于自己的外戚李广利。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司马迁不会审时度势,话语得罪了汉武帝,作为皇帝而言,绝对是不允许自己的大臣抵触自己或者顶撞自己的,司马迁刚好以下犯上,汉武帝为了皇帝的尊严和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自然牺牲司马迁,是完全可以的。

就这样,司马迁成为了一个被无辜牵连之人,原本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却就是喜欢多嘴,由此可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说话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形势,不要随意乱说,要不然简单的一句话,很可能引火烧身,到时候就悔之晚矣。

结语

司马迁其实与汉武帝之间并没有什么过节,也没有什么苦大仇深,只是有时候,司马迁确实情商太低了一些,可能是写史记写多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然而就因为他的一个反应迟钝,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最终只能以宫刑来换一条小命,实在可悲可叹,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他老婆还一直守候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司马迁

    公元前9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很小的事件,但是却是和一个伟人有关,这个伟人就是司马迁。当时的李陵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打败了,而且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武帝大怒,准备严惩。不过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说法。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当时按律当斩,但是有人求情。所以改为

  • 《史记》闻名于世,作者司马迁的去向却成谜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广传于世,从侧面也证明了它的价值。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使他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然而,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仿佛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谜。《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然不会有作者

  • 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完美的史学家,他虽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但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遭受了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并不是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普遍或长期存在的一种司法制度所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普通的司法系统,另一个专门审理类似司马迁案

  •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

  • 瞎折腾,司马迁借孔子来嘲讽殷商频繁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老师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了。然而,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并非如此。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史记·殷本纪》《殷本纪》中,太史公最后总评,先是介绍了契事迹来源,其次介绍成汤之后内容选取于《书》、《诗》,然后对契后代姓氏分封做了介绍。最后,很突兀的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

  •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

  • 此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力谏汉武帝,为何他没事司马却挨了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被处过“腐刑”,原因则是替李陵求情。李陵,飞将军李广利的长孙。公元前9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讨伐匈奴,而后又奉主帅李广利之命,只率领五千余人吸引匈奴主力,结果被八万匈奴团团围住。他浴血奋战八天后,救兵还没赶到,被逼无奈后,投降匈奴。李陵兵败投降,该归咎于李广利指挥不当,不能怪他。汉武帝得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