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高自己。范曾就表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为何这么说?与司马迁比高低,他有这个资本吗?
司马迁不用多说了,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写《史记》。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艰苦磨难,那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司马迁那个时代查阅资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通过互联网各种交通工具就能够轻松地获得第一手史料。司马迁得靠两条腿,亲自验证不断佐证。尤其是后期,司马迁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可依旧坚持《史记》的创作。暂且不说《史记》的学术价值,单单就司马迁的学术精神就值得人们尊敬。
范曾却“大言不惭”的表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你看看,范曾一把年纪也能这么说,不知谁给他的自信?事实上,范曾除了画画也没闲着。范曾八十多岁了,也是几代人的时间了,可他坚持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辈子。范曾早上五六点就起来看书,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他知识面的广度还是有的,深度决然不及司马迁,术业有专攻,范曾的深度体现在画画、国学,对于史学研究他还谈不上与司马迁比高论低的地步。
你要说范曾是个大老粗,那只能说你不了解范曾;倘若你要是说范曾是震铄古今的大学问家,这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范曾的自我评价,需要客观看待,不能当真可当作人家的真情流露。无论怎么说,看待一个人需要客观真实,不能听信一面之词。任何一个人的地位也好,身份也罢,都是公认使然,自封的还真没有几个。
既然看明白了范曾的路数,那他为何要这么说?说白了,文人之间那怕是隔代而生,那也是存在有“文人相轻”的事实。文人相轻有两种表达形式,要么谁都看不上,但人家确实是有真本事,比如流沙河老先生,人家还看不上《弟子规》,可不能否认人家“国学大师”的身份。
另一种虽然不贬低打压,可想着法的向大人物身上靠,事实上个人修行又达不到那个境界。这一种人比较多,广泛存在于书法家群体中,比如王冬龄,动不动就是技追王羲之,不输怀素……反正死了的人也不会蹦出来追究。范曾属于后者,他有实力但还没达到司马迁的那种境界,只能借着司马迁的名号来抬高自己,本质上还是属于“文人相轻”,也算是文人的真性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