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隐藏的信息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隐藏的信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驿站哦 访问量:1148 更新时间:2023/12/8 21:40:2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为我国历史学上的巍峨丰碑,鲁迅先生对《史记》赞誉极高。

虽已去两千多年,今读《史记》可不受时空拘束,感觉并不久远。一百三十卷信手翻阅,可以当文学作品,读一个个小故事;又可以依次来读,细心体会,互相参阅,从史料中窥探历史真相。

毕竟,《史记》既篇篇可独立,又前后卷章相关联。

先说最末卷《太史公自序》。《史记》无前言,司马迁却将《自序》谦虚地放置最后,列传第七十篇。

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或者说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把自序位于列传里面。是谦虚,还是骄傲?且不论。

很多人喜欢结合《报任安书》探究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那么自序中究竟透露了多少信息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自序。

家族荣光——“司马氏世典周史”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乃西汉太史令。这都是司马迁在自序中所说。司马家先祖能够追溯到上古夏之时,是执掌天文地理重黎氏,到了周代辈辈传承掌管周史。

随着周王朝衰落,司马家“去周适晋”,后来家族分散了。直到爷爷司马喜为五大夫,父亲司马谈当上太史公,才重掌管天文。

写《史记》,这不仅是家族使命,也是家族荣耀。

父亲遗愿——“无忘吾所欲论著”

司马谈承继祖业后确立显功名的宏图大志,撰写继《春秋》之后的一部历史著作。

“是命也夫,命也夫。”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然而,造化弄人,汉武帝搞封禅大典,这么隆重的封禅仪式不能参加,“而”字转折中透露出司马谈的遗憾。

“发愤”不仅悔恨,而且伤心。所以在将死之际,司马谈拉交代临终遗言:“余先周室之太史也……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低头呜咽,泪涕俱下,硬着头皮应下了父亲的遗命。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守孝三年之后,司马迁由郎中调任太史令,整天忙碌着收集史书和整理档案文献。

出于情怀——“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于司马迁而言,写史不仅是父亲遗命,又是司马氏烙印在骨子续史的自觉——这也是太史令的使命所在。“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司马迁自幼耕读,十岁即能诵古文。二十岁踏遍名山大川,南至江、淮;北渡汶、泗,东到齐、鲁;而后又出任郎中、西征巴蜀等。

司马迁所学和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轶闻趣事,以及全国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和经济生活,在《史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结合亲身经历阐述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家族基因的传承,父亲临终的嘱托,以及个人的游历,让司马迁觉得应该承担起“绍明世,续《春秋》”的历史使命。

飞来横祸——“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军败被俘而被处以腐刑并囚禁狱中。司马迁宁可狱中苟且偷生而不自裁,只因为心愿未了。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给任安回信时解释,“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想到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屈原赋《离骚》,左丘明编《国语》,孙膑著兵法,韩非《说难》与《孤愤》等,这些流传的著作基本都是遇坎坷愤慨而作。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更加坚定了信念,也影响了他的写作——不仅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更要“思垂空文以自见”,通过文章流传让后人了解他。

遭此飞来横祸,司马迁记叙中不再一味褒扬明圣盛德,而是化悲愤为动力,将内心郁结诉诸于文字之中。

六家论要——“我有以治天下”

再看《自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家族荣耀,第二、六家之辩,第三、盛赞春秋,第四、史记提纲。

五百年出一圣人,司马迁应该从小就接受过类似的教育。“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续写历史成为名圣,这是家庭影响而树立的最大梦想。

《自序》指摘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要点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所谓诸子百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努力,只不过途径不一样而已。“此务为治”,如何达到太平治世——这就是共同的目标。

然而,六家各有长短,阴阳一年四季运行顺序,儒家君臣父子人伦关系,墨家强本节用,名家辩证名与实的关系,都是可取的主要内容。道家虽说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有可取之处,但“其实易行,其辞难如”,做起来比较简单,然而道家文辞幽深微妙很少人能够通晓。

六家如此,谁是优?还需要说嘛,以史为鉴更为清晰。

褒扬春秋——“以为天下仪表”

再继续看,司马迁与壶遂对话高度褒扬《春秋》。《春秋》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纲纪,既是礼义的根本,也是道义治世的准则。上至君王、臣子,下至平民百姓,不知《春秋》就不晓礼义。

明面上,司马迁出于对孔子尊崇以及史书的赞誉,立志效仿孔子整理编次历史。

但是,司马迁“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与孔子“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处于完全不同的境遇。

所以,与壶遂对话中还隐藏着信息。

司马迁说:“余闻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意思是《春秋》不仅针砭时弊,还宣扬明德,所以司马迁也要将圣明君主、功臣、世家、贤大夫等人物的家事传记传扬古今。

当然,孔子作《春秋》的初衷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本来孔子想以评论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作为天下人行为准则,但感觉说服力不够,不如将褒贬之义寓于史事中,或者说结合史事阐述观点,如此更容易让人接受。

孔子所处时代不允许直抒胸臆,遭受腐刑的司马迁岂能没有情绪?所以,司马迁也仿效孔子在史事中寓意褒贬。这可能就是与壶遂对话所隐藏的含义吧。

所以,读《史记》既可以了解历史,还应该从中探究司马迁隐藏的信息。或许,司马迁在行文中不经意地隐藏了一些秘密。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卫青为何被黑了几千年?司马迁、苏轼等人是不服气,现代人则是?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原王朝,大多数能够国泰民安,大部分中原王朝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而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又属匈奴最为彪悍。匈奴在秦汉时期,屡次搅得中原王朝不得安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赫赫有名的将军北击匈奴,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生活。说起卫青此人,所有人都不会很陌

  • 读史记司马迁随笔(故事新编)

    历史人物编辑:青烟威文学标签:司马迁

    作者:米义勇(四川成都)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主人公李明在家中翻阅着《史记》司马迁的随笔,他被其中一篇八百字的随笔深深吸引了。这篇随笔讲述了一个叫做刘邦的人,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但他却有着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在那个时代,天下大乱,各个诸侯争霸,刘邦也加入了这场争斗中。刘邦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很快就成为了

  • 关于五帝“禅让”,司马迁是这么看待的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司马迁

    民间有句老话,“同姓一家亲”。这意思是说同一个姓氏往上追溯大概都能找到共同的根源。其实,不同的姓氏也未必没有关联,譬如说陈姓与田姓。当然,姓与氏又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对比中着《史记》中一句话来理解,“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

  • 关于汉景帝心胸狭隘,司马迁披露了太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司马迁

    不可否认,“文景之治”为历史上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就明确记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没有大旱灾或大水灾,人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连边郡的粮仓都是满的,政府的库房里每年都能余下很多钱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 韩国在外蒙古发现李陵干尸:穿2千年多前中原服饰还一心想着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李陵

    前几日,韩国的考古专家在外蒙古阿尔泰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而且这具干尸看样子是2000多年前的样子,很多人猜测这是汉朝大将军李陵的墓穴,这具男士个头有170cm左右,而且身上穿的都是中原地区的衣物,周围还有其他的古墓不过都是游牧民族的墓。曾在汉朝时期匈奴侵犯中原厉害,于是常年被将发生战争,李陵将军就是其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数万匈奴骑兵对抗许久,为何宋步兵做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陵

    这是用李陵的一场战斗,把大宋朝的步兵都秒杀了,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宋朝给人的整体形象就是挨揍,无论是大辽,金,还是后来的蒙古,都把宋朝揍得鼻青脸肿,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咱们先看看汉武帝,他继位后整军经武,选拔能打仗的将领,目的就是彻底把匈奴揍趴下,汉武帝是立足于战,所以卫青,霍去病这些将领脱颖

  • 很多人知道寡不敌众而降的李陵,却不知道力战匈奴而死的韩延年

    历史人物编辑:品读史即标签:李陵

    李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身上的评价比较两极化。一些人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很可耻的事情;而另一些人认为李陵以五千军队对抗八万匈奴大军,坚持作战到最后一刻,后来投降匈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司马迁就很同情李陵。总之关于李陵身上的争论很多。不过小编在下文要介绍另外一个人物,就是跟随李陵出征,最后却战死的校尉

  • 汉末丹阳兵,誉满天下实至名归!西汉李陵东汉袁术就是最好的证明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李陵

    汉朝的铁骑算是历史上最厉害的骑兵之一了,当时处在巅峰时期军事实力无比强大的匈奴,以擅骑擅射勇猛彪悍名震天下,汉人农耕文明在骑兵上相比于匈奴这些游牧民族有着根本性的劣势。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匈奴骑兵却被大汉铁骑常常以少胜多打得经常大败,直接将巅峰的匈奴彻底打残了,只能龟缩在漠北之地苟延残喘,或者

  • 在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后,没想到繁衍出一个种族,还要和唐太宗认亲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李陵

    李陵是李广之孙,李当户的遗腹子,李广也算是出生将门世家,他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故而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到李广时期,因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当时汉文帝还说过“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 汉李陵以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激战八天八夜,如此强悍为何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李陵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继承了他祖父李广的善射和勇猛,所以,也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骑兵八天八夜,最后被迫投降的经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汉武帝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进攻匈奴,由于李陵不愿做这位“混混将军”的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