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栗太子从被废到被迫自杀,司马迁片言碎语揭露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火花 访问量:282 更新时间:2024/1/25 6:16:00

看过《史记》的人大都想知道汉景帝为什么废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

司马迁不可能明确说,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汉景帝本纪》都没有阐明原因。

但是,司马迁仍然将相关线索隐藏在《外戚世家》、《酷吏列传》、《窦婴列传》、《绛侯世家》、《晁错列传》等文中。

毕竟涉及到汉景帝,又事关汉武帝继位的宫中秘闻,所以司马迁不敢直白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迁没有透露,他将这些秘密四散隐藏于相关文章中,在行文时总是有意引导读者去思考。

郅都“因酷”而受器重

让我们从《酷吏列传》开始说起吧。

起先郅都还是深受窦太后喜欢,因为太“酷”……

彼时,郅都以中郎将身份跟随汉景帝到上林苑打猎,景帝宠姬的贾女士突发内急,野外上厕所遭到野猪骚扰。

“上目都,都不行”。景帝多次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万一被野猪给糟蹋了岂不是可惜,但是郅都不为所动,一直守护在景帝身边。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汉景帝无奈之下,想要自己拿刀自己去解救贾女士。“都伏上前”,郅都趴在景帝身前阻拦,并说了一句话,让窦太后大为赞赏。

“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列传第六十二 酷吏》

这话白话文意思是:皇帝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如果万一出点事,那怎么向整个国家以及太后交待!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太后听了这句话满心喜悦,“这小伙子太‘酷’(冷酷)了”,赏。于是,郅都因此获得了百斤黄金,而且从此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然而,郅都最终却死于窦太后之手,同样是因为“酷”——残酷。

司马迁对窦太后如何搞死郅用了这样的字眼记录,“以危法中都”、“乃竟中都以汉法”。其中,“中”为中伤、伤的意思,“危法”解释为严酷之法,“竟”意思为最终、终于。

窦太后为何要用严峻之法中伤郅都,并置之死地呢?究其原因牵扯到栗太子刘荣——汉景帝长子,汉武帝之兄。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是刘荣被废太子之后的封号;“中尉”是郅都的官职,负责执掌京师守卫部队及京师治安;“中尉府”是郅都办公的地方;“对簿”意思是接受审讯。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刘荣被征召到中尉府接受审讯,讨要纸笔写信给汉景帝老爹谢罪,中尉郅都下命令禁止狱吏提供。司马迁在这里明确了郅都为直接责任人。

郅都之死暴露刘荣死因

临江王要“刀笔”是为了给皇帝写信,当时在竹简上刻字。

对于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其一,景帝对处置临江王已授意郅都,否则作为中尉岂敢拒绝前太子的要求。其二,景帝已心生杀意,否则不至于既不给辩解机会,也不看书信。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窦婴派人寻找机会提供了临江王刀笔。“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刘荣写完遗书给皇帝谢罪,然后自杀了。

窦婴派人送进去刀笔,临江王才得以写成遗书。也就是说司马迁完全有能力明确记录刘荣死因,但是他却不能,也不敢这么做,至于为什么就不需要再说了吧。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窦太后将孙子刘荣之死归罪于郅都,以严峻法令中伤郅都。郅都因此被免职回家,汉景帝又安排郅都任职雁门太守。

司马迁透露是酷吏郅都逼死刘荣太子而不是其他人,这也是景帝考虑再三的决定。郅都既忠诚,且执行力残酷严格。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史记·列传第四十三 石奋卫绾等》

“其明年”为公元前150年;“栗卿”为栗太子舅舅;“不忍”,不忍心卫绾干这残酷的事,实际上也是不放心;“治捕”解释为逮捕治罪。

翻译成白话文:次年,皇上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认为卫绾是年高有德之人,不忍心让他去办这桩大案,于是赐他告退还家。而命郅都去逮捕栗家的人治罪。

此处与卫绾对比,旨在说明选择郅都的原因。如《酷吏列传》叙述那样郅都号称“苍鹰”,执法刚正,既不徇私也不避贵戚,关键是忠诚。郅都的“忠诚”便是执行皇帝命令毫不犹豫,而卫绾是个懦弱心软的人。

匈奴听说郅都任职雁门太守,“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虽然异地任职的郅都有功于国家,但是窦太后仍不肯放过他,“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汉景帝给窦太后解释说,“郅都是忠臣。”言外之意,可以有功于国家,以此劝说窦太后饶过郅都。

“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窦太后反问,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了么?最终处决了郅都。

这里窦太后的话既透露了临江王根本无罪,还有窦太后对景帝处死刘荣的不满。

侵占“壖垣”罪有多大

在《五宗世家》中,司马迁对刘荣从太子贬为临江王,再至自杀身亡,整个过程做了记录,但是并未披露根本原因。

“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刘荣在公元前153年被任命为太子,公元前150年被废为临江王。

“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征荣”。“壖”为空地,边缘余地。“垣”为墙、矮墙,“庙壖垣”为宗庙矮墙旁边的空地。“征”意思为召,征召。

刘荣被废之后仍不知收敛,在临江大肆扩建宫室,要么是侵占了宗庙矮墙空地,要么是拆毁宗庙矮墙而占用空地,反正这事成为被汉景帝征召的借口。

破坏了“庙壖垣”是很重要的罪过么?应该不是!

“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袁盎晁错列传》)。晁错在做内史时,办公室在太上庙(刘太公的祭庙)后墙旁的空地上,开门朝向东方,进出皇宫十分不方便,晁错就在矮墙上凿穿了两个门洞方便进出。

丞相申屠嘉准备以“擅凿庙垣为门”这个过错,奏请汉景帝杀掉晁错。申屠嘉是汉文帝留下来的老丞相,对晁错尊宠无比以及大肆变更法令,心里不痛快。

晁错连夜进宫向汉景帝求饶,所以当申屠嘉上奏时,景帝不仅不怪罪晁错,反而替他辩白,“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这不是庙墙,是庙旁边空地上的墙,不至于动用法律惩处。

如此,晁错免罪逃过一劫,而丞相申屠嘉被气得呕血而死。

由此来看,“侵庙壖垣”这罪过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景帝对“凿穿太上庙壖垣”的内史晁错能够容忍和宽恕,却对“侵庙壖垣”的前太子痛下狠手,只能说景帝不喜欢前太子了,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

栗姬嫉妒而锋芒太盛

那么,景帝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儿子、前太子痛下杀手呢?再继续看《五宗世家》,司马迁看似简单的记录却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似乎有意引导读者去思考。

“荣行,祖于江陵北门”,刘荣临行前祭拜路神祈求平安。“既已上车,轴折车废”,刘荣上车后出现不详征兆,车轴断裂,车报废了。

无论是祭拜路神,还是车轴断裂,都已经预示了此行的结局。刘荣应该已经有所察觉,只是无能为力而已。

“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司马迁这里用“窃”字,表示当时民间已经有议论。至于“吾王不反矣”理解:

第一,“临江王恐怕回不来了”。老百姓都清楚景帝对刘荣已生杀心。第二,“临江王没有反叛企图”。暗示刘荣之死毫无理由。

而在《外戚世家》中,司马迁将刘荣被废太子的主要原因指向太子之母——栗姬。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景帝身体欠安,心情郁闷,便对栗姬安排身后事。“百岁后,善视之”,我百年以后,你要善待他们(“诸子为王者”)。

“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栗姬听完之后暴怒,非但不肯答应,反而对景帝出言不逊。司马迁遗憾的告诉大家,栗姬不仅没有城府,也不知宫斗的险恶。这是里太子被废的原因之一。

“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恚”意思为发怒、怨恨,“嗛”解释为怀恨。再看看景帝的表现,这对比太明显了。景帝虽对栗姬相当不满,但怀恨埋藏在心里却没有当场发作。

栗姬为什么会脾气暴躁呢?说起来与长公主刘嫖有关系。刘嫖是汉景帝胞姐,也是“金屋藏娇”阿娇的生母,即汉武帝刘彻的姑姑兼丈母娘。

“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景帝很多妃子都是刘嫖给介绍的,“得贵幸,皆过栗姬”,受到景帝宠爱超过了栗姬。因为“栗姬妒”,所以特别怨恨刘嫖。“妒”特指妇女相忌恨。

当刘嫖找到栗姬,想确定女儿与太子刘荣娃娃亲,“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栗姬醋意点燃了怨恨,直接回绝了刘嫖。

王夫人出手太子被废

刘嫖转头便与刘彻的生母王夫人即王娡女士达成了协议。“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于景帝”,刘嫖对栗姬怀恨在心,天天在景帝面前数落栗姬的缺点,而赞扬刘彻的优点,“日誉王夫人男之美”。

“景帝亦贤之”,景帝本来对刘彻印象也不错,况且此前王夫人还有梦中吉祥的征兆,“又有曩者所梦日符”。

虽然缺点优点对比明显,但是此时汉景帝仍未决定废太子。司马迁明确表述为,“计未有所定”。

王夫人——即王娡女士的厉害之处暴露出来了,可以说拿捏到了景帝痛点。司马迁在此体现了王夫人的政治斗争手段之强。

“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望”为怨恨;“因”解释为趁着;“怒”则是指栗姬未允诺托付反而出言不逊;“阴”解释为暗地里;“趣”通促,赶快的意思。

景帝前任皇后为薄氏。薄太后崩,薄皇后废,皇后位置暂时空缺。王夫人清楚景帝怨恨栗姬,趁着他怒气未消,暗地里派人催促大臣上书请求册立栗姬为皇后。

王夫人有成人之美的君子胸怀而要求册立栗姬为后?并非如此!

对于汉景帝来讲,栗姬册立为后这是外戚与大臣联合的苗头,而且有逼宫的意味,所以当“大行”(官职)汇报完日常工作,又奏请立栗姬为后,汉景帝终于怒不可遏而重拳出击了。

“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景帝在朝堂上当即发火,“这是你应该说的吗?”查办并杀掉了大行(也称大行令,掌礼仪接待事务),废太子为临江王。

“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栗姬悲惨的下场,在悔恨中郁郁而终。“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王夫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后,而刘彻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司马迁明面上记录由于栗姬的嫉妒而太子被废,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王夫人政治手腕。纵然栗姬种种过错,却并非汉景帝废太子的主要原因。

大臣奏请立后才是激怒汉景帝的关键。景帝不能容忍大臣与太子私下勾结,更不能忍受他人染指皇权,也担心自己被大臣联合太子取而代之。

何况前车之鉴犹在,汉文帝的皇位便是将相更换的,而薄太后、窦太后对皇权的掣肘让景帝如芒在背。

保太子反促使被杀

四年夏,即公元前153年,“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冬,即公元前150年,“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中二年,即公元前148年,“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

以上是《汉景帝本纪》中有关太子之位变更的的时间。

从废刘荣太子之位,到立刘彻为太子有一个时间空档期。那时候觊觎皇位的,除了王夫人和长公主刘嫖,还有梁孝王以及窦太后。

“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梁孝王世家》)景帝胞弟梁孝王刘武以为在生母窦太后的支持下能够获得继位。众大臣和袁盎等人一致劝说景帝不要立梁孝王为嗣,景帝顶住了窦太后的压力。

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司马迁这段记录,

会发现窦太后对景帝似乎有些不太满意。(

至于景帝做错了什么引起窦太后反感呢?也是值得分析的。)窦太后对郅都处死刘荣心怀怨恨,表明窦太后比较喜欢刘荣太子。

刘荣太子被废两年后,汉景帝为何要杀掉儿子呢?栗姬已死没有影响,估计与刘荣不知收敛有关,但更深层次原因恐怕与大臣们尤其是将帅关系莫大。当然,从窦太后除掉郅都来看,这老太太或许也暗中支持刘荣。

“景帝废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汉景帝本来对周亚夫平定吴楚造反还是挺器重和信任的,“景帝甚重之”。但是因为废栗太子,周亚夫倔强的跟汉景帝争执而疏远了。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如此不满,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此时为刘彻)呢?所以,即使周亚夫是功臣,汉景帝也要杀掉了事,避免贻害无穷。

在《绛侯世家》中,周亚夫因为匡扶国难,从太尉提升为丞相,但在上任之后却受到景帝的冷落,除了性格原因,恐怕与支持栗太子有关。

当然,从《汉景帝本纪》中记录来看,“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冬”为十一月,汉代每年第一个月为十月。所以栗太子被废时,周亚夫是太尉而非丞相。

除了周亚夫替栗太子出头,汉景帝时的另一员大将也替刘荣争执。“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侯数争不能得。”这便是栗太子的太子傅——窦婴。窦婴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为大将军,而且又是窦太后的侄子,他要是支持栗太子刘荣,对汉景帝威胁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丞相桃侯刘舍免职之后,窦太后推荐窦婴为丞相,汉景帝死活不答应。景帝宁可选择“庸才”卫绾做丞相,也不要将才窦婴。

一个人能力越大,其破坏力越强,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他的能力。

汉景帝虽说奉行“清净无为”,但绝不是“政治无能”。

景帝废太子刘荣乃至于迫使其自杀,并非因为栗姬吃醋,而是杜绝功臣将相势力做大,从而裹挟君权。

所以,景帝时期的五任丞相——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基本上要么是无能的“庸才”,要么任期短暂而不被信任。

所以,景帝时期的臣子大多是碌碌无为、例行公事、鲜有政绩的奴才,石奋父子五人、直不疑、卫绾、周文、张叔等等。而冯唐、李广虽在将位却不能有所施展。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司马迁

    范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我略逊司马迁,这还是谦虚的范曾很有意思,他喜欢跟仙逝多年的人比高论低。范曾夸下海口,他比八大山人差不了多少,对画坛老前辈齐白石也是出言不逊,认为他的画法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黄永玉那也是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跨世纪对骂。从范曾的路数来看,他喜欢借助他人来抬

  • 浅谈司马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司马迁

    前言司马迁,西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著名著作《史记》的主要编纂者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热爱和研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遗产。一、早年经历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

  • 司马懿是不是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迁被宫刑之前,其实是有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司马迁

    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我们伟大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在遭受宫刑以后,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了。很多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被宫刑,主要就是帮李陵说了几句话。这如果换做一些仁慈的皇帝来说,说不定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司马迁先生遇到的是比较残暴的汉武帝,他不仅对匈奴残暴,对自己人也不闲着。当得知李陵在西域投降匈奴

  • 重塑田婴的故事,看看司马迁揉碎的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在《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介绍田文时,顺便透露了其父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少子”指年纪较小的儿子,“庶弟”指非正妻所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任职”意思为担任一定的职务,“用事”是指当权。这句话的意

  • 学者评价司马错天下无双,但却被司马迁给洇灭,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司马迁

    每次我们说到秦国的将领,必然会想到白起还有王翦这样的绝顶人物,因为他们是时代最耀眼,被人流传最广的大将。不过可惜的是在学界,其实还有一位秦国大将应受到广泛的热评,这个人就是秦代名将司马错。按照学者的描绘,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最有水平的一位将领,他不仅提出了强国三次,而且还是日本军事指导的老祖宗,除此

  • 司马迁给田叔立传,偏心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这句话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偷坟掘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靠这个发家的。《货殖列传》在《史记》中第一百二十九卷,为列传的第六十九篇。而《史记》第一百零四卷,为《田叔列传》,列传的第四十四篇。《史记》中前后两篇列传中提到的“田叔”应该为同一人。《

  • 司马迁的出生地是哪里?司马姓氏如何而来?秦国司马错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据史学家傅乐成先生研究,一直到汉代,关西仍然是个特殊地区,文化上与关东截然不同。就人才而言,关东出相,而关西出将。但由于秦始皇的过激政策,使关东六国后裔揭竿而起,并使关西人变成被征服者,因此,虽然这个尚武文化区域出了不少卓越将领,却在地域观念作祟下,没法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司马迁的出生地龙门,正

  • 茂陵博物馆文化课堂|汉武帝与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能干的统治者,也是一位争议颇多的帝王。他不仅确立了自己在政治、军事史上伟大改革家、军事统帅的地位,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让他名垂千古、震烁古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他统领的时代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部无以伦比的巨著——《史记》。司马迁笔下的《史记》

  •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隐藏的信息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我国历史学上的巍峨丰碑,鲁迅先生对《史记》赞誉极高。虽已去两千多年,今读《史记》可不受时空拘束,感觉并不久远。一百三十卷信手翻阅,可以当文学作品,读一个个小故事;又可以依次来读,细心体会,互相参阅,从史料中窥探历史真相。毕竟,《史记》既篇篇可独立,又前后卷章相关联

  • 卫青为何被黑了几千年?司马迁、苏轼等人是不服气,现代人则是?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原王朝,大多数能够国泰民安,大部分中原王朝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而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又属匈奴最为彪悍。匈奴在秦汉时期,屡次搅得中原王朝不得安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赫赫有名的将军北击匈奴,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生活。说起卫青此人,所有人都不会很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