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重塑田婴的故事,看看司马迁揉碎的目的

重塑田婴的故事,看看司马迁揉碎的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故事迷 访问量:3301 更新时间:2023/12/22 20:02:46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在《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介绍田文时,顺便透露了其父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少子”指年纪较小的儿子,“庶弟”指非正妻所生。

“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任职”意思为担任一定的职务,“用事”是指当权。这句话的意思是田婴在齐国政坛上很早便崭露头角,而且颇有政绩。

关于“救韩伐魏”,参照《六国年表》有两个时间:齐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山东范县)。”齐威王二十六年“败魏桂陵。”

孟尝君雕像。

先看齐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此前一年即齐威王十年,这一年为魏惠王二年,韩懿侯二年,赵成侯六年,魏国在马陵大败韩国。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河北大名东南),败赵于怀(河北武陟西南)。三年,齐败我观(山东范县)。”——《魏世家》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韩世家》

“五年,伐齐于鄄(山东鄄城)。魏败我怀。……六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浊泽(山西运城西南),围魏惠王。”——《赵世家》

“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魏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田敬仲完世家》

从上述有关资料来看田婴应该没有参与“救韩伐魏”战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齐威王继位九年沉湎酒色、不理政务,“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滑稽列传》)。此时刚被淳于髡劝醒,对内烹杀不称职官吏,对外击退强敌,其目的为通过自救而树立威信。

第二,“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邹忌凭借鼓琴受齐威王器重,一年后又受封为侯,从《六国年表》的记录来看,此事发生在齐威王二十一年。

第三,田婴为齐威王的很小的儿子,按照年龄推算齐威王十一年,田婴的年龄不会很大,所以不可能参与这么大的战斗。

根据《史记索隐》引用《纪年》记录,“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田完世家》中“齐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任国君,姜贷死后齐国被田姓取代。

齐威王田因是齐桓公田午的儿子,田午即位六年就过世了。齐桓公田午于齐太公田和二年继位。齐桓公田午继位时十六岁左右,在齐国国君位上坐了六年死去,田午满打满算二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齐威王田因继位。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从上述推断来看,齐威王即位前九年之所以将政务交由卿大夫们处理,而并非沉湎于酒色,而应该是年龄太小。所以,齐威王十一年攻打魏国的战斗,作为齐威王小儿子的田婴应该不具备上战场作战的能力。

再看齐威王二十六年,这一年为魏惠王十八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韩昭侯六年。而对比《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完世家》发现此次攻打魏国根本不是救韩而是为援赵。

“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赵世家》

“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魏世家》

“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韩世家》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田完世家》

从以上内容来看,齐国攻打魏国并非为救韩国,而是为了解救赵国。在《田完世家》中,面对赵国来求援,齐威王曾召开御前会议让众臣讨论。在会上,邹忌建议没有必要出兵,而段干朋建议南攻魏国襄陵,以解救赵国邯郸。

当时邹忌与田忌关系不太和睦。于是,公孙阅给邹忌出主意攻打魏国且任命田忌为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打赢了,田忌立下功劳,那也是邹忌谋划成功;打不赢,田忌或者阵前死亡,或者战败而回,田忌的生死便由邹忌掌控了。

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同样记录,“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最终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孙膑)为师(军师)”,在桂陵打败魏军。这一年田婴与邹忌、田忌完全可能联手攻打魏国,但是并非“救韩伐魏”,而是为解救赵国邯郸。

再继续看《孟尝君列传》有关记叙,司马迁又将笔触转向了邹忌与田忌矛盾爆发,所以田忌率领家丁反抗,最终遭到齐国军队镇压,无奈仓皇而逃。

齐威王三十六年死去,过渡到继任的齐宣王。

齐宣王二年,也就是魏惠王三十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魏国派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大举兴兵攻打赵国。“赵与韩亲”,所以韩赵一起对抗魏国。赵国、韩国两国不敌魏国,“赵告急齐”,“韩氏请救于齐”,赵国、韩国纷纷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宣王将田忌重新召回,并在御前会议决定出兵救韩。田忌明确韩国遭挫败就会并入魏国,魏国一家独大对齐国也是威胁。所以田忌认为出兵救韩等于救自己。“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为孙膑与庞涓师兄弟。

从司马迁的记叙来看,“救韩伐魏”田婴应该是在齐宣王二年的战役中为齐国立下战功,然而论功劳与邹忌、田忌以及孙膑相比差太多而没有出名。此战之后,齐国与三晋结盟,田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予以有明确,“其后三晋(韩魏赵)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田婴出使韩国魏国,两国臣服于齐国。此时,齐国比较强盛,不论是谁出使,结局都应该一样。“婴与韩昭侯、梁惠王会齐宣王东阿(阳谷东北阿城镇)南,盟而去”,在田婴促使下,齐韩魏三国结盟。

“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山东鄄城)。是岁,梁惠王卒。”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迁都大梁,所以称法不一样。“宣王九年,田婴相齐。”这一年,田婴成了齐国宰相,同时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尊称对方为王。

“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楚威王听说之后,对田婴心怀不满。“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齐宣王十年,楚国在徐州打败齐国军队,楚威王派人威胁齐宣王驱逐田婴。

田文追名逐利动员五国伐齐。

齐、魏两国相互尊称对方为王,楚威王发怒应该针对齐宣王,而不是宰相田婴。那么,楚威王究竟为何要对田婴发怒呢?再对比参照《越王勾践》、《楚世家》、《田完世家》看看原因。

齐宣王十年为楚威王七年,在《楚世家》记叙为“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

“田婴欺楚”所为何事?在《越王勾践》中有详细记叙。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走向巅峰,横行江淮一带,也号称春秋五霸之一。当传位到第六代子孙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越国派出军队北上攻打齐国,西进攻打楚国。

“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楚威王与齐威王没有交集时间,楚威王是齐国为齐宣王。越国准备攻打齐国,应该齐宣王派人游说越王无强,而主谋则是宰相田婴。游说之人又是谁呢?在《越王勾践》、《楚世家》、《田完世家》均无相关记录。但是,《越王勾践》却将游说内容记叙详细。

“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齐国使者游说越国不攻打楚国,往大处来说不能称王,往小处来说不能称霸。越国不攻打楚国难道是因为没有得到韩、魏的支持吗?齐国使者巧舌如簧,指出越国此时不攻打楚国,就要错失称王称霸的机会了。“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越王无强果真被忽悠去打楚国了,“于是越遂释(放弃)齐而伐楚”。越王无强转而西伐楚国,而楚国早就有灭越之心。“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军,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楚军打败越军,杀死王无强,又继续进军在徐州大败齐军。

田婴将被攻打危险引向了楚国。

从楚威王怒田婴来看,派使者游说越王无强,引诱越国攻打楚国,应该是齐国宰相田婴的主意。

“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因为害怕而派张丑出使楚国,又是一番游说,楚威王放弃了驱逐田婴的主意。张丑劝说楚威王在《楚世家》中记叙详细。

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于国,而百姓为之用。婴子弗善而用申纪。申纪者,大臣不附,百姓不为用,故王胜之也。今王逐婴子,婴子逐,盼子必用矣。”——《楚世家》

张丑假装为了楚威王考虑而如此劝说:楚国能够在徐州战胜齐国,主要是因为田盼没有任用。田盼曾为国立功,所以百姓都乐意为之效命。但是,田婴并不喜欢田盼而任用申纪。申纪这个人,大臣们不喜欢,百姓不拥戴,所以楚国能够胜利。如果大王逼迫齐国驱逐田婴,田婴走了田盼必然会受重用。

“复搏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矣”,再率领齐国的士兵与楚王遇到,那肯定会对楚国不利了。这个“遇”并非待遇、遇见,而是战斗的委婉说法。楚威王一听张丑的话,觉得有道理,所以就不再驱逐田婴了,“楚王因弗逐也”。

田盼是齐威王曾高度推崇的人。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通畋)于郊”,两国之王在郊外打猎。“畋猎”是孔子记史时对战争的委婉说辞,魏惠王与齐威王打猎,目的不为猎获飞禽走兽,而是炫耀武力。

魏惠王就挑衅地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又吹嘘道,“我们魏国拥有十枚一寸大小的夜明珠,可以照耀十二辆车的距离。堂堂大齐国怎么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齐国的宝贝与魏国的不一样。”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田敬仲完世家》

齐威王在位,选贤任能,精心治国,使四方诸侯不敢来犯。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恃强不服,攻打赵邯郸,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援,齐趁机起兵击魏,大败魏军于桂陵。“于是齐国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将能臣干将视作国之重宝,所以在当时能够称雄诸侯。

当然,引用此文为了证明田盼的才能,毕竟的得到了齐威王口供。这同时明确齐威王在位时,田婴众多臣子之中并不出众。只是在齐宣王时才展露头角,因围魏救赵而位居相位。

“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齐宣王九年田婴为相,齐宣王在位十九年,田婴共做宰相十一年。由此来看,田婴一直辅佐齐宣王,当齐湣王即位之后便不再任宰相了。

司马迁将田婴的故事揉碎了,散落在《楚世家》、《越王勾践》、《田敬仲完世家》,旨在为避免冲淡了孟尝君田文的故事。

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为“战国四君子”之首。田文的故事人尽皆知,诸如焚券市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成语都与之有关。所谓的“战国四君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均以养士而闻名于世,但是对于田文养士荀子、王安石、司马光等颇有微词。

“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

荀子直言“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王安石则表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司马光则斥其为“奸雄”而不值得推崇,“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说他年轻时游历天下,曾经过薛地,发现这里的子弟仍然凶残暴虐,与邹鲁地方的人不一样。于是询问当地人得知,“田文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传说孟尝君田文好客纳士名不虚传,果然如此!

这评论中分明带有司马迁揶揄、讽刺的意味。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学者评价司马错天下无双,但却被司马迁给洇灭,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司马迁

    每次我们说到秦国的将领,必然会想到白起还有王翦这样的绝顶人物,因为他们是时代最耀眼,被人流传最广的大将。不过可惜的是在学界,其实还有一位秦国大将应受到广泛的热评,这个人就是秦代名将司马错。按照学者的描绘,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最有水平的一位将领,他不仅提出了强国三次,而且还是日本军事指导的老祖宗,除此

  • 司马迁给田叔立传,偏心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司马迁

    “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这句话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偷坟掘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靠这个发家的。《货殖列传》在《史记》中第一百二十九卷,为列传的第六十九篇。而《史记》第一百零四卷,为《田叔列传》,列传的第四十四篇。《史记》中前后两篇列传中提到的“田叔”应该为同一人。《

  • 司马迁的出生地是哪里?司马姓氏如何而来?秦国司马错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据史学家傅乐成先生研究,一直到汉代,关西仍然是个特殊地区,文化上与关东截然不同。就人才而言,关东出相,而关西出将。但由于秦始皇的过激政策,使关东六国后裔揭竿而起,并使关西人变成被征服者,因此,虽然这个尚武文化区域出了不少卓越将领,却在地域观念作祟下,没法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司马迁的出生地龙门,正

  • 茂陵博物馆文化课堂|汉武帝与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司马迁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能干的统治者,也是一位争议颇多的帝王。他不仅确立了自己在政治、军事史上伟大改革家、军事统帅的地位,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让他名垂千古、震烁古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他统领的时代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部无以伦比的巨著——《史记》。司马迁笔下的《史记》

  •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隐藏的信息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我国历史学上的巍峨丰碑,鲁迅先生对《史记》赞誉极高。虽已去两千多年,今读《史记》可不受时空拘束,感觉并不久远。一百三十卷信手翻阅,可以当文学作品,读一个个小故事;又可以依次来读,细心体会,互相参阅,从史料中窥探历史真相。毕竟,《史记》既篇篇可独立,又前后卷章相关联

  • 卫青为何被黑了几千年?司马迁、苏轼等人是不服气,现代人则是?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原王朝,大多数能够国泰民安,大部分中原王朝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而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又属匈奴最为彪悍。匈奴在秦汉时期,屡次搅得中原王朝不得安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赫赫有名的将军北击匈奴,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生活。说起卫青此人,所有人都不会很陌

  • 读史记司马迁随笔(故事新编)

    历史人物编辑:青烟威文学标签:司马迁

    作者:米义勇(四川成都)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主人公李明在家中翻阅着《史记》司马迁的随笔,他被其中一篇八百字的随笔深深吸引了。这篇随笔讲述了一个叫做刘邦的人,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但他却有着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在那个时代,天下大乱,各个诸侯争霸,刘邦也加入了这场争斗中。刘邦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很快就成为了

  • 关于五帝“禅让”,司马迁是这么看待的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司马迁

    民间有句老话,“同姓一家亲”。这意思是说同一个姓氏往上追溯大概都能找到共同的根源。其实,不同的姓氏也未必没有关联,譬如说陈姓与田姓。当然,姓与氏又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对比中着《史记》中一句话来理解,“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

  • 关于汉景帝心胸狭隘,司马迁披露了太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司马迁

    不可否认,“文景之治”为历史上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就明确记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没有大旱灾或大水灾,人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连边郡的粮仓都是满的,政府的库房里每年都能余下很多钱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 韩国在外蒙古发现李陵干尸:穿2千年多前中原服饰还一心想着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李陵

    前几日,韩国的考古专家在外蒙古阿尔泰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而且这具干尸看样子是2000多年前的样子,很多人猜测这是汉朝大将军李陵的墓穴,这具男士个头有170cm左右,而且身上穿的都是中原地区的衣物,周围还有其他的古墓不过都是游牧民族的墓。曾在汉朝时期匈奴侵犯中原厉害,于是常年被将发生战争,李陵将军就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