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狄青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次中箭都没事,为何会在49岁被吓死?

狄青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次中箭都没事,为何会在49岁被吓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成晋南 访问量:1200 更新时间:2023/12/7 22:52:26

公元1057年,49岁的战神狄青被吓死。他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次中箭都没事,还能顺手烧了西夏军数万石粮食,却被自己人猜忌而亡。他死得太冤,冤到让人想起来就心痛、愤慨。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的名将,和他同时代的名人还有青天大老爷包拯

但和包拯的善终相比,狄青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

狄青的家世很普通,十几岁时,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了监狱,脸上被刺字,然后发配到京师充军。

人生的际遇总是很神奇,这次阴差阳错的“发配充军”,居然造就了北宋的战神。

初入军旅,狄青只是一名小小的骑兵,但他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精通骑射,并被选为了散直。

30岁那年,狄青被派去边境,平叛李元昊的战乱。

最初,宋军和李元昊交战,屡战屡败,但自从狄青来了,宋军就开始接连打胜仗了。

狄青打仗很勇猛,身先士卒,在重伤之际还能撑着去烧了敌军的粮草。

在边境4年,狄青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打响了自己的名号。金汤城一战,狄青夺取了宥州,俘虏五千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宋史》: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这次战役之后,西夏军一听见狄青的名字,就会被吓得落荒而逃。

公元1052年,44岁狄青升迁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

十年战功,才换来枢密副使的职位,放到其他朝代,这个速度已经很慢了,但北宋不一样,北宋的“重文轻武”都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当时,武官能成为执政大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狄青只用了10多年就成了枢密副使,直接就成了北宋无数文臣忌惮的对象。

一时之间,无数暗箭都涌向了狄青,群臣上奏要求皇帝卸了狄青的兵权,避免他拥兵自重。

好在,宋仁宗始终相信他,还专门让人送药水,去为狄青去除脸上的刺字。

不过,狄青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刺字不影响他报效国家,反而,留着刺字会让他感恩皇帝的赏识,珍惜这种重视,同时还能激励将士们:只要愿意建立功勋,就能改变命运。

(《宋史》:“陛下摧臣以功,不问门第阀阅。臣所以有今日,由涅尔,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后来,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反宋,破了邕州建立大南国,还一度攻城掠地。

狄青毛遂自荐,率军出击,在全体文臣都觉得他有去无回的情况下,打赢了北宋统一以来,最大的边境战争。

(《谏水记闻》“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贼五百余人”。)

自此,狄青的声望到达顶峰,但文官集团的忌惮也到达了顶峰。

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奇葩罪名来抨击狄青,弹劾的罪名的奇葩程度,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比如,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

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

欧阳修更是接连上了3道折子,要求把狄青调出京师。

宋仁宗原本很信任狄青,奈何三人成虎,又是这种玄乎其神的东西,压根无解。

一次,京师发大水,宋仁宗就借故免去了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位,把他调出了京师。

据《宋史》记载,狄青于公元1057年2月,嘴生毒疮,于3月去世,但死因不明。

《宋史》:明年二月,疽发髭,卒。

而从《野客丛书》的记载来看,狄青的死,大有蹊跷。

狄青被调离后,朝廷每个月都会派2名太监去探望狄青,当然,说是探望,实则是监视。至于2名太监具体对狄青说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但在每个月2名太监的监视下,狄青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处于极度惊惧的状况,去世时年仅49岁。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一名毫无过错的名将,因为莫须有的事情被贬,还要每月被2名太监监视。

我想,狄青打仗那么勇猛,肯定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

他的死,或许一半是因为不得志的抑郁,另一半,则是被监视被怀疑的羞辱和绝望。

唯一值得欣慰的,或许是文官们虽然害怕狄青再次上演“黄袍加身”,而故意中伤他,但没有往他身上泼污水。

而同样是名将的岳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被宋高宗以谋反罪论处,长子、次子也含冤而死,若非宋宁宗为他平反,或许他要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北宋武将如此际遇,也难怪会上演靖康之耻的闹剧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狄青与岳飞齐名,却活得十分窝囊:烧纸钱被骂不详,避灾被告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狄青

    说起南宋的名将,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人一定是岳飞,但除他之外,还有一个跟他同时代的名将,他就是狄青。他有着励志的一生,从一个无名小卒慢慢地摸爬滚打,变成了战功累累的一代名将,但是他的生活却十分窝囊。狄青在家里烧个纸钱被人骂不详,躲避洪水还被诬告成谋反,这是为何呢?从小,狄青家庭条件贫苦,但是他

  • 《清平乐》中韩琦怒怼狄青的这句话,藏不住的是宋朝天生短板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半仙儿标签:狄青

    在《清平乐》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历史桥段。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传奇剧,不如说是通过宋仁宗的视角,将北宋名人的野史趣闻串联起来,让人窥见繁华北宋的风情一角。其中,有一段韩琦怒怼狄青的剧情,让人印象深刻。那是因为狄青的下属焦用因为犯了错而被韩琦抓住,狄青听说后连忙赶去求情。当时,韩琦居高临下,狄青不敢与之

  • 狄青出殡当天,驸马娘亲一番话暗示了徽柔的结局,原来她并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记忆深处的那个人标签:狄青

    作为一名历史学渣,小编对狄青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他是宋朝的大将军,曾经打过无数胜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英雄,而电视剧《清平乐》中的狄青形象跟小编想象中的大英雄也十分贴合,所以从狄青上线之后,小编就等着看他飞黄腾达受人敬仰的样子,然而剧中的狄青几次出场都挺让人一言难尽,尤其是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剧中狄青有

  • 狄青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尽观朝堂之上,却人人都欲诛他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狄青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为纠正自唐朝中期以来的藩镇危机及武将专权可能带来的危害,宋太祖自上位后就着手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他还进一步推行抑武重文之策,使宋朝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百姓因此而生活富足,国家呈现出一片盛世之象。不过,与国家内部的繁盛不同,宋太祖所推行之策,却使宋朝

  • 狄青成为枢密使前曾被韩琦、范仲淹等名臣欣赏,为何后来全翻脸?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狄青

    北宋名将狄青有大功于国,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逐步成长为宋朝的高级将领,并一度拜相担任枢密副使,但狄青在拜相后遭遇到整朝文官集团的集体抵制和迫害,包括欧阳修、包拯、韩琦等在内的名臣名相们对狄青是百般打击和侮辱,狄青挺了四年终于支持不住,主动要求辞去中央官职并下放到地方,直到郁郁而终。狄青是被文官集团

  • 狄青被贬后怒问宰相:为何如此对我?宰相回答6字,一语道破天机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狄青

    北宋年间,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执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使得很多有才能的武将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这其中,尤其以狄青最为冤枉,在宋夏战争之中,狄青凭借战功稳扎稳打,十几年之后被宋仁宗提升为枢密副使。在宋代,枢密使相当于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狄青相当于做到

  •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精忠报国20载,为何49岁时备受打压客死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狄青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1056年,48岁的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因为在避水灾时,将一家人搬到了大相国寺里居住,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朝堂之上,令狄青受尽非议,宋仁宗为了维护朝廷的颜面,免去

  • 从普通小卒到宋朝名将,狄青的成功离不开庞太师,一个被黑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狄青

    《少年包青天》中,与包拯敌对的庞太师名字叫庞吉,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欺上瞒下,敌视包拯,干过不少坏事,很多观众看后都恨得牙痒痒。不过在正史中并没有庞吉,倒是有一个叫庞籍的,不仅不是个奸臣,还是个对宋朝有贡献的大忠臣。在这里仅举庞籍与狄青的例子,来说明当时庞籍的为人。在这部电视剧中,庞太师用尽各种手段

  • 狄青曾立下无数战功,为什么总是遭到文官弹劾?只因他常说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狄青

    在古代有很多的将军都是有背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想做到将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和将军交好,才能够认识更多的达官贵人,往后的仕途才会更加的平坦,如果谁都不认识,要想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爬上去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除非你有过硬的本领。像狄青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大将军职位的应该并不多,最初的他是最底层的

  •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很少人提欧阳修陷害狄青,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狄青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