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精忠报国20载,为何49岁时备受打压客死他乡?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精忠报国20载,为何49岁时备受打压客死他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史仁穆 访问量:992 更新时间:2023/12/14 18:24:39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056年,48岁的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因为在避水灾时,将一家人搬到了大相国寺里居住,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朝堂之上,令狄青受尽非议,宋仁宗为了维护朝廷的颜面,免去了狄青枢密使一职,并且将其贬出京师,到偏远的陈州为官。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狄青来到陈州为官后,内心忿忿不平,导致嘴生毒疮,卧病在床, 不久就因病而逝,时年49岁,狄青病逝后,宋朝天子宋仁宗在宫中为其哀悼,并且追授其为中书令!

《狄武襄公青神道碑》:至和三年八月,上以枢密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河中尹天水狄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我们都知道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精忠报国20载,是北宋一位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将帅之才,那么这样一位贤将良帅为何会在49岁时备受打压而客死他乡呢?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出身寒门,少年时期习得一身武艺,刀剑棍棒之术样样精通,狄青15岁那样,因为与人发生争斗,被官府的衙役锁拿,关入牢狱之中,后续被官府判刑,刺脸,发配京师充军。

狄青从军入伍之后,便开始充分展现他的军事田丰,也正是由于他骁勇善战,屡建功绩,朝廷将其从一名底层的骑兵战士提拔为一员偏将。

1038年,西夏国君李元昊多次率领西夏骑兵袭扰宋庭边境,宋庭派遣了多位宋庭将领率军前去平剿,但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为此,大宋朝廷重新从朝中的武将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前去平剿, 狄青由于即战力较强,因而入选。

随后在对西夏的战事中,狄青身先士卒,力挫西夏骑兵,并且强势夺回失地,使得西夏兵不敢贸然再侵袭大宋边境。

当时,狄青面戴铜面具,披着头散着发,手持武器,骑着战马,率领麾下人马驰骋在大宋边境地区,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由于在边境之战中,狄青面戴铜面具指挥作战,这就使得狄青被称之为“面涅将军”。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由于狄青在与西夏国的战事中,屡建功绩,他因而受到了朝中重臣韩琦范仲淹等人的赏识,并在随后被推举成为上阁门副使,至此跻身于宋庭名将的序列之中。

庆历二年,狄青率军在泾原打退西夏军,使得西夏国君李元昊选择与大宋和谈,最终选择称臣罢兵,大宋皇帝宋仁宗闻讯后,十分欢喜,当即下旨对狄青进行了封赏,将其封为步军副都指挥使。

1052年,广源州发生叛乱,叛军头领侬智高率领叛军强势攻取邕州后,又接连攻下数城,直逼广州,这个消息不久就传至大宋朝堂之上,令宋仁宗忧心忡忡,狄青为此选择站了出来,表示愿率军请战,平定广源州之乱,宋仁宗为此十分欣喜,当即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率军平叛。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仁宗犹以为忧。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时智高还据邕州,青合孙沔、余靖兵次宾州。

狄青率军来到广源州之后,审时度势,调兵遣将,仅仅用了数月时间就将这次叛乱彻底平复,宋仁宗大喜之下,将狄青再次升官,将其封为枢密使。而成为枢密使得狄青至此跻身于大宋王朝的重臣序列之中。

受到文官集团排挤,客死他乡

常言道,物极必反,随着狄青的职务越来越高,他受到的排挤也是纷至沓来,朝中的文臣们对于狄青成为枢密使,心生不满,因此纷纷从狄青身上挑毛病,找错误,以此来弹劾和上告狄青,宋仁宗起初并不是特别相信文臣们的上告言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弹劾和上告狄青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宋仁宗也产生了忌惮之心,不得不对狄青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时,狄青府中养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这就使得朝中的文官们乘机弹劾狄青,说狄青家生有异物,指责狄青有不臣之心。

狄青知晓这个事情后,当即上奏朝廷,请求宋仁宗将其调出京师,以此让他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宋仁宗则选择了沉默,让这件事情继续发酵。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1056年,京师发生水祸后,宋仁宗带着群臣忙于治理水患之事,而作为朝中重臣的狄青则是忙着将自己的家人转移到大相国寺躲避水患,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京师,影响极为恶劣。

朝中的文官们便借着这个事情做起了文章,对狄青进行了弹劾,面对朝中文官们的集体弹劾,宋仁宗选择为狄青辩解,说狄青是一个忠臣,但是宰相文彦博却为此不屑地说道:陛下,难道您忘了我朝先祖圣皇帝赵匡胤不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吗!

宋仁宗一听此话,竟无言以对,最终选择向朝中的文官们妥协,一道圣旨将狄青的枢密使一职罢免,然后将其贬出京师为官。

而来到外地为官的狄青,对于自己先后被弹劾之事,耿耿于怀,十分的憋屈,因此久郁成疾,嘴生毒疮,卧床不起,最终含恨客死他乡。

狄青含恨客死他乡,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有文官集团的原因,更是因为两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决策所导致的,看看岳飞的结局,就知道两宋时期的武将都是活的十分憋屈的!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从普通小卒到宋朝名将,狄青的成功离不开庞太师,一个被黑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狄青

    《少年包青天》中,与包拯敌对的庞太师名字叫庞吉,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欺上瞒下,敌视包拯,干过不少坏事,很多观众看后都恨得牙痒痒。不过在正史中并没有庞吉,倒是有一个叫庞籍的,不仅不是个奸臣,还是个对宋朝有贡献的大忠臣。在这里仅举庞籍与狄青的例子,来说明当时庞籍的为人。在这部电视剧中,庞太师用尽各种手段

  • 狄青曾立下无数战功,为什么总是遭到文官弹劾?只因他常说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狄青

    在古代有很多的将军都是有背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想做到将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和将军交好,才能够认识更多的达官贵人,往后的仕途才会更加的平坦,如果谁都不认识,要想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爬上去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除非你有过硬的本领。像狄青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大将军职位的应该并不多,最初的他是最底层的

  •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很少人提欧阳修陷害狄青,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狄青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

  •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狄青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

  • 从狄青之死可以看出无论如何宋朝都是一个瘸腿的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狄青

    今天如果有人讨论宋朝,肯定有人会说宋朝是天堂,政治仁厚而开明,但是从狄青之死我们却可以看出宋朝并非一个健全的王朝,而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宋朝对外的弱势。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

  • 他是一代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三次诋毁北宋名将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狄青

    这个人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臣,估计他的《醉翁亭记》好多都读过吧,没错他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个文人,也是北宋名臣,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而狄青呢,相信大家更了解,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武将,战功赫赫,为人有十分的谨慎,从不骄傲,可这样的一代名臣为何要诋毁这样的一位名将呢,

  • 狄青乃一代名将,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却遭欧阳修等人诬陷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狄青

    这是北宋“国策”所致,唐以藩镇割据而亡,五代十国不过数十年却换了好几家皇帝,原因便在于武将以兵权篡夺江山。哪怕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原是后周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又欺后周恭帝年幼,所以才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这才当了皇帝。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也一直害怕手底下的武将有样学样,

  • 狄青作为宋朝名将,为何会遭到士大夫的排挤?原来他触动了祖制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狄青

    宋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他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断层,它军事力量强大的时候,那么肯定会缺少一个合格的政治统帅,而当政治统帅杰出的时候它又缺少能够实现天下的军事才干。这种现象可谓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奇他的政治现象很多历史学家不仅为此感慨宋王朝可能是真的中了一个诅咒,即保证它自身皇权安全的同时也

  • 大宋战神-狄青,文人眼中的贼配军,重文抑武至此,宋怎能不亡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狄青

    狄青一、年少入伍公元1008年,狄青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当地民风彪悍,习武成风。狄青因此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狄青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失手伤人,依律要被重判。未成年的狄青主动请缨,为哥哥顶罪。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队除了主要招募失地农民外,还从罪犯中挑选一部分身强体壮的人入伍。最终,狄青被刺

  • 宋太祖重文轻武,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些奇葩理由被贬,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狄青

    我们中国历史一向都讲究文武结合,马背上打天下,文章中求太平。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让他长远的发展下去。这些毕竟都是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存在试验期,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宋朝。因为之前在五代十国那个时期都是武将在治天下,所以社会很混乱,百姓生活不安定,所以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