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二世:临死之前许下三个愿望;赵高:被子婴诛杀三族!活该!

秦二世:临死之前许下三个愿望;赵高:被子婴诛杀三族!活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杨聊网事 访问量:291 更新时间:2023/12/8 17:49:11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阎乐逼宫,要秦二世自行了断。按说做这种勾当,最要紧的就是速战速决,最担心的就是夜长梦多。也许稍稍耽搁一阵,就会有人带兵过来勤王,又或者变生肘腋,部下的心理防线忽然崩塌,发生哗变。所以站在秦二世的角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拖延时间,而站在弑君者的角度,正确做法就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

一退再退

是的,不假思索,一气呵成,这是站在弑君者的角度而言的,但弑君的主谋是赵高,帮凶是赵成和阎乐,3个人的立场有一点很微妙的区别。阎乐扮演的角色风险最大,因为秦二世无论再怎么倒行逆施,无论在多大程度上已经犯了众怒,但毕竟是皇帝,弑君这种事情并不容易下得去手,再者,亲手弑君的人在事后最容易沦为替罪羊,被幕后主谋扔出去承担责任。所以站在阎乐的角度,即便已经没了退路,但双手能不沾血就不沾血,让秦二世自杀以谢天下是最好的。

秦二世当然不甘心这样就死,看来也无法相信赵高想杀自己,所以和阎乐打商量:“我还能见丞相一面吗?”

即便我们知道他纯属咎由自取,但这句话听上去还是有点心酸:被最信任,最倚重的人背叛了,不得不接受现实,却又无法接受现实。阎乐当头泼了他一瓢冷水,拒绝了他的请求。

秦二世还不死心,退而求其次:“那我不当皇帝了,只要给我一个郡,让我称王,也行。”

阎乐还是拒绝。秦二世再退一步:“让我当个万户侯总可以吧?”

阎乐还是拒绝。秦二世再退一步:“让我和老婆孩子降为普通百姓总可以吧,只要能活着就行。”

阎乐的回答是:“我受丞相之命,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然话多,我却不敢禀报丞相。”

阎乐的这番话,既含蓄又决绝,不给秦二世留一丝一毫的转圜余地。

在阎乐的咄咄逼人之下,秦二世终于自杀。

望夷宫从此成为一个文学语码,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宋人刘克庄有一首五言绝句非常出色,题目叫《赵高》,只罗列几件事实,无一字评论,但千言万语尽在言外,这是绝句的一种经典模式。诗是这样写的:“归自沙丘后,因专定策功。国由中府令,帝在望夷宫。”

拥立新君

秦二世死后,下一步就该是拥立新君,重新规划国家大计的问题了。

赵高召集大臣和秦公子们,通报大家暴君已经伏诛,从今以后就该有新生活、新气象了。眼下秦帝国面临的危机是山东六国复兴,函谷关和武关以外的土地几乎已经全部沦陷,叛军风起云涌杀奔关中,而秦政府原先掌握的两大军团,北线长城军团回防中原之后,败的败,降的降,剩余的20万人已经变成了反秦武装,眼看着就要逼近函谷关了。

而南线征伐百越,积极拓展帝国南部边疆的那几十万大军就像消失了一样,和咸阳政府彻底失联。这种时候,无论在咸阳拥立哪一位新君,无论这位秦三世如何英明神武又励精图治,都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了。那么唯一能够争取的,就是保全关中地区秦国故土了。

所以赵高提出的方案还算现实,说秦国原本只是一个诸侯王国,只是因为始皇帝统一天下,国王这才变成了皇帝,王国这才变成了帝国,而如今山东六国纷纷复国,秦帝国的版图不断缩小,这种时候,如果还想保存皇帝这个空名,那就太不合适了。不如从皇帝退回国王,从帝国退回王国,就由得山东六国复国好了,从此秦国和山东六国平起平坐,回到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的国际局面。

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假如秦二世还活着,还坐在皇帝的宝座上,那么这套方案一定很难通过,因为人总是高度厌恶损失的,更何况是这么大的损失,不但身份跌了,家产还要拱手让出七分之六,换谁都会意难平。但秦二世毕竟死了,赵高慷他人之慨,自然甩得出大手笔。

事情就这样商定了,立子婴为新君,但名义上不能是秦三世,只能是秦王,和楚怀王那些诸侯王平起平坐。国丧也要赶紧办理,把秦二世以平民百姓的规格葬在杜县以南的宜春苑里。

秦二世的葬礼标准相当怪诞。从地点来看,宜春苑是皇家禁苑,把秦二世葬在宜春苑,说明新君和新政府还是认可他的皇家血统,但以平民标准下葬,和盛大的秦始皇陵一比,显然又不把秦二世当皇帝看。

宜春苑

稍微交代几句后话,这座宜春苑,听名字很像风月场所,其实它和上林苑一样,是供皇帝打猎游乐的地方。到了几百年后的盛唐时代,唐玄宗爱好音乐舞蹈,设置宜春院作为宫廷乐舞机构。这个时候,秦朝的那座宜春苑早已经改名叫芙蓉园了。

所以初唐年间,诗人宋之问在芙蓉园参加皇家宴会,写诗说“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一联对仗囊括了芙蓉园的前世今生,而园中的所见所闻,是“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有山有水,鸟语花香。

而在唐玄宗的那座宜春院里,汇聚着全国顶尖的歌舞表演艺人,所以中唐诗人王涯才会在诗里写道:“宜春院里驻仙舆,夜宴笙歌总不如”,没有自然风光,有的是夜总会一样的不眠之夜。所以后来的风月场所附庸风雅,就很喜欢把自家招牌往宜春院的名号上靠,以至于当我们今天看到秦二世的埋骨之地是宜春苑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引发一些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联想。

赵高之死

话说回来,赵高虽然是一个功力深厚的阴谋家,但并不擅长真刀真枪地解决政治问题,所以在他的那番谋划里,忽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刘邦已经打入武关,距离咸阳只有一步之遥;二是关中地区防御能力薄弱。

也就是说,如果赵高的弑君大计完成在刘邦入关之前,那么多少还有几分谈判的筹码,而如今武关已破,关中平原无险可守,函谷关外又有几十万大军潮水般地涌来,赵高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落到了望夷宫里秦二世的位置,不要说想退一步放弃帝国体制而不得,就连活命都是奢望了。

赵高精明一世,却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顾忙着秦王子婴的就职大典。依照程序,子婴需要斋戒一段时间,然后举行庙见礼,在祖庙里边昭告列祖列宗,在列祖列宗的见证下接掌传国玉玺。

虽然咸阳城外军情急迫,但新君继位这种大事总还是不能太草率了。子婴进入斋戒状态,已经静默5天了。但静默只是假象,斋戒期间,可以冠冕堂皇地闭门不出,谢绝一切访客,子婴和两个儿子有大把时间聚在一起,分析局势,商讨对策。

子婴对时局的理解是这样的:“赵高在望夷宫杀了二世皇帝,生怕群臣向他追责,这才虚情假意地立我为王。但我听说,赵高已经和楚国约好了,要灭掉秦国宗室,自己在关中称王。所以呢,他安排我斋戒沐浴,行庙见礼,一定准备好了在祖庙当中杀我。”

子婴的分析到底有没有抓到要点,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也许他真的错怪了赵高,但他的错怪无论如何都算得上“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因为《资治通鉴》在叙述刘邦在武关屠城的时候,删掉了《史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刘邦秘密派人联络了赵高。

至于刘邦的信使到底和赵高谈了什么,是不是许给了赵高什么条件,赵高又是如何回复刘邦的,一概不得而知。但史料有明确记载,在赵高杀掉秦二世之后,派人和刘邦谈判,提案是瓜分关中地区,赵高和刘邦一起在关中称王。

子婴即便不知道赵高和刘邦的商谈内容,也不难推测赵高的险恶用心。那么下一步就该琢磨对策了—在这种你死我活的险恶时刻,怎么才能设一个局来反杀赵高呢?

商量出来的办法是:子婴装病,病得没法出门,那么在这种紧迫情形之下,赵高一定会亲自前来探病,而只要赵高一来,子婴父子就可以利用主场优势,伏杀赵高。

计议已定,到了庙见礼当天,赵高连番派人去请子婴,子婴却岿然不动。赵高急了,果然亲自赶了过来。那么问题来了,以赵高的聪明一世,精于玩弄人心,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疏于防范,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呢?他明明斗得赢李斯,斗得赢蒙氏兄弟,却怎么才一交锋就输给了这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子婴呢?

他自己为了杀秦二世才装过病,怎么对子婴的装病就毫无怀疑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赵高忙中出错,也许正是因为子婴毫无政治经验,又一向有着仁爱而谦逊的名声,以至于赵高根本就没想过一个仁爱而谦逊的人,一个在自己的扶植之下即将登上王位的人,竟然会用阴谋诡计来取自己的性命吧?

一代权臣就此陨落,子婴斩草除根,随即便杀尽了赵高全族。

但是,这段历史,还有另一个版本,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秦二世:温室里的花朵,被太监害死,为何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

标签: 秦二世

更多文章

  • 嬴政统一天下前,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何到秦二世变了?

    历史人物编辑:老王头谈历史标签:秦二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纷争不断,每一次国王的交替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和衰败,曾经一度强大的晋国就是因为主君太软弱,而导致国家被三个家臣瓜分,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秦国无昏君但是有一个国家却是一个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从开国到一统天下都没有什么特别离谱的昏君,几乎每一朝的国君都在

  • 秦二世将嫔妃和工匠赶进秦陵地宫,封死宫门,只有一人逃出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秦二世

    和佛赏花去/文陕西临潼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古墓,2200年来至今未被打开。这便是秦始皇陵,它的设计者是秦国丞相李斯,共征集了72万的劳工,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从秦始皇13岁开始修建,历时39年的时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

  • 秦始皇女儿陵墓被专家打开,棺内一片狼藉,专家:秦二世太残忍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还幻想着自己是始皇帝,子子孙孙会不断的延续下去,遗憾的是,秦始皇虽然在位期间,采取了严苛的法家制度来管理全国,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继承问题,却始终没有合适的保护手段。 在秦始皇三四七年(公元前210)十月份,已经过了五十岁的秦始皇在第

  • 秦始皇之前秦国基本上都是明君,为什么到了秦二世这么昏庸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秦二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为了这个帝国可以说耗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出很多新的措施和对策想要自己的帝国有万年的基业。结果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驾崩之后,秦二世登基没几年,秦朝就灭亡了。秦始皇的万世基业就这样消失了,可以说让人很惋惜。秦国几代人几百年的努

  • 秦王朝短短存世十五载,难道仅仅是因为秦二世的昏庸无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画书画标签:秦二世

    前言华夏文明五千年,在这辉煌且绵长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朝代——秦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群雄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与此同时,秦朝也是中国自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具有非常深远影响的朝代竟然在存世十五载后一步一步走

  • 秦二世的继位,是胡亥、赵高等人的精心谋划的沙丘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柒月书生标签:秦二世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晓沙丘这个地方,沙丘是一个古地名,是现在的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大平台,正是这个小小的村落见证了历史上两位十分卓越的帝王的最后岁月时光,也正是这个小小的村落经历了两次政变的洗礼依旧留存于世,不知道在这个村庄中是否会在北风呼啸之时隐约听闻到那些杀戮声、那些兵器碰撞的声音、那些鲜血喷洒的声音;

  • 秦始皇每次巡游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秦二世带在身边呢?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秦二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秦始皇死的前一年,有个“山鬼”预料他将在一年内死去。这个预言引起了秦始皇的重视,然而第二年,秦始皇还是毅然决然地东巡去了,并且在半路上暴毙而死。《史记》的很多记载都带有很重的迷信色彩,这个故事现代人当然不信。法家一直强调嫡庶有别,要让嫡子在众子之中维持独一

  •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胡亥为什么成了傀儡皇帝?赵高是如何篡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秦二世

    胡亥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若想随心所欲地玩乐,还必须剪除异己,方可高枕无忧。赵高更是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向秦二世献出了一套血腥味浓到极点的铁血政策,其内容是变换刑法,使法律更苛刻更严酷,让犯罪的人连坐受诛,乃至灭族,统统除掉始皇帝任命的大臣,换上二世的亲信。这条铁血政策得到了

  • 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为何却舍得大量财物隆重安葬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太白史观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初,曾经设想万世不灭。可事情的结果,并未按始皇帝的设想进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便亡了,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对短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皇位的传承,三世子婴的继位,争议相对较少,可是二世胡亥的继位过程,随着更多相关史料的出现,争论却越来越多。胡亥继位的过程,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史记

  • 朱棣不造反夺权,明朝会二世而亡吗?朱允炆:我可不是秦二世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秦二世

    文|观景说史序言:在中国历史的正统朝代中,二世而亡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秦朝,还有一个是隋朝。这两个朝代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实行暴政,没有给予天下老百姓们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老百姓们没有了活路,才会起来造反,这才是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造反,明朝也不会二世而亡。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