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究竟是高人还是庸人?

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究竟是高人还是庸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224 更新时间:2023/12/21 19:15:00

“楚汉之争”是秦末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原本唾手可得大秦江山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重义气、讲情义,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后人们常常为他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在他征战天下的途中,身边仅有一位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此人就是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司马迁曾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范增潜心辅佐项羽为他出了许多主意,但是最后范增与项羽之间心生嫌隙。彼此都对对方丧失了信任,范增向项羽提出告老还乡的夙愿,踏上了回去的路程。

项羽就这样失去了身边唯一的谋士,有人认为若当初项羽没有失去范增,那么日后便不会失势。

范增的能力究竟如何呢?

范增

拥立楚怀王广纳贤才

谋士是古代军事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他们精通于种种军事策略,以此帮助自己的主子战胜敌人。

范增在自己70岁时开始反秦,当时他思量再三之后决定投靠项氏阵营。彼时,反秦势力中陈胜兵败身死,范增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原因认为当时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势头太小了,却又自立为王。

一方面陈胜、吴广根基未稳就自立为王,没有足够的威望广纳贤才,又吸引了秦军的注意力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他们称王的举动也让他们的手下误以为只要能够组织起一个军队就可以称王。这导致陈胜的军队后来许多人都离他们远去自立为王,有些甚至还将矛头指向了陈胜、吴广。

由于项式世代为楚将,因此在项梁起义后楚地将领纷纷来依附他。

况且当时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因此楚人心中对秦国充满了怨恨,况且若是以楚国的名义反秦,则自己这方就可称为“正义之师”。

范增依据这个形势向项梁进言寻找一个楚王的后代称王做傀儡。这样一来,不但前期可以利用楚王的号召力招纳能人异士,平日里操纵他为自己办事,在最后的危急时刻还可以将其作为炮灰。

项梁听取了范增的提议,从民间寻得了楚怀王的孙子并复立为楚怀王。靠着这个计策项梁成功的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设立鸿门宴欲除后患

后来项梁因为胜利而变得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范增提醒他让他沉着冷静、莫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项梁依旧妄自菲薄,直到定陶之战项梁不仅被秦军打败了自己也丢了性命。

项梁死后范增便开始潜心辅佐项羽,一心想帮助项羽完成称霸天下的伟业。但是项羽和他叔叔项梁一样,都因盲目自大而忽视了范增的建议。

彼时项羽势如破竹,尤其是在巨鹿之战大获全胜。让世人觉得大秦的江山于项羽而言是唾手可得之物了。但是这时候刘邦却攻下了咸阳,依据当时楚怀王的约定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应该做关中王。

虽然范增早就提醒过项羽。刘邦是项羽最厉害的一个劲敌,现在不处死他日后必定会与项羽争夺天下。但是项羽当时并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当时他正灭了秦在风头上,况且刘邦的部队与自己相比两者实力悬殊,并不觉得刘邦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

项梁

这种自大恰恰是项羽多次错失时机,导致刘邦赢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这下刘邦攻下了咸阳,项羽设下鸿门宴邀请了刘邦。范增在宴席上多次举起身边的玉佩示意项羽赶紧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但是项羽过于重情义,看见刘邦对自己表明忠心便再一次相信了他的话。范增见此形势便让项庄舞剑抓住机会刺杀刘邦,不料途中被项伯多次阻拦刺杀失败。

项羽的优柔寡断不仅为自己的霸业树立了一个致命的敌人,也让一直视刘邦为隐患的范增大为不悦。不仅摔碎了刘邦送给项羽的玉还评价项羽说:“竖子不足与谋”。但尽管如此,范增依然为其身先士卒,继续追随着他为他献策进言。

鸿门宴

荥阳城外力劝项羽拒绝讲和

刘邦虽然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但是他的野心不满足于此。得到韩信之后开始和项羽争夺天下了。一开始两军的实力悬殊,刘邦被项羽打的丢盔卸甲可是刘邦却是屡败屡战。

当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彭城之后,彼时正在攻打齐国的项羽急忙返回了彭城。项羽率领的楚军在早晨向汉军发起猛攻,前一天还在喝庆功酒的将士们被打的措不及防。刘邦只和数十名将士侥幸逃脱,各路诸侯眼看刘邦被打的落荒而逃便也弃刘邦而去了。

之后“楚汉之争”时,楚军切断了汉军的粮草补给路线。虽然萧何与韩信为刘邦带去了增援部队,但是由于没有粮草刘邦被困在了城内。

此后项羽包围了刘邦所在的荥阳,刘邦只能派人向项羽求和。范增再一次力劝项羽抓住这次大好机会,一举消灭溃不成军的刘邦。项羽便听了范增的话不同意讲和继续猛攻荥阳。

项羽

之后项羽派使者劝刘邦投降,刘邦使用了身边谋士陈平的离间计。陈平先是让人为使者准备丰盛的菜肴又以歌舞助兴。使者见对方如此热情款待,便代表项王表示了感激。

待听到使者是代表项王之后便假装错愕:“原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再把菜肴换成粗茶淡饭招待使者,使者大怒把这事告诉了项羽。

项羽中了离间计,以为范增与刘邦暗通款曲与之产生了嫌隙。

范增没想到自己一直苦心辅佐项羽,不但项羽总是不听自己的提议,而且连基本的信任都得不到,遂彻底寒心离项羽远去。不料在还乡路上就病逝了。

原本陈平的这个离间计是想要解除荥阳被围的危机,虽然没能达到目的却使项羽失去了身边唯一的谋士。使得原本“天下已定”的项羽,势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刘邦

有功有过

范增虽然为项羽和项梁出了许多的主意,但也并非所有计谋均出自他一个人的智慧。例如范增建议项梁拥立楚王的后裔为王,并借他们的名号扩充自己的势力。但是这种做法早有人做过了,之前秦嘉拥立景驹为楚王反倒被项梁的军队给消灭了。

项梁依照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军队有了道德和舆论上的优势。但是彼时反秦势力已经很小了,陈胜的部队失败之后就属项梁的部队势力最大。

项梁拥立了楚王自己称臣,日后再想要争夺江山时就会背上“不忠、谋逆”的骂名。由此可见,这条计策有利有弊。并且并非是利远大于弊的英明计策。

项羽自刎

后来,项羽杀了宋义但是没有赶在刘邦之前攻打关中而是继续救赵,错失了灭秦的首功。何况当时项羽为了救赵与秦军的主力部队对峙,在数量和规模方面项羽处于劣势。若是失手,满盘皆输,项羽就没有机会争夺天下了。

但是范增并没有劝项羽放弃救赵,而是任由项羽孤注一掷。

可见范增也并不是时时都能做出英明稳妥的选择。

与刘邦身边的张良比起来,范增始终没有摆清楚自己的位置。范增辈分比项羽大,原本是辅佐其叔叔项梁的。项梁去世之后范增一心辅佐项羽,项羽也尊称他为“亚父”。这表明虽然范增是项羽的臣子,但是项羽又不得不因为辈分的缘故而视范增为“父”。

这就导致原本的君臣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也难免项羽会疑心范增因自己对他的尊敬而自视甚高,不再对自己忠诚转而打起别的主意。而刘邦营内的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但是当他辅佐刘邦时始终保持着臣子的姿态。虽然后来他多次离开刘邦,但是刘邦依然对他十分信任。

但是范增也的确为项羽出了不少有用的计谋。比如从刘邦原本是一个贪财之人,但是破了城池之后却一改往日的作风。整个军队纪律严明,且不像之前那般从攻下的城池聚财敛财这一反常的举动便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不只是攻下几个城池那么简单。

日后一定会成为项羽开展自己的雄图霸业的劲敌。所以三番两次的劝项羽趁早除掉刘邦,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但是项羽身负贵族血统,且性格孤傲无比。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了自己自刎于乌江。

范增

由此可见,仅仅谋士具有卓绝的胆识和谋略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跟随的人能够听取他们的建议。刘邦自己也说过,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身边聚集了许多的高人。

其实刘邦一直视范增为很大的威胁,并从范增分析陈胜、吴广的失败原因时起就赞佩范增的智慧。若是范增跟的是刘邦,或许形势也会大不一样。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嬴政几乎灭亡了所有的诸侯国,但有个小国却到秦二世才真正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秦二世

    文|飞鱼说史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有大大小小几百个诸侯国,诸侯国的林立,也更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大的诸侯国吃掉,小国的文化和人民也自然成了大国的一部分,如果说古代社会有一种形式可以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一定是战争。假使你对春

  • 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为什么会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杀?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秦二世

    子婴,不在秦二世杀戮名单里。相反,他是秦二世要拉拢的对象。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秦始皇死于沙丘,秦二世担心诸公子、大臣不服,遂采纳赵高之计,“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开始了对贵臣、公子的屠杀。在胡亥回到咸阳前,除了处死扶苏外,他还使“六公子戮死于杜”、“十公主戮死于杜”。其后,他又逼闾昆弟三人自杀。回

  • 扶苏会比秦二世更好么?会让大秦有更长久的国运么?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可惜仅仅历经两代,没有做到他想象中的万世,到了二世就灭亡了。而当时更加优秀的扶苏却没有登基,如果是他成为二世之君,那秦朝是不是就会存在更久呢?秦是为什么灭亡的要讨论扶苏能不能让秦朝更长久,首先要明白历史上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秦朝之前,周朝的灭亡主

  • 帮秦始皇一统天下的10大名将,为何不帮秦二世剿灭刘邦项羽呢?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秦二世

    秦国历经十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其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大幅提高,终于在秦始皇嬴政上位后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当然,秦国的成果除了君王们的功劳,更离不开那些殚精竭虑臣子们。尤其嬴政手底下,那10大能征善战的名将们。秦始皇这里头有件怪事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15年就走向灭亡,先被项羽击杀几乎全部的秦朝贵族,后

  • 秦二世若不是胡亥,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秦二世

    秦国一扫六国而建天下,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可惜的是才建立起大一统的嬴政,还没有来得及安定六国,就在巡视的道路上离世了。秦始皇从20多岁开始就追求长生之术,结果50岁的离世却是因为"风餐露宿"没有顾忌到身体,而寒气入身引得病发,不知道秦始皇死的时候,会不会懊恼不已。不过这断然不会是他最懊悔的

  • 楚人李斯是如何当上秦国丞相的?得罪秦二世被腰斩,是赵高陷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秦二世

    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入秦后才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他向秦王献策“灭诸侯,成就帝业”后任丞相,是大秦帝国的二号人物。按理说,一个人做到如此,应该心满意了吧!可李斯并不知足,为了权力,让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代名相,就此身败名裂!我们先看看李斯是如何发迹的,李斯首先在楚国做小史,过着朴实的生活。一天李

  • 历史 李斯 四 焚书坑儒助 纣为虐 误听赵高妖言让秦二世为帝大开杀戒

    历史人物编辑:亚群历史标签:秦二世

    楚国人李斯虽然是布衣平民,但是他有一个远大的抱负,于是就开始为之付出行动。先跟随荀子学习了三年治国之术,学成之后,分析天下的局势,觉得秦国最为强盛,他可以在秦国有一番作为,开创一片新天地。于是就来到了秦国,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官。秦始皇也采用了他的计谋,经过了二十几年奋

  • 秦始皇和秦二世,谁该为秦朝的覆灭“背锅”,很多人想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文化纵横说标签:秦二世

    一件事情搞砸了,总得有人出来背锅,总得有一个人吸引骂声、承担责任。人们都有自己的是非观,都有自己的憎恶观,分析问题的时候未必能保持中立,所以有时不该背锅的人,被活生生地扣上了黑锅。魅力强的人自然占优势,秦始皇名声赫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秦二世与之相比就显得渺小许多了。所

  • 为啥秦二世杀光了所有的直系亲属却留下了子婴,因子婴身世特别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是个拥有着雄才伟略的君王,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世的时候最大的宏愿就是希望秦朝的疆土更大些,朝代的统治更长久些,因此他在选择继承人上面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公子扶苏是他的嫡长子,也是他精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只可惜后期的秦始皇听奸人蛊惑而撤掉了扶苏的太子之位,使得在他死后秦朝落入了残暴无能的胡亥手中。

  • 如果秦始皇还在,昏庸的秦二世没有继位,项羽、刘邦能灭秦吗?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秦二世

    秦朝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秦统一六国后,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地说,秦朝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虽然秦朝制定了很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规定。但与此同时,秦朝的暴政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被某种苦役所压抑,苦不堪言。所以,秦朝灭亡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民间不和。所以在秦始